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我与传销的交集(李培华)

我与传销的交集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我与传销的交集》中国当代作家李培华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我与传销的交集

传销,这个亲人害亲人、朋友害朋友、同事害同事的社会顽疾,虽经警方多年打压,但在一些城市隐蔽角落仍然遗有余毒,侥幸存活。

前几天,在手机里刷到一则视频,内容是一名还在读书的青年因与大人赌气出走,误入传销窝点,失去人生自由。为获解救,他偷偷写了一张求救字条用五元钱包裹后扔在窗外的大街上,被好心的路人捡到后报了警,最终,警方通过两次扩大战果,终于将这名报警人找到,获得解救,并通知他的父母接回家。

关于“传销”这个臭名昭著的词,我并不陌生,更是深恶痛绝,我曾三次与之不期而遇,可谓“缘分不浅。”

第一次是90年代末,我小舅子和他的几个朋友从深圳回来,在县城租了一间房子,说是专门从广东回来开辟市场推销保健食品螺旋藻。说这个保健产品吃了对身体有诸多好处、全国各地销售十分火爆、外面(指我们城市外)的人和他们认识的许多朋友因销售该产品都富起来了等等。他和他的几个朋友建议我参加,并鼓动说:“你要是参加了,凭你的能力和口才,要不了多久就会飞黄腾达、令人刮目相看。”说得我好不动心。我当时也正停薪留职做生意,闲暇的时间多,手头时常有些余钱,加之我看到他们一个个如绅士一般,时常西装革履、谈笑风生,称这个为经理、那个是讲师、主管什么的,一天就讲讲课,轻松自在,很快就拉拢了一大帮人入了会,我便动心了,认为真是一个不错的赚钱机会,爽快地掏了几百元购买产品加入了团队。后来,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觉得不太对劲,又听人议论说不合法、不是正当营生,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止步于此。

那时候的几百多元,是上班时的三个多月工资,可谓后悔不已。从此,我对传销嗤之以鼻,一提起这话题,心中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滋味。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奇葩的是20年后的一年,我又一次与传销“邂逅”。那是姨姐被同乡以考察生意为名骗到福州做传销。虽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近十年,但内陆毕竟相对封闭,对外面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知之甚少,思想也相对单纯,这就给了一些唯利是图的人骗取熟人信任的可乘之机。俗话说,朋友多了好走路,这回叫她去的又是姨姐夫从小长大的一名同乡同学,说什么也应该是绝对信得过的人。心想对方在外发了不忘家乡人,内心还很是感动。就这样,几天后他们按约定到达了福州。到福州受到热情接待和款待之后,每天的工作就是开会、听课、生活也开得好。为达到让姨姐尽快“下水”的目的,相聚中,“心细如发”的同乡同学还叫来了他们都相互熟悉的在外从事教学、保险等工作的同乡游说,称他们虽然有工作不怕钱多,加入他们后很快就会实现财富自由等等。说实话,人都是向阳而生的,哪个不想飞黄腾达,向往美好生活啊,如果见到利益不动心,碰到机遇不晓得把握,那必定是白痴、傻瓜、低能儿。

要说,姨姐并非是好糊弄的人,她小学毕业后一直在城里上学,结婚后在城里经营一些小生意,阅人无数,见多识广,一般人是真的难以糊弄得了的,可传销这东西就像个神迷魔盒、就像现在的电信诈骗一样,一旦被靶向盯上,离上当受骗就是早晚的事。姨姐见那些熟得不可再熟的老乡、同学一个个几年不见便成了“大佬”,真是羡慕。再说大家都明白,古往今来,成功和出人头地的主要法宝就是两个诀窍,一是运气,二是机遇。行骗者最高的绝招在于,怎样抓住对方心理,并时时给你注入“品类繁多的麻醉剂”,让你昏昏然不知不觉地乖乖顺从地进入他们编织的美丽圈套。最终,姨姐在对方口若悬河的轮翻鼓动下,投入四千多元加入团队。

办完“会员”手续后,被蒙在鼓里的她以为如获至宝,满以为真正找到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黄金水道,在“上级大咖”和“成功人士”的鼓动下,多次要他催我过去,说是有一个赚钱的好机遇等着我去把握。

这之前,我已停薪留职多时、生意失败后在家闲着无事,姨姐传来这“好消息”,真是求之不得,于是我收拾好行囊爬上了南去的客车。

车到福州,姨姐和她的几个上线(同乡)早已到车站等候,当晚款待后嘱咐我好好休息。说第二天带我去听课,我心里咯噔一下:“听课,莫不是传销吧?”果不其然,第二天上午,他们将我带到一个类似电影院的大会堂,只见几百人的椅子座无虚席,座椅周围还站着许多没有座位的人,进场就听到“某某某,好样的!”“某某某,你最棒!”的互动声;台上台下人声鼎沸,个个像疯了的球迷,歇斯底里的喊声、鼓动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从台上分享营销方案和成功经验的人的自我介绍得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教师、保险从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退役军人等。凭我以前对传销的了解,我一看,坏了,认定传销无疑。忙悄悄给姨姐说:“这是非法传销,你莫听那些人的蛊惑。”听我这么一说,她先是一惊,后又难为情地对我说:“着了嘛,大老远的把你叫过来,原来是这样啊。”我安慰她说:“你不了解不知真相,你也是一片好心,只不过你让我过来也为你立马止损提供了机遇、认清了传销的本质,吃一堑长一智,你要早点退出回去,不要指望这个能赚钱、能发财。”她后悔地说:“我都搭进去那么多钱了,有点不甘心,再等等看吧,争取捞点本回来。”结果经过接近半年时间的煎熬,不仅没实现任何回报,每天必需的生活、住宿开销使投入雪上加霜,成了愈陷愈深的无底洞,最终在损失一万多元后才脱离魔窟。

再一次也是20年后的一年,因为生意失败,家里生活靠收账维持,正琢磨找点事做,我妻子的亲表弟从海口打来电话,称他在海口经营一家酒店,一个人忙不过来,想找一个有能力又信得过的人帮她打理打理,一再声称最理想的人选就是哥你(指我)。我暗喜:真是老天有眼,我正愁没地方讨生活呢。

印象中,他有好几年没回过家了,听说在外面混得不错,如今打电话说当上老板了,令我很是羡慕。可我又转念一想,这仅仅是他的一面之词,到底怎么回事,我心里还是有点打鼓、一头雾水。不过,他妈妈和他大舅,也就是我的岳父是亲兄妹,我们一直往来密切,曾经每次见到他我还称赞他小伙子长得不错、今后一定有出息,因此坚信自己:应当是信得过的人。但毕竟有过两次传销遭遇,为慎重起见,我在电话里直接挑明:“不能是传销啊,我现在经不住那样的折腾,一家人的生活境况……”没等我说完,表弟打断我的话自信地说:“放心吧哥,我你还信不过吗?”没过几天,我根据他指引的路线到 到达海口,表弟和他的几个“同事”将我接到一个出租屋。空旷的出租屋是一个三层没有隔断和装修的清水房,面积约二百多平米,地板上满是打的不规则的地铺,我一看十分诧异:不是说在经营酒店吗,怎么又是传销?我苦笑着对表弟说:“你这个'老先生’啊”,我不知该怎样说你,来之前我就有言 那时的海口,大片大片的烂尾楼比比皆是,满目苍凉。据说,海口最先被计划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些房地产商便在此疯狂投资,后来因海口四面环海,不好管理等原因停了下来,房地房泡沫破裂。因此,廉价的房租和空置的烂尾楼房成了管理上的死角,也成了传销人员隐蔽发展的天堂。当年,资产排名福布斯内陆富豪榜第五十八位、河南首富乔金岭先生就因这里销亡的房地产泡沫纠葛而驾鹤天国。据表弟讲,这里容纳了全国各地前往从事传销活动的几千人。我游走了一圈,此话不假。

过了一会,等气氛有所缓和后,我平心静气地对表弟说:“我们是至亲至亲的亲戚,我家现在的情况,都快无米下锅了,你这样迷信传销来找我,不是将我往火坑里推吗?念你年小,说句心里话听不听随你,就此放手,这是非法传销,要趁年轻找点事走正道,这是一条害人害己的路,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但他当时可能因年轻不谙世事,对我的苦口婆心没有装进耳朵,又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感觉实在混不下去了才彻底脱离那样的组织、走上打工之路。后来我见到他时,感觉昔日帅气的他已判若两人——胆子变小了,性格也懦弱了……从很多方面看出,传销真正害了他一生。

几次传销遭遇告诉我,传销真是害人害己的恶魔,虽然我的这些经历是亲人让我遭遇的,但我更明白,亲人的本质初衷是为了“一人有福带动全屋”。但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怜关系去实现他们“目无法纪、有钱就赚”的目的,我们应当随时提高警惕、细心甄别,在外出旅游、找工作、合伙做生意、特别是网络交友等方面要高度防备,避免落入“杀熟”圈套,一旦受困,要冷静、智慧地采取措施脱离险境,避免人身和财产损失。始终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劳而获的前面不是陷阱便是窟窿”的忠告,勤劳务实走正道,才永远创造幸福生活唯一途径。[1]

作者简介

李培华,1963年4月生,重庆石柱人,现住湖北省利川市,退役军人,曾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思想活跃,热爱并喜欢记录生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