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家鄉(孔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心靈的家鄉》是中國當代作家孔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心靈的家鄉
我出生在一個叫做天涯海角的地方,荒涼的沙灘上,到處都是仙人掌和野生的蒺藜,還有殘破的船,甚至溺水者冰涼的身體。很小的時候,我就被告知,我生活在一座島嶼上,四周包圍着茫茫無邊的大海,頭頂則是吞沒一切的天空。站在高聳的海岸上,我感到整個世界都要離我而去,一種被遺棄的感覺纏繞在幼弱的心中,像一團揮之不去的雲霧。我覺得,我出生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在蒼茫的海天之外。說起來令人難以相信,大約在十歲甚至更早以前,我就糾結於我是從哪裡來的,人活着有什麼意思?這樣的問題像毒蛇一樣糾纏着我的思想,讓它陷入一種落寞的沉思當中,尋尋覓覓,時常聽到一個聲音在縹緲地呼喚着我的名字,就像母親在呼喚迷失的孩子。坐在房間裡,有時會覺得有人在敲門,拉開門外面卻空空蕩蕩,只有無形的風胡亂地吹向四面八方。
我對生活的記憶是從一個夢開始的。在夢中,我從天空最深邃的高處突然失足,身體旋轉着跌落下來,像一個自由落體,一隻被擊中的鳥,掉啊掉啊,越掉越快,所有的雲都向我湧來,卻擋不住我墜落的速度。就在快要落到地面的時候,我驚醒過來,大汗淋漓地喘着粗氣。這時候,支撐着我睡床的地面才變得真實起來,它布滿了厚厚的塵土,人就在塵土裡生活。這個夢成了我睡眠的一部分,在重複了無數遍之後,它變得十分熟悉,以至於在墮落的過程當中,我就提示自己,不要害怕,沒事,你不會死的!直到大約三十歲之後,這個夢才從我的睡眠里消失。我終於體驗到無夢的睡眠是多麼酣暢。
揪心的問題裹挾着惶恐不安的夢,使我變成一隻焦慮的螞蟻。我是一個不合群的孩子,一種不溶於水的液體,即便是與小夥伴們玩得很開心的時候,背後都有一種深廣的孤寂。我不太關注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去圍觀別人的熱鬧,也不太能夠理解大人們在想些什麼。然而,他們之間為了某件東西是你是我、是多是少而大動肝火,惡語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總讓我感到深深的傷痛與悲哀。在我看來,許多人活着似乎是為了相互折磨、彼此虐待。內心時常感嘆,這一切是多麼無意義的啊。每當母親與鄰人發生衝突的時候,不論在理不在理,我都站到對立面來責備她,以至於她老覺得我不是她自己親生的。
由於總想着怎麼從這些荒涼的事物之中逃離,對眼下的生活與人們的行狀無心留意,以至於直到今天,我都無法向別人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認識的任何一個人,包括他們之間撕撕扯扯的事情。特別是複述人與人相互對罵的情形時,我總是找不到相應的詞彙。我很佩服有的女作家,可以津津有味地描述家長里短,把一場雞毛蒜皮的吵架寫得硝煙滾滾、驚心動魄,如同一場戰爭,但我不喜歡。我很懷疑她和所寫的人是一路的,這很不美好。不入世的態度,阻止我去成為一個好的敘事者。因此,在憑着想象力寫過一陣子寓言性的小說之後,我就主動選擇中止。
大學時代,我讀的是歷史,但它並不妨礙我對文學如饑似渴的痴迷。走進社會之後,我過於單純的心智或許博得朋友的信任,卻不利於應對人際之間複雜的利益關係;過於鮮明的道德感也讓我難以融入世俗。文學的愛好非但於事無補,反而加劇了內心的憂患。它把我變成了一個多愁善感的人,看到一片落葉也會浮想聯翩,對很多的事情無能為力,卻又無法釋懷,空抱一腔滾熱的情願。我的夜晚變得比白天還喧鬧,簡陋的木板床翻騰着洶湧的波濤,有時半夜裡爬起來,像比目魚一樣在月光下到處遊蕩。我知道自己已經陷入迷津之中,實在不願長此下去,被自認為無意義的生活攪得昏天黑地。我必須看清這個世界,和生命的真相,哪怕它是多麼猙獰。
「未經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古希臘哲人的箴言,被抄錄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成了我的座右銘。我決定從文學的習寫轉向哲學的思問,開始了精神尋鄉的漫長旅程。八十年代,國門敞開,西方思潮魚貫而入。順着潮流,我尋訪過克爾凱郭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弗洛伊德、榮格、薩特、海德格爾,還有愛因斯坦、波爾等眾多的思想家,他們的話語都曾開啟過我的心智,卻未能緩解自己內心的焦慮與惶恐。我驚訝地發現,許多備受頂禮的現代主義大師,如波德萊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卡夫卡,其實都是些病人,而且有的已經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他們其實是人類精神的祭品,代表同胞去受難。其價值不在於化解什麼問題,而只是將遭遇的問題尖銳化地擺到人面前,讓人有同病相憐、抱頭痛哭的慰藉感。即便是那些看起來沒什麼毛病的哲人,他們對人生給出的答案多數是否定性的。一種無家可歸的絕望情緒與難以驅逐的荒謬感,瀰漫在二十世紀精神的天空。某個特殊的機緣,讓我回歸於東方古典智慧的領域,尋訪那些寧靜而深邃的智者,並從此有了浪子還鄉的感覺。我無不驚訝地發現,魯迅先生曾經於無所希望中久久彷徨、走不出去的「無地」,卻早就有很多人在這裡安身立命了。田園將蕪,胡不歸?
伴隨着個人精神探問的,是我的隨筆性書寫。對於作者而言,它是自我治癒的藥石,是一個病人給自己開出的方劑。在某種意義上,也記錄了一個人精神逐漸康復、並健壯起來的過程。其中,許多批判性的激越文字,與其說是指向黑壓壓的社會人群,不如說是指向作者本人,是在給自己做思想轉化工作。在我的第一本書的後記中,有着這樣的文字:「寫作或是為了排泄情愫與思維的沉澱物,以獲得身心的暢通;或是為了靈魂的飛翔與精神的建瓴。我是一個懶於表達的人。這些年來,我生活在一個秩序混亂、缺乏安定感的背景中,許多情緒和念頭在身心內部衝動着找不到出路,變成一種邪氣污染了我生命的源流,甚至危害我的健康。寫作對於我,便如同一次又一次的打掃。我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夠像高山頂上的天池,承受天地的恩澤,並以清純的品質映照萬物的本質,讓掬飲者周身通靈暢美。」二十年之後的今天,這段話至今仍然是我的寫作得以持續的理由。 [1]
作者簡介
孔見,主要從事隨筆小說及詩歌創作,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