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为什么不再赠书(武立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为什么不再赠书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我为什么不再赠书》中国当代作家武立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为什么不再赠书

新年伊始,我又有一部新书问世。借此机会,想和大家聊一聊即将面临的赠书问题

作者完成一部著作,犹如十月怀胎,出版了,发行了,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因为这是作者数年心血的结晶,也是作者来之不易的一大成就,作者不但自己喜乐,也愿意把喜乐分享给亲朋好友。于是就开始赠书,像喜得贵子四处散发红鸡蛋一样,送给领导,送给师长,送给亲朋,送给同学,甚至送给一面之交的酒友。

作者不惜钱财买自己的书送给别人,有的作者购书的钱甚至超过了稿酬的钱,其心可鉴,其情可明。所谓赠书,与其说是请人“雅正”,毋宁说是留个纪念。尤其是那些名不见传的新作者,可能还含有一种“显摆”的成分。

奇文共欣赏,疑文相与析。以书会友,互赠互勉,我捐赠过一些书,也接受过不少惠赠。赠书是一件雅事,尤其在古代,有很多逸闻趣事。发生在我老家的“圯上赠书”,就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一段佳话。接受赠书的张良后来成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是“汉初三杰”唯一善终之人。

作为一个经常出书且有一定资历的人,尽管所出拙作并非“奇文”,但我认为书不宜盲目地乱送,也不宜所送非人,应该赠给那些既喜欢你的书,又爱读你的书的人。这样赠书才有意义,受赠人对著作人的成果不但是一种欣赏,对著作人本身也是一种尊重。

毫无疑问,同事、熟人、朋友向你索书,那是看得起你,至少也是喜欢你,或喜欢你的书。不喜欢,你白送给人家,人家也未必看,更不用说张着嘴巴来讨要了。

然而,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只知道讨书,一味地索取,把书敛到手后,就放进书柜束之高阁,或弃置一隅沦为垃圾,或作为废品一卖了之。我从孔夫子旧书网上就发现过有我赠出的一些书,上面不仅有我的亲笔签名,还有我的鲜红印章。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其一,我的书写得不怎么样;其二,获赠者根本不爱看书。如果属于前者,认为我的书没有什么用,我奉劝那位读者不妨仿效秦始皇的做法,把它一焚了之。

其实出现上述情况并不奇怪,因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般的图书在互联网上都能看到。再说各地的图书馆也很普遍,查阅图书十分方便,因此家庭无须像古人那样收藏太多的书。前几年我搬家时,因新宅空间较小,为减轻搬运麻烦,也处理了几千册书,其中不乏有签名书。赠书留香,我这种不得已的行为,可能也辜负了赠书者的热心,在此只好说一声对不起了。

有鉴于此,出了新书,我不想再赠送,不想请人“雅正”,也不想请人“惠存”,更不想显摆自己了。这并非我过于吝啬,过于绝情,过于自闭,而是出于对新时代藏书的理念文化传播的发达和对人性的认识。一是现代人不爱看书,送出去的书等于白扔;二是真想看书很方便,图书馆里有,手机里也有;三是网购图书很便宜,也很快捷。

说实在的,现在的书也确实送不起,书的定价很高,邮费也很贵。本人从军四十年,闯荡四方,学问不多熟人不少,有同窗学友,有旧部同仁,有街坊亲邻,还有我所在的军休所里近千名退休老兵,他们都是我的知心好友,如果每人都送上一本,那将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只送给一部分人,那必将得罪另一部分人。为了避免矛盾和不愉快,干脆还是谁都不送为好。

当然也并不是一本书都不送,应该有所赠,有所不赠。书赠有缘人么!如向革命老区,向贫困学生,向那些确实喜欢我的书和真心阅读我的书的朋友,还是要赠送一些的。[1]

作者简介

武立金,原总参某部副局长、天津市政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