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 栋」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
 
行 1: 行 1:
 
'''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惠 栋'''(1679—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著名经学家。原籍吴县东渚,后迁居苏州城区元和县境,故又作元和(今苏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龙,故居在东渚砚溪,故自号砚溪。后徙苏州葑门冷香溪侧,宅有红豆树,故又号红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号半农,人称“红豆先生”。惠栋传祖、父之学,搜集汉儒经说,加以编辑考订,评赡博识,集“吴派”经学之大成,为“吴派”经学的奠基者与领袖。
 +
生平经历
 +
 +
 +
惠栋(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人。祖周惕,父士奇,皆治《易》学,三世传经,赞为一代佳话。生于1697年十月五日(11月18日),死于1758年五月二十三日(6月27日)。
 +
 +
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
 +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恢复汉人的说法。由于吴派墨守汉人的成说,比较保守,所以成就不大。
 +
 +
'''主要作品'''
 +
 +
所著《易汉学》(《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撰《易汉学》乃追考汉儒易学,掇拾绪论,使学者得窥其门径。)
 +
 +
《周易述》(《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为主,而参以郑康成、宋咸、干宝之说;约其旨为注,演其说为疏。书垂成而疾革,遂阙"革"至"未济"十五卦及《序卦》《杂卦》两传。虽为未完之书,然汉学之绝者干有五百余年,至是而粲然复章。)
 +
 +
《荀爽易》一卷(《清代学人列传◎惠栋》:其末一卷,则先生发明汉《易》之理,以辨正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学。)
 +
 +
《易例》二卷(《清代学人列传◎惠栋》:乃镕铸旧说,以发明《易》之本例,随手题识,笔之于册,以储作论之材。)
 +
 +
作品多驳诘宋人《河图》、《洛书》、先天、太极之说,为清代吴派经学奠基,深得乾嘉学者推重。
 +
 +
但固守汉儒《易》说,不复甄别,以致当时及后世有"株守汉学"、"嗜博泥古"之讥。
 +
 +
又撰《古文尚书考》,继清初阎若璩之后,辨证《古文尚书》为晋人伪作。
 +
 +
著有《九经古义》二十二卷,《易汉学》,《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郑康成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易例》二卷,《周易述》二十三卷,《明堂大道录》八卷,《褅说》二卷,《古文尚书考》二卷,《后汉书补注》二十四卷,《王士祯精华录训纂》二十四卷,《九曜斋笔记》,《松崖笔记》,《松崖文抄》,《诸史荟最》,《竹南漫录》等书。
 +
 +
[[File:1fa75b1318c61a4b869165f9bcc708e7 t0106b300204636b18b size=343x491.jpg|缩略图|惠栋]]

於 2019年1月22日 (二) 15:32 的修訂

惠 棟(1679—1758),字定宇,號松崖,人稱「小紅豆先生」,著名經學家。原籍吳縣東渚,後遷居蘇州城區元和縣境,故又作元和(今蘇州市)人。祖父惠周惕,本名恕,字元龍,故居在東渚硯溪,故自號硯溪。後徙蘇州葑門冷香溪側,宅有紅豆樹,故又號紅豆老人。父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號半農,人稱「紅豆先生」。惠棟傳祖、父之學,搜集漢儒經說,加以編輯考訂,評贍博識,集「吳派」經學之大成,為「吳派」經學的奠基者與領袖。 生平經歷


惠棟(1697年11月18日~1758年6月27日)清代漢學家。漢學中吳派的代表人物。字定宇,號松崖,學者稱小紅豆先生。江蘇元和(今江蘇蘇州)人。祖周惕,父士奇,皆治《易》學,三世傳經,贊為一代佳話。生於1697年十月五日(11月18日),死於1758年五月二十三日(6月27日)。

早年,隨其父至廣東提督學政任所,父卒歸里,課徒著述,終身不仕。其學沿顧炎武,一生治經以漢儒為宗,以昌明漢學為己任,尤精於漢代《易》學。

乾嘉考據學派主要分為吳、皖兩大派。吳派以惠棟為首。他們的治學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訓,一切務在恢復漢人的說法。由於吳派墨守漢人的成說,比較保守,所以成就不大。

主要作品

所著《易漢學》(《清代學人列傳◎惠棟》:其撰《易漢學》乃追考漢儒易學,掇拾緒論,使學者得窺其門徑。)

《周易述》(《清代學人列傳◎惠棟》:其撰《周易述》二十三卷,以荀爽、虞翻為主,而參以鄭康成、宋咸、干寶之說;約其旨為注,演其說為疏。書垂成而疾革,遂闕"革"至"未濟"十五卦及《序卦》《雜卦》兩傳。雖為未完之書,然漢學之絕者干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章。)

《荀爽易》一卷(《清代學人列傳◎惠棟》:其末一卷,則先生髮明漢《易》之理,以辨正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學。)

《易例》二卷(《清代學人列傳◎惠棟》:乃鎔鑄舊說,以發明《易》之本例,隨手題識,筆之於冊,以儲作論之材。)

作品多駁詰宋人《河圖》、《洛書》、先天、太極之說,為清代吳派經學奠基,深得乾嘉學者推重。

但固守漢儒《易》說,不復甄別,以致當時及後世有"株守漢學"、"嗜博泥古"之譏。

又撰《古文尚書考》,繼清初閻若璩之後,辨證《古文尚書》為晉人偽作。

著有《九經古義》二十二卷,《易漢學》,《孟喜易》二卷,《虞翻易》一卷,《京房易》二卷,《鄭康成易》一卷,《荀爽易》一卷,《易例》二卷,《周易述》二十三卷,《明堂大道錄》八卷,《褅說》二卷,《古文尚書考》二卷,《後漢書補註》二十四卷,《王士禎精華錄訓纂》二十四卷,《九曜齋筆記》,《松崖筆記》,《松崖文抄》,《諸史薈最》,《竹南漫錄》等書。

惠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