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故乡,从一杯茶开始(傅建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忆故乡,从一杯茶开始》是中国当代作家傅建国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忆故乡,从一杯茶开始
每天清晨,打开店门,忙碌也好,清闲也罢,第一件事情就是开启饮水机的电源,等红灯跳过转为绿灯时,洗净茶杯,从茶叶罐里抓一小撮茶叶放入杯中,冲入开水后茶叶沉浮飘逸,身体渐渐舒展,神似窈窕素女婀娜多姿;随着一缕细蒙蒙的雾气慢慢升腾,一股淡淡的清香便在整个店堂弥漫开来……
这样说,好像我是个懂得品茶的人。其实不然。我嗜茶,但不会品茶。离开家乡在外闯荡近二十年了,确实品尝过许多名茶。可是,无论声誉多么响亮的茶,我喝了也就喝了,之后并没有在脑海里留下什么特别难忘的印象。而家中储存的茶叶则不然,它虽然没有相应的品牌和知名度,但它却来自皖南故乡,更为珍贵的是,它一枝一叶均出自母亲、岳父和岳母他们那双手年迈粗糙的手。每年春上,新茶上市季节,老人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经,将他们亲手采制的茶叶捎往温州,让我能够及时品尝到老家春茶的清香。因为每年老人捎带的茶叶数量十分充足,往往新茶捎到时,家中茶叶罐里的陈茶还有不少,因此使我觉得生活因有了家乡茶而倍感滋润和殷实。
小时候,生活清贫,粗茶淡饭,喝茶如同喝开水。母亲每天清晨,第一件事情就是烧锅开水,泡一壶热茶,然后才炒菜、煮饭。饭后一碗茶,耕田不用筢。说得是饭后饮茶对身体有提神之妙处。盛夏与仲秋季节,人们在田间地头插秧、耕田、锄草、割稻等劳作时,都不忘带一壶茶放在身边,口渴了,就就着茶壶咕嘟咕嘟饮个饱。冬天,酝一壶茶放在火桶里,干活回来,掀开上面的棉絮盖子(一般是娃娃的尿布具多),那茶水滚烫滚烫,喝一口浑身暖烘烘的。故乡皖南九华山下的南阳湾周围崇山峻岭,树林和毛竹资源非常丰富,相对而言,茶园不是特别多,或者说规模特别大的茶园少之又少,但每个自然村农户家的茶叶园,基本上可以满足自家需求。也有人家,开荒种茶,当作经济产业的一部分。如黄石溪,依靠九华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那儿的山农种植茶叶,都能卖出好价钱。
我曾经在老家务农的同时,做过十多年的篾匠手艺。茶叶在炒制过程中,需要用炭火烘干。而烘烤茶叶的器具状如铁锅倒置的“烘子顶”就是用竹篾编织的,因而,每每采茶旺季来临时,我的篾匠手艺也跟着忙活起来。炒茶是个技术活,不仅要注意火候,揉搓力度必须恰到好处。鲜嫩的绿茶采摘回家,凉在卜箕里,在灶间升火,待锅子烧热后,抓适量的生茶放在锅里炒。生茶湿气重,炒几下就雾气出来了,此时需要不停地翻动,否则茶叶会炒焦,当感觉火候差不多的时候,动作麻利地将疲软的生茶从锅子里捞出来,在一块干净的卜箕里揉搓。揉搓的力度不仅决定茶叶的形状,还决定茶叶的口感,关键是不能“闭气”,否则茶叶喝在嘴里会有一股难闻的馊味,因而也卖不出好价钱。所以往往一人在炒茶,旁边还得有个人拿着一把扇子不停地扇风(后来有了电风扇替代人力)。因为刚炒的生茶又烫又软,揉搓的动作和力度要干净利索,秘诀是“三紧三松”,紧,就是将茶叶先紧紧揉成一个团,松,便是将揉成团的茶叶抖擞开来,反复三次,生茶的湿气没有了,再将揉成条状卷曲的茶叶放在烘子顶上烘烤。刚开始火候要大,须不停地翻动,当茶叶烘至七分干的时候,火力适当减弱,这时也不必不停地翻动了。当茶叶烤成如同锅巴那样干脆时,主人习惯抓一小撮放入杯中,冲入开水,要么先品尝一下炒茶的手艺,要么招待串门的亲友和邻居,浓浓的新茶香气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向村子的上空飘荡着……
如今,远在千里之外的我长年累月奔波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间,很难闻到家乡采茶时节那诱人的香气了。而我,每天清晨都能喝上家乡父辈亲手采摘的茶叶,是何等幸福哦。
呵呵,忆故乡,从清晨一杯茶开始…… [1]
作者简介
傅建国,1963年5月生,安徽青阳人,现居温州。曾务农,代课,做篾匠。长期从事皮革销售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