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念想(焦自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念想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念想》中国当代作家焦自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念想

在逝去的长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奶奶。那个九十年代活到80的老太太---我父亲的三婶母,是个很霸气的女人。她做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在村里是极有口碑和威望的人。爷爷奶奶在父亲8岁左右相继去世,照顾父亲的责任自然落在了三奶奶身上。三奶奶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我的三个姑妈嫁的一个比一个远,三奶奶最亲近最喜欢最想依靠的是父亲。对于家族人说,三奶奶对父亲好是天经地义的,其他长辈子女太多,不能再负担父亲。小时候,因为三奶奶向着父亲,我经常跟着父亲去三奶奶家里吃我们吃不到的东西,诸如:牛奶糖、花生、蜜饯等,当然我还是喜欢三奶奶做的饭。

三奶奶是信佛的人,手里时常捏着一串紫红色的串珠,口中念念有词。她常说念佛可以为亡灵超度,使去世的人在地狱不再痛苦,念经祈福大概就是她说的美好许愿。每天天不亮,住在三奶奶隔壁的我们就能听到敲木鱼的声音,起初是轻微的,缓慢的,带有呼吸的,渐渐地,敲击的节奏加快了,像是从远处呼啸而来的风,嘴里的“南无阿弥陀佛”也清晰了,明亮了。我们常常是伴着三奶奶的木鱼声起床的。起床后,只要出门,便能闻到从三奶奶院子里飘来的香,惹的我几次三番想去看究竟:同样的食材,三奶奶怎么做出那么香的味道?

有一次,到了饭点,父亲还没有回来。姐姐鼓动我去三奶奶家寻父亲,我说我不敢,姐姐说:“你怕什么?三奶奶喜欢父亲,父亲又喜欢你,还怕三奶奶把你吃了?”我想了想姐姐的话,好像也对啊。于是,我壮着胆,沿着三奶奶家墙边,依靠成排的枣树做掩护,蹑手蹑脚猫到窗底下。屋里,三奶奶正大嗓门和坐在炕沿上的父亲说着话,他们一唱一和,不时传来几声格格的笑声,感觉谈的很愉快。三奶奶在灶台边忙活着,一会儿派遣父亲去橱柜里取这个,一会儿取那个。锅里的油热了,三奶奶舀起一勺子辣面子均匀在铺在锅底,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撮盐撒进锅里,锅底立刻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三奶奶再用笊篱捞起水盆里的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股脑儿倒进锅里,锅里立马安静了许多,三奶奶翻炒了几下锅里的菜,继续和父亲说话。菜起锅的时候,三奶奶夹了一样东西放进锅里,就大功告成了。正当我纳闷那一样东西的来历时,三奶奶向着窗户喊:“尕子,快进来吃饭,躲在窗户下瞅啥呢?”我以为三奶奶要骂,还是不敢进去,父亲出来把我拉进去,三奶奶摸着我的头:“乖孙子,是不是闻到香味跑来的?你和你爸一样,就喜欢我做的饭。来!尽情地吃,少不了你们的。”

屋子里早已弥漫着香喷喷的味道,空气里,屋顶上,桌子上、碗筷上……似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三奶奶的味道。我一口气吃了两碗,三奶奶嗔怪地喊着:“别噎着,别噎着。好吃的话,下次再来吃嘛。”父亲只是笑着,没有说什么。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出三奶奶在炒锅里放啥,为啥饭那么好吃?成年后,我也多次像模像样地学着三奶奶去做饭,去炒菜,但终究不能还原她那样的味道。但从父亲口中知道,三奶奶那最后添加的一样东西正是提前用陶瓷坛子研磨好的调料。

三奶奶是从裹脚的年代过来的人,做事很仔细,也很小心。每每遇到大事情,总会把父亲叫了去,仿佛商量国家大事一般,一谈就是半天,自然我更有机会去蹭上三奶奶甜美的饭菜。父亲做事也是常想着三奶奶,买东西总买双份,一份是我家的,一份是三奶奶的。我总是跑腿给三奶奶送东西的跟班,三奶奶见了我不是塞吃的就是塞玩的,感觉在三奶奶那里,就好像到了聚宝盆里。

三奶奶走路很轻,大抵是裹了脚的缘故。她个子不高,大约一米四,上半身很丰满,胸脯总是挺得很高,下半身像巴掌大的脚支撑着,我好几次想,万一一股大风吹来,是不是我就吃不上她做的饭了。还好,每次我这样的猜想都被三奶奶稳如磐石的脚打破了。她依旧经常像踩高跷似的站在门口的高台子上,做自己喜欢的事:“咕咕咕”地喂鸡,弓着身子泼水,弯下腰捡东西,翘着二郎腿纳鞋底,眯着眼睛晒太阳,歪着脖子抽几个姑妈从城里买来的香烟,像看护孩子一样看着堂屋前的苹果树……

三奶奶喜欢安静,但不是太吵闹的安静,尤其午休时间。村里很多和我一般大,比我大些的孩子,习惯三五成群到三奶奶家院子前面的空旷地带玩耍,有时哭声、喊声、骂声、吵嚷声、尖叫声系数卷来,甭说三奶奶了,我家都感到发生地震了。母亲跑出去喊几声,根本无济于事。而三奶奶掀开门帘,站在高台上,双手叉腰,用左手食指一指,“嗨,尕子们,你们来我这喊叫来!是吃饱了撑的慌?赶紧回家玩去!”霎时间,刚才吵翻天的景象便像平静的湖面恢复了往常。那些心存侥幸的孩子还想争论什么,被旁边的同伴拉扯着只好回家去了。

玩是小孩子的性,我也不例外。知道了三奶奶的秉性和脾气,也了解了她和父亲及我家的关系,我还是冒着被挨揍的危险经历了一场玩闹。那天,看着三奶奶院子里的苹果,我和同伴约定一起去摘几个尝尝鲜。听着三奶奶睡下了,我们轻手轻脚靠近三奶奶的苹果树,左瞅瞅西望望,不知道该摘哪一个?反正看着哪一个都眼馋。同伴说抱着我,我去摘高处那个泛红色的,我战战兢兢地被同伴支棱到树枝附近,刚摸到果时,同伴撑不住了,我一下掉了下来。“啪!”我响亮地趴在地上,难受的直喊疼,同伴像闯了天祸,一溜烟跑了。我也害怕的要命,心几乎提到嗓子眼,三奶奶几天前院子前凶巴巴的样子又浮现在眼前。这下我可完了,不是挨打就是挨骂了,甚至还有被父亲饿几天的可能。三奶奶出来了,快速踱着小碎方步走到我跟前,像抓小鸡仔一样拉起我,问我:“乖孙子,哪摔坏了?想吃给奶奶说,我摘给你吃。摔坏了,就要了你爹的命了!”我一声不吭地看着她,仿佛看到头顶的太阳也不刺眼了,心中满是感动。我第一次明白,三奶奶已经把父亲看作自己的儿子,我是她的亲孙子了!

可是,天公不作美。父亲与三奶奶亲密无间的日子总是短暂的,一场意外,父亲撇下我们撒手人寰,留下三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乡邻都说留下这可害苦母亲和孩子了,亲朋好友一个劲地诉说父亲的在世恩德,三奶奶不说一句话,没哭一声地招呼乡邻操办父亲的后事。她不像是鬓角斑白的老人,更像年轻力壮的小伙,一个人跑前跑后。一会儿看看厨房的祭祀做的如何,一会儿看看纸活做的怎样,一会儿看看物品购置的怎样,她的眼神悲伤中透着坚定,愤怒中含着怨恨,但事已至此,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正当我们为父亲的坟地选在哪里纠结不已,吵嚷时,三奶奶进来了。她坚决地说:“这还用商量?陪自己的母亲吧!”三奶奶不是个文化人,但说出的话像是哲理。在家族传统里,去世的有病家人是不让进祖坟的,奶奶当时有病,坟地就在离祖坟不远的左下方,说是互相守望。三奶奶念及父亲很小就没有和奶奶相处,希望母子地下相聚,这是多么真挚的情怀。即使后来我知道,三奶奶也希望父亲的坟地留在她的旁边,但谁让父亲比三奶奶走的早呢。

父亲的葬礼很简单,但吊唁送行的亲朋好友很多。三奶奶一声都没有哭。在父亲躯体即将放入棺材,钉钉封蜡时,三奶奶也只是乜斜着眼瞅了一下,旋即念着她的经,一声比一声大。仿佛不屑于其他嚎啕大哭的姑姑、姨姨、叔叔,又似乎是平日午休时的睡觉。我那时很不理解三奶奶的无情,好几次都悄悄问她:“奶奶,你不难过?”她轻轻地说:“人死不能复生,让逝者安静。”

这句话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经常会听到。父亲去世后,我们按照三奶奶的要求搬进了她的院落。这让村人很是不理解。但从母亲口里得知,三奶奶念及我们一家子人多,挤在两间屋里很辛苦,况且孩子们都在长身体,三奶奶便和父亲商量好了,把她的住宅低价卖给我们。说是卖,实际上就是送给了我们。我们住在三奶奶的房子里直到几个姐姐出嫁,我和弟弟都考上大学,因为住房改造,原本属于三奶奶的住宅才变了模样。而三奶奶,搬到我们镇最负盛名的寺庙里去住。我那时百思不得其解,她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住,偏偏要去那么远,人又那么少的地方

父亲之前告诉过我们,要对真心关心我们的人感恩,要知恩图报。三奶奶孤苦伶仃,女儿离的远,几个月不见来看一回。我和弟弟经常会把三奶奶接回来住几天,圆父亲的愿望,也表达我们深深地感激。

三奶奶很是硬气。每次把她用手拉车接来,回去时总要坚持用那裹的很小的脚,从队里走向村里,再从村里走向镇上。我很想找个车把她送了去,他非常生气地说:“好好学习去,别浪费时间。”于是,那下雨天泥泞,夏天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位像踩高跷似的老人,踱着方步挪向远方。

有时,我带着三奶奶喜欢吃的糕点去寺庙里去看她,她听到我在门外的喊声,顾不得系好鞋带,一颠一颠地跑出来:“我的乖孙子看我来了。快进来,快进来!”进了屋,她一边乐颠乐颠地给我找姑妈拿回的零食吃,一边摸着我的头,拉着我的手,盘腿坐在炕沿上,难过地说:“奶奶做不动饭了,一顿做两顿的,你就吃点零食吧。”我点头答应着,她和我又聊起父亲以往的故事,说父亲的确是个全才,教书、做纸活、拾掇庄稼、砌墙、换炕、剪树,样样精通;父亲也是个仗义的人,经常帮助有困难的人。可惜这些本事都没有好好传给我们就走了。听着三奶奶如数家珍讲父亲的故事,我伤心的情绪好了很多,也感觉只有母子情深才能这样吧,而且和三奶奶在一起,心里是温暖的、踏实的、安静的!

后来,我考上了中专,要去其他县市读书了,见三奶奶的机会就少了。只是每次写信总会问及她,弟弟忙于学习,每次都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放假了,我总要去和三奶奶坐一坐,和她说说话。我给她讲城市里发生的有趣的事,讲宿舍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的异同,讲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讲村子里没有的稀奇事,她仔细地聆听着,快乐地笑着。完了再三叮嘱我:“尕子,为人处世一定要真诚,要多行善事。”看着她微微舒展的眉角,我不住地点头,而她像个开心的孩子。

得知三奶奶去世,是在一个黄昏。姑妈打电话说:“奶奶快不行了,她希望看你一眼。”由于在离家很远的山里上班,我无法赶去见三奶奶最后一面。只听得电话那头,哭声连天,平时不爱哭的二叔也大声嚎啕着。姑妈说三奶奶给我留下一句话:“如果想我,记得每个纪念日多给我端杯茶。”

多年后,我终于明白,三奶奶不哭,是把坚强留给我们;把房子留下,是把给予人温暖的品行留给我们;留下几句话,是把“少说多做”留给我们。经历岁月的洗礼与沉淀,我渐渐懂得亲人传承永远是值得回味的经典,无论在世与否,记忆不会风干。

三奶奶,我一定会给您端杯茶![1]

作者简介

焦自强,笔名,雨肖 ,大学本科,宁夏中卫人,中卫市作协副秘书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