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与空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意识形态日常生活与空间》,副标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林密 著,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要编辑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哲学[1]社会科学界、文化界学者的中外文优秀成果,包括专著、资料、教科书、教参书、工具书[2]和普及性读物;出版国外重要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中译本。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独特的西方社会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研究对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意义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尽管他们各自的现实视野、研讨方式、思想资源与解放策略等各不相同,但都共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立场,延续了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焦点问题,即资本主义的社会权力关系构架如何实现自我再生产。不同的地方在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研讨主要是从严格的政治经济学视野当中展开,即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中探讨资本主义运动的界限,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明确地将关注焦点转向了生产过程之外的社会生活当中,因而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异质性。因此,以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为主题,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逻辑变迁,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我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研究和逻辑把握,更好地评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研究。
作者介绍
林密,男,1982年12月生,福建闽侯人,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等。现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2010年获评首届“教育部学术新人奖”,主持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编号:14CZX001)。近年的代表性论文:《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视域中的空间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再生产及其层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5期,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全文转摘;《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空间视域》,《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获《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6期全文转摘。
参考文献
- ↑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豆丁网,2012-04-25
- ↑ 工具书是一种按某种体例编排的专供查找特定资料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籍,道客巴巴,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