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忽必烈统一中原

忽必烈统一中原忽必烈是蒙古的第四个可汗,元朝的开国皇帝,在忽必烈时期,结束了当时西夏、金、南宋蒙古等大小众多国家并立的局面,实现了大一统,开拓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然而,忽必烈一生中有三大败笔,成为后世很多人贬轻他的话题!

忽必烈,生于1215年9月23日,成吉思汗之孙,拖雷的第四子。青年时代特别有志向,史书上说他:思大有为于天下。1251年,他的长兄蒙哥继大汗位,忽必烈受封为王。1260年蒙哥去世,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1]

目录

汉唐以后不再有汉唐,但宋以后中国永远是中国

忽必烈的一生如同他的爷爷铁木真一样,就是两个字:征服!征服的过程,免不了杀戮,也正因如此,后世很多人对他诟病有加,其实对他的诟病很多都是站在狭隘的民族立场上的,但客观评价忽必烈,他的历史功劳还是不能忽略的。 首先,他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中国数百年来辽、夏、金、南宋、吐蕃、大理、蒙古群雄并立的混乱局面,结束了战乱,让天下百姓暂时免除战乱之祸,可以说是造福于天下了。 其次,他建立了一庞大帝国,使中国的版图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他爷爷成吉思汗让中华民族扩扬名世界,但并没有建立疆域固定的版图,这一点恰恰是忽必烈做到的。 第三,元朝的大一统江山和空前绝后的扩张开阔了中国人视野。欧几米得的著作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同时还有阿拉伯的数学、天文学、历法学等。与此同时,中国的印刷术火药罗盘也经西亚传入欧洲。忽必烈对中西大交流的贡献至今还能从西方史料记载中找到。 对于蒙古统一中原,中国现代史学家赵益做出了定义式的结论:汉唐以后不再有汉唐,但宋以后中国却永远是中国!

忽必烈一生有三大败笔,成为后世诟病的话题

第一大败笔:两次远征日本让蒙古人蒙羞。之前的文章中讲过,1274年、1281年,忽必烈先后两次派兵远征日本,其目的就是让日本还象过去对待唐宋王朝一样,向元朝俯首朝贡,怎奈这个日本一根筋,就认宋朝,不认蒙古人,这让骄傲的忽必烈面子上怎么过得去呢,直接开战,一次不行两次,日本的运气真的好到极点,两次都有神相助,蒙古人不但没有征服日本,相反是损兵折将,从此再没有动过征服日本的心思。历史就是这样的让人遗憾,蒙古人征服日本的行动失利,在一定程度上却膨胀了日本人野心。

第二大败笔:制定极不明智的民族岐视政策。忽必烈把元朝境内的老百姓分为四等:第一等为蒙古人,是忽必烈的“自家骨肉”;第二等为色目人,可能是眼睛含有颜色的种族,包括:钦察人、秃八人、阿速人、回回等;第三等为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和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高丽人;第四等为南人,又叫蛮人,指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百姓。

第三大败笔:划分极为可笑的职业等级。忽必烈不仅把人分等级,还把职业进行了等级划分。当时的元朝把各类职业分为了10个等级: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政治法律上给予十个等级的人不同的待遇。大家看好了,从古至今都受人尊敬的读书人,在元朝的时候级别只高于要饭的叫花子,还不是一个青楼女子的社会地位高。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蒙古人这么讨厌中原的读书人,大概是因为蒙古人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是劳动的,他们实在是想不通,这个世界上还有专门以读书为职业的行当,所以他们极为瞧不起读书人,把读书人视作社会上的寄生虫而已。

只有见证了他的经历,才懂得他的不凡,感知他的伟大!

放眼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人物都会有缺点和局限,忽必烈也不例外,但我们评价忽必烈不能以一时一事来作判断,而应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用时间和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他的功过是非,他用他的智慧、他的勇武,统一了中原,开拓了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元朝帝国;他促进生产、发展农业,尤其是用汉文化来治理国家,让汉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只有见证了他的经历,才懂得他的不凡,感知他的伟大!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