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感谢父亲(于坚诗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感谢父亲》是诗人于坚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作品原文

一年十二月

您的烟斗开着罂粟花

温暖如春的家庭 不闹离婚

不管闲事 不借钱 不高声大笑

安静如鼠 比病室干净

祖先的美德 光滑如石

永远不会流血 在世纪的洪水中

花纹日益古朴

作为父亲 您带回面包和盐

黑色长桌 您居中而坐

那是属于皇帝教授和社论的位置

儿子们拴在两旁 不是谈判者

而是金钮扣 使您闪闪发光

您从那儿抚摸我们 目光充满慈爱

像一只胃 温柔而持久

使人一天天学会做人

早年您常常胃痛

当您发作时 儿子们变成甲虫

朝夕相处 我从未见过您的背影

成年我才看到您的档案

积极肯干 热情诚恳 平易近人

尊重领导 毫无怨言 从不早退

有一回您告诉我 年轻时喜欢足球

尤其是跳舞 两步

使我大吃一惊 以为您在谈论一头海豹

我从小就知道您是好人 非常的年代

大街上坏蛋比好人多

当这些异教徒被抓走、流放、一去不返

您从公园里出来 当了新郎

一九五七年您成为父亲

作为好人 爸爸 您活得多么艰难

交待 揭发 检举 密告

您干完这一切 夹着皮包下班

夜里您睡不着 老是侧耳谛听

您悄悄起来 检查儿子的日记和梦话

像盖世太保一样认真

亲生的老虎 使您忧心忡忡

小子出言不逊 就会株连九族

您深夜排队买煤 把定量油换成奶粉

您远征上海 风尘仆仆 采购衣服和鞋

您认识医牛校长司机以及守门的人

老谋深算 能伸能屈 光滑如石

就这样 在黑暗的年代 在动乱中

您把我养大了 领到了身份证

长大了 真不容易 爸爸

我成人了 和您一摸一样

勤勤恳恳 朴朴素素 一尘不染

这小子出生时相貌可疑 八字不好

说不定会神经失常或死于脑炎

说不定会乱闯红灯 跌断腿成为残废

说不定被坏人勾引 最后判刑劳改

说不定酗酒打架赌博吸毒患上艾滋病

爸爸 这些事我可从未干过 没有自杀

父母在 不远游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九点半上床睡觉 星期天洗洗衣服

童男子 二十八岁通过婚前检查

三室一厅 双亲在堂 子女绕膝

一家人围着圆桌 温暖如春

这真不容易 我白发苍苍的父亲

作者简介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1]

于坚幼时因病致弱听,14岁辍学。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16岁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等。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

1983年与同学发起银杏文学社出版《银杏》。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5年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2]

著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台北)、《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飞行》(西班牙语版)、《棕皮手记》、《云南这边》、《于坚的诗》、文集《棕皮手记》、《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

于坚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散文创作也令人瞩目,从上世纪90年代的《棕皮手记》到近年的《相遇了几分钟》,于坚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另一种言说方式:睿智、博学、平易、多言。《陇上行》和《印度记》,是他近两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特点,还强化了在历史话语中发现日常性的特点。于坚的散文题材广泛,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和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和经验、现实和历史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堪称当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旧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并没有从文学中获得财富。在云南昆明,每天上午写作,不超过2000字,在静静的写作中,于坚却坚守着风起云涌的80年代理想主义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坚、韩东拉起大旗的《他们》和非非、莽汉、《倾向》、海上诗群一起,都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