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一部极具警醒意义的环保力作

★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

★版权发售全球27国及地区

★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姬十三、尹传红 力荐阅读

★来自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对自然的见证和反思,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警告和希望。

“若是我明明看到了危险却一声不响,我会非常内疚。”

★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一部给全人类的警醒之作,来自备受尊崇的大卫·爱登堡爵士一生的独特见证和思考。

94岁的大卫·爱登堡一生都在做一件事情:走遍全球,探索自然世界。在非同寻常的人生历程中,他阅尽了自然界ZUI为丰富壮丽的奇观,也目睹了全球生态环境遭遇的戏剧性变化。

曾经繁茂的热带雨林和浮游植物群落封锁住了大量碳,帮助维持大气平衡,而今雨林梢枯、水体酸化;北极冻土和浮冰以逐年可见的速度消融,剥夺了海象ZUI后的栖息地,也打开了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阀门;山地大猩猩濒危,活了一个多世纪的海龟在海洋塑料垃圾中挣扎求生……荒野退化,生物多样性骤减,大气层碳含量攀升,一桩桩局部性灭绝事件动摇着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加速”使这个世界滑向失控和衰退。

现在,大卫·爱登堡站在切尔诺贝利的废墟上,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

应当如何自救?希望并非渺茫。大卫·爱登堡怀抱对生命世界的敬畏和热爱,呼吁人类捐弃分歧,联起手来应对共同的命运。他提出重新野化世界、保持万物可持续性的观点,并针对国家和个人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包括采用甜甜圈模型,转向绿色增长,变革饮食结构,让出更多空间等。未来已来,时不我待,保护生态环境迫在眉睫,这是这位已过鲐背之年的老人给予我们的最后叮嘱。

1.一本呼应时代需求、警醒人心的环保力作,写给全人类的自救倡议书。气候和生态环保是当前举世瞩目、关乎人类未来的大议题。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它为我们展示了从上个世纪30年代到目前为止,我们生存的世界如何从“大加速”转向“大衰退”,而我们又该如何行动起来应对这一迫在眉睫的生存危机。

2.作者大卫·爱登堡备受世人尊崇,是无数人的自然启蒙者,他走遍全球,用70多年的实地调查、科学数据,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翔实的全球气候、生态变化档案,具有很强的警示力。本书与同出他之手的英文同名纪录片a life on our planet相得益彰,并提供了影像镜头之外的更多观点和见解。

3.原书甫一出版,版权即售出27个国家或地区,受到全球关注,读者反响热烈,亚马逊数千评论高达4.8。覆盖了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包括:德国、法国、荷兰、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瑞典、丹麦、匈牙利、挪威、芬兰、希腊、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捷克、韩国、中国台湾、斯洛伐克、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保加利亚、斯洛维尼亚、中国。

4.入选英国图书奖2021年度非虚构图书、Goodreads2020年度读者选择奖、《彭博商业周刊》2020年度好书。国内学者大咖苗德岁、刘华杰、张辰亮、尹传红等也赞誉连连,力荐品读。

5.内含24页彩色插图以及多幅黑白插图,展现了瑰丽多变的大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大卫·爱登堡几十年的探索工作。随书附赠“生活醒语”小贴纸,为你的健康生活添点儿料。

6.在国家层面,这本书与我国十四五规划“建设绿色中国”的号召相契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策略和措施。在个人层面,本书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提出改进建议,每一个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受到启发。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这位杰出的旅行家和博物学家将自己过往的经历与对人类的警示结合起来。第一个悠闲惬意,第二个诚挚紧迫……认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微妙的临界点,爱登堡不无乐观地指出,人类最擅长的一件事就是解决问题。任何关心地球生态和未来的人,都值得花时间阅读这本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部作品发人深省,向大卫·爱登堡爵士致以敬意,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他一样热爱大自然的人。

张辰亮 科普作家、《博物杂志》策划总监

爱登堡爵士是无数中国自然爱好者的启蒙者,他亲眼目睹了近一百年来地球生态的衰败,因此他的意见特别有说服力,值得每一个关心地球的人思考。

★苗德岁 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自然纪录片制作人和自然写作大家,大卫 爱登堡爵士在耄耋之年推出了这一重磅力作。这既是他一辈子钟情自然的回忆录,也是其呼吁环境保护的宣言书,值得所有关心地球生态环境与我们未来家园的人们仔细阅读与认真思考。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文化倡导者

荒野的复杂、精致和优美,胜过任何技术建造,过去、现在和未来均如此。这是大卫·爱登堡的信念,也是我的信念。爱登堡用一生的经历见证了这颗星球的神奇,他用朴素的语言、硬核的数据和人格的魅力展示,人类因技术能力而致命地自负,危险在迅速累积;人类世诸生命的未来取决人类能否放下增长执念、重返自然之道。“野化自然”,其实是让人类超越智人物种的局限,再次解放自己的心灵。每位知识精英都要读一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

大卫·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

生于1926年。“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英国杰出的博物学家、探险家,BBC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1985年被授予爵士称号,2005年获颁皇室功绩勋章。

大卫·爱登堡曾主持制作多部享誉全球的纪录片,包括《生命》三部曲、《地球脉动》《冰冻星球》《蓝色星球》《植物的私生活》《猎捕》等,多年来,他与BBC自然纪录片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了地球上大大小小的角落,通过多部不同主题的自然纪录片,将地球上变化万千的生态环境和生命世界的壮丽绚烂,生动而真实地呈现给观众,并向人们传达认识自然的新方式和标准。

他目前是大英博物馆和英国皇家植物园的托管人,兼任皇家鸟类保护学会副总裁、皇家自然保护学会主席。

【合著作者】

乔尼·休斯(Jonnie Hughes)

BBC地球发展部王牌制片人,著名科学作者,担任过多年生物科学讲师,《美国国家地理》《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科普专栏作家,曾获得多项自然、摄影、编辑奖项。著有《锥形帐篷的起源:思想如何进化》。

原文摘录

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认为找到了正确的办法。且不论这一政策涉及的道德问题、推行起来的困难和对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并无多少证据表明这个办法比经济发展见效更快。在中国大陆平均每个家庭从6个孩子降到1个多一点的时候,中国台湾虽然没有一胎政策,但家庭规模缩小得更厉害,这纯粹是它迅速经历了自然转变的结果。看起来,实现人口稳定的最好办法是支持各国加快人口转变。在实际层面上,这意味着帮助最不发达的国家尽快实现“甜甜圈模型”的雄心,包括扶助人民脱贫,建立医疗网络和教育体系,实现更好的交通和能源安全,并加强这些国家吸引投资的能力ー句话,改善人民的生活。所有这些社会进步当中,有一项已经证明可以大大缩小家庭的规模,那就是女性赋权。“无论哪,只要女性有投票权,只要女孩不早早辍学,只要女性的生活自己做主而不是听命于男人,只要女性能获得良好的保健和避孕手段,只要女性做任何工作都不受限制,对生活怀有远大抱负,生育率就必然下降。原因很简单:赋权带来了选择的自由,而女性在生活中一旦有了更多的选项,她们就常常选择少生孩子。一个国家的女性赋权越迅速,越充分,整个国家经过第三阶段进人第四阶段的速度就越快。 女性赋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印度的某些乡村地区,14岁以上的女孩子只有40%仍在上学。高中通常离家很远,十几岁的女孩放学回家后没有时间干家里要她干的活。为解决这问题,几个邦的政府和慈善项目提供了数十万辆免费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提供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女孩的上学率。现在,印度乡村田间成群结队的女孩子骑着车去上学已经成为一道常见的风景。 奥地利维特根斯坦中心( Wittgenstein Centre)的研究表明多国联合努力提高世界各国的教育水平对改变人口增长的路径会产生相当剧烈的影响。“研究者在一份预测中估算了世界最穷的国家在21世纪像20世纪发展最快的国家那样迅速改善教育体系,会发... 总的来说,自20 世纪50 年代以来,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 了一半以上。现在回看我早年拍摄的影片时,我认识到,虽然 当时我自觉身处荒野之中,徜徉于一个原始的自然世界,但那 其实是我的幻觉。即使在那时,很多大型动物就已经非常稀少。 不断移动的基线歪曲了我们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认知。

书评

曾几何时,人类以征服自然为傲,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种观念里的谬误。怎样重建人类这个物种与周围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呢?

在《我们星球上的生命》里,大卫·爱登堡探讨了三方面的可能:实现可持续革命,推动重新野化世界,采取稳定人口的举措。作为简短的阅读札记,重点来看看“野化”。

什么是野化?爱登堡没有解释。《我们星球上的生命》是由该书和一起出品的同名影片共同组成的项目,不做多余停顿的流畅叙事是行文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可大致等于“把自然还给自然”,我们熟悉的“退耕还林”就是方式之一。

写作此书时,大卫·爱登堡94岁。这本书和一起出品的同名纪录片共同组成了一个项目,旨在推动这个星球的环境保护运动。在大学毕业、完成服役之后,爱登堡的职业生涯从此就与BBC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广为人知的《生命》三部曲、《地球脉动》等纪录片都由爱登堡主持制作。本书从爱登堡的私人生活开始讲起,在这位杰出的科普人的往昔回忆里,我们可以体会到,深入丛林莽原,获得野生动物的信任,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温情与乐趣。

那时候,爱登堡没有意识到这种情景有多么珍贵,而现在,多年之后,年届高龄,他依然孜孜不倦地为了找回失去的伊甸园而奔忙着。

爱登堡主张,重新野化大海。这方面的努力要从目前给海洋造成很大伤害的渔业着手。所有沿岸海域建立一连串禁渔区,形成网络。建立海洋保护区最合适的地方是适宜海洋动物繁殖的地方,包括岩石礁和珊瑚礁、水下海山、海带丛、红树丛、浒苔场和盐沼。应该让这些地方周围水中的生物尽情生长,捕鱼只应去邻近的海域。改变那些一刀切的捕鱼方式,比如拖网,实现可持续捕捞。工业化养殖手段同样要实现可持续,避免密集型的、急功近利的养殖方式,这给海洋造成的破坏和过度捕捞一样糟糕。

这些措施有很多取自于卡勒姆·罗伯茨教授(《假如海洋空荡荡》的作者)。罗伯茨的著作用翔实的数据和追踪调查的产业情况指出了,20世纪下半叶,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渔民们拥有了更快的船、更大的渔网、更坚韧的材料、更精准的天气预报,以及海床实景投影,但是,每一项新的技术都不能保证今天的渔船可以比祖先们收获更丰,而只意味着对自然环境的压迫更深一层。

爱登堡主张,重新野化大地。禁止滥伐,退耕还林,保护物种多样性,保护自然野生风貌。生态保护项目的经验表明,只有在当地社群充分参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并直接从中受益的情况下,积极的变化才能长期维持下去。肯尼亚塞伦盖蒂大草原的牧人不吃野生动物,甚至容许野兽吃掉他们的少量牛羊,结果是这片草原的野生动物数量和自然环境都很好。黄石公园引进了野狼,事实也证明,顶级掠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整个保护区的生态循环。

若想实现野化自然,人类需要遏制自己的贪婪,让出更多空间。爱登堡的想法并非出于对人性天真的、不切实际的呼唤。他提出的的每项措施都有充分的根据,并且指出这么做能得到的现实好处,只需要适度地放弃眼前利益,就可以拥有更好的未来。我们现在都明白城市化的各种弊病,而爱登堡说,城市化未必就是环境保护的大敌。人口密集反而显示了实现可持续性的巨大潜力。好的城市规划,比如,有利于步行和骑车的道路,建设高效低碳的公共交通,安装中央供暖系统,利用地热资源等等,都意味着城市居民的碳排放量可以大幅低于住在农村的人。大城市与乡村野郊,已经开发的地域与必须留存的荒原,并不是对立的、相互竞争的,人与自然不是敌人。我们的城市,应该更绿色、更健康、更贴近大自然。

这部作品不是空泛的说教,也不是老调的重弹,它有情感温度,也有简单但严格的推导。爱登堡多年的主持人经验,让他既拥有丰富的科普知识,也明白怎样与人打交道,让大多数人容易接受他的观点。爱登堡希望自然更美好,也希望人类能够获得更平衡的生活。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