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快雪堂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快雪堂帖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快雪堂帖

材质;刻石,淡墨拓本

摹集;冯铨

年代;明代

'''快雪堂帖'''》汇刻丛帖。清代冯铨摹集,刘光晹(字雨若)刻。五卷。多人墨迹摹出,颇为精到,所收法书,自魏钟繇、晋王羲之至元赵孟頫为止,首列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故名。[1]

基本信息

【名称】快雪堂帖

【摹集】冯铨

【年代】明代

【材质】刻石,淡墨拓本

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三《倪苏门书法论》云《快雪堂帖》“采摭颇精,人多未见。于晋魏历代之书,则十得四五耳。”王澍评谓:“刻法秀润,甚有名于当时,然乏晋人苍深之韵。”刻石后归黄可润,旋入内府,作快雪堂贮之。冯铨为涿州人,初拓称“涿拓”;黄氏为福建人,次拓称“建拓”;入内府后所拓称“京拓”。

作品简介

快雪堂帖》是中国明代汇帖的初拓善本,为明末时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冯选辑,并刻石408方,第一卷以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开篇,收入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欧阳询、怀素、颜真卿、徐浩、柳公权,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高宗赵构、张即之,元赵孟緁等书家法帖。其大半由真迹摹出,镌手为铁笔名家刘光晹,故久为世人所重。冯氏子孙将帖石分为二,同质州库。后知州黄可润赎出运至福建。乾隆年间,杨朴园督闽购得献入内府。乾隆加题“快雪堂记”,并于北海建快雪堂嵌壁收藏。因帖石三易其地,故拓本也有区别,分涿拓、建拓和内拓3种,以涿拓为贵。

保存收藏

快雪堂帖》(涿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笔意精彩,除《追寻帖》1~6行石面有损外,其他都完好。其中,颜真卿《鹿脯帖》、苏轼《登临览观帖》、米芾《珊瑚帖》均是木刻版 (入内府后改为石刻)。此拓本托裱经折装6册,6卷全,共313页,纵27.3厘米,横26.6厘米。每册首端有“乐善堂图书记”印一方。

快雪堂帖刻石今存北京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

相关阅读

乾隆于1779年作行书《快雪堂记》:“淳化阁帖之重刊,以内府向有赐毕士安之初刻,而世鲜原本、用以永其寿而公后来临池习书者也。尔时并有以觅快雪堂原刻为请者,置而弗许。盖以淳化所收颇富,其内不过缺一快雪帖耳,余则倍蓰胜之;至彼墨迹则早收入石渠,且刻之三希堂法帖矣,一之为甚,其可再乎!乃今杨景素以快雪石刻来献,且云快雪石刻本,故臣冯铨所集,其子孙不能守,鬻於闽之黄氏,兹黄氏复不能守,臣曾督闽,知其事,故贳之以献。欲却之则事已成,且举关翰墨,非贡谀逢恶之为,因受之,并筑堂为廊以嵌石版,以淳化轩之例也。石版长短宽窄不一,且有木刻三版,因命内府摹淳化之善手,重模其迹而泐之石,伸长短宽窄较若划一,其木版仍置堂中,以纪数典。列观两廊,秩如彬如,弗啻黄氏所未营,而亦冯氏所未逮矣。夫快雪堂之建,因石刻,非因雪。然循名责实,三冬未逢时,玉蒿目焦,心又何有於悦目娱志,而阅古则增沧桑之叹,问今益凛好恶之戒,凡吾所为记,多出於志愧而不出於志喜也。己亥嘉平月上澣,御笔。”

冯铨(1595——1672),字振鹭。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县)人。明万历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十一年卒,谥文敏。1624年(明天启四年)魏忠贤进香涿州,冯铨跪谒道左,得复故官、进右赞善兼检讨。1626年(天启六年)正月任《三朝要典》总裁,四月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1627年(崇祯初年)忠贤伏诛,冯铨论贬,赎为民。1644年(清顺治元年)应清廷征召,降清,入内院协理机务,后累官礼部尚书,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文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1656年(顺治十三年)以年老离职,仍留备顾问。1672年(康熙十一年)卒。谥文敏。列之于《二臣传》中。

摹镌者

刘光晹,字雨若,安徽人。博雅好古,擅长书法篆刻,又精于鉴赏,被顺治帝封为鸿胪序班,并御书“特赐清班”赐之。刘光晹出入皇宫,饱览皇家收世藏,有机会通览历代书法名作。于是选其中精品,一一双钩,后来带出宫去,凭自己治印十三刀法中双切和救刀的工夫,摹勒了三十六块木板,前后两面刻,共七十二面,定名为《翰香馆法帖》。

参考资料

  1. 快雪堂帖的作品简介,360问答 , 2016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