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对光照长短的反应能力。感光性强的植物品种,在缩短或延长每日光照时间的情况下,生长和发育的速度会显著加快或延缓。感光性弱的植物或品种则很少受到影响。例如,晚稻是一种感光性较强的类型,往短日照条件下,其生育期可明显缩短,提早抽穗

中文名感光性

外文名:photonasty

释   义:植物对光照长短的反应能力

表   现:生长发育明显会被日照时间影响

植物分类:长日照型、短日照型、中日照型

应   用;光周期诱导

目录

简介

植物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对光照长短的反应能力。感光性强的植物或品种,在缩短或延长每日光照时间的情况下,生长和发育的速度会显著加快或延缓。感光性弱的植物或品种则很少受到影响。例如,晚稻是一种感光性较强的类型,往短日照条件下,其生育期可明显缩短,提早抽穗。[1]

昼夜交替及其延续时间长度不仅影响作物开花,也影响落叶、休眠和地下块茎等营养贮藏器官的形成。植物对昼夜长短的这些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 按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为三类: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和中性植物。

感光性植物分类

短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小于某一时数才能开花,如果延长光照时数,就不能开花结实,如水稻大豆、玉米、高粱、棉花、甘薯等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的植物属于此类。

长日照植物:只有在光照长度大于某一时数后才能开花,如果缩短光照时数就不开花结实,如小麦、大夏丁燕麦、亚麻、油菜、甜菜、胡萝卜菠菜等原产高纬度的植物属于此类。中性植物:这类植物开花不受光照长度的影响,在长短不同的任何光照下都能正常开花结实,如番茄水稻大豆的某些特早熟品种等都属于此类。也有人试验证明许多棉花品种属于中性植物。

一般认为要求光照时间大于12~14h才能开花的为长日照植物,小于这一界线的为短日照植物。但这个临界光照时数彼此有较大的重叠,如在12~14h左右的光照下,不少长日照和短日照植物都能开花,不过当光照延长或缩短时,二者的发育有的加快,有的却延缓,它们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2]

感光性强弱

植物的感光性在同一类型的植物和品种间,有感光性强弱之分。感光性的强弱一般有两个标准,第一表现在植物的临界光照长度上,所谓临界光照长度,就是可以使植物通过光照阶段而开花结实的光照时间的临界值。对短日照植物是指其上限值,长日照植物是指其下限值。所以对短日照植物说,所谓感光性强,是指其临界光照长度短,感光性弱则临界值较长;长日照植物正好相反。例如,短日照植物水稻,感光性较强的晚粳的临界光照长度在13~14h;感光性较弱的早粳为13.5~18h;感光性最弱的早籼与中籼为24h,即等于没有临界光照长度。第二个标准是发育速度随光照时数的大小而变化。感光性强,光照时数稍有变化就对发育速率有较大的影响;感光性弱则相反。

应用

暗期间断处理实验表明,在植物的光周期诱导(photoperiodic induction)成花中暗期的长度是诱导植物成花的决定因素,尤其是短日植物,要求超过一个临界值的连续黑暗。短日植物对暗期的光敏感,对中断暗期仅几分钟低强度的光即有效,这种光仅是一种光信号,不同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虽然植物成花,暗期起决定作用,但光期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适当的光暗交替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开花。

水稻品种在适宜生长发育的日照长度范围内,短日照可使生育期缩短,长日照可使生育期延长,水稻品种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光性。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品种感光性强,而原产高纬度地区的品种对日长的反应钝感或无感。南方稻区的晚稻品种感光性强,而早稻品种的感光性钝感或无感;中稻品种的感光特性介于早、晚稻之间。感光性强的品种,在长日照条件下不能抽穗。

视频

当心感光性食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