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那一抹红(赵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心中那一抹红》是中国当代作家赵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心中那一抹红
在我心中,有一抹红色,是那样的耀眼,它时刻激励鞭策着我,让我在前进中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十三岁时我进入初中,偶尔见到高年级的一些同学胸前佩戴了一枚特别醒目的红色徽章,后来有人告诉我,那是团徽,只有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它。
在小学,我们都加入了少先队,老师告诉我们,胸前飘着的鲜艳的红领巾,它的红色是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浸染的,加入少先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现在看到高年级的同学佩戴这枚徽章,看着他们骄傲自豪的神情,我对此羡慕不已,也想早日加入中国共青团,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团徽,并将它佩戴在自己的胸前。
一九八四年四月的一天,下了数学课,班主任易老师把我们几个同学请到办公室,说找我们有事。后来才知,是学校要在五月发展一批团员,他觉得我们几个同学符合入团条件,希望我们加入团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听了老师的话,我们都非常激动,都想早日加入共青团,可是我又有一些担心,怕自己条件还不够。记得当时易老师说,如果大家有入团的意愿,就写一份入团的申请书交给他,由他转给学校团组织。
入团申请交上去了一个多星期,我的心里一直没有底,我担心自己还不够优秀。因为当时我除了学习成绩好一点之外,其他方面好像都不怎么突出,特别是胆子小,不太敢主动与人多交流。出乎意料的是,那一年的五月,我和班上的几位同学居然被批准入团,我们都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还领到了一枚闪闪发光的团徽。入团宣誓那天,我们在教室举行了隆重的入团宣誓仪式,我们新团员站在讲台正中,由老团员一个一个在我们胸前,为我们佩戴上那枚耀眼的团徽。
自从胸前佩戴上团徽后,我学习比以前更刻苦,更努力。到了初三,我和班上八位同学商量,决定不再住学校寝室,将被子和生活用具全搬到我们的教室中来。
白天的教室是我们学习的场所,晚上上完晚自习,待最后一位同学离开教室后,我们才将那些课桌拼凑起来,这些课桌就成了我们晚上睡觉的临时大床。晚上在教室里睡觉,冬天特别寒冷,夏天特别闷热,那些无孔不入嗡嗡闹过不停还叮人的蚊子又特别多,不过没关系,我们是不在乎这些的。自从搬来教室住后,每天我们早上起得比别人早,晚上睡得比他人晚,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自然比别人多出许多。
每当我学习困倦,正想偷懒时,只要低头瞥见胸前那枚耀眼的团徽,心中顿时有了力量。团徽好像在告诉我,此刻绝不能懈怠,必须咬紧牙关,在初三这个最紧要的关头,要拿出当年革命者的无畏和勇气来。
通过不懈努力,初中毕业的当年,我有幸考上了当时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中等师范学校。当年我们全校考取中师中专的仅有的五位同学全都是共青团员,我就是其中的幸运者之一。
进入中等师范学校学习后,我的团组织关系转入到新的学校。在师范学校学习的那些年,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共青团员的身份,我不敢对不起胸前那枚耀眼的团徽。
当年和我同年进校的师范同学,有极少部分觉得考上师范学校了,已经跳出农门了,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于是他们不想再拼搏,每次考试只求六十分及格就欢呼万岁。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我是一名共青团员,我的胸前佩戴着耀眼的团徽,考试只求分数及格不是我想要的,我有自己更高的追求!
在师范学习期间,我多次被学校团委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团干。
师范临近毕业的一天,学校党支部书记林金鸿老师找我谈话,他对我在校的表现非常满意,希望我毕业参加工作后,继续努力,争取在事业上取得大的进步。我参加工作第一年,给林老师写过一封信,告诉他我的工作情况,同时也在信中向他透露,我已经有了想向党组织靠拢的意愿。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调到一所乡级中学,有幸被学校委以重任,担任了学校团委书记,兼职当地乡团委副书记,对共青团组织和共青团员的先进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学校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我心底一直想向党组织靠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于是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
工作后的第三年,在党组织的多次考察后,我终于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胸前的团徽,从此变成了红彤彤的党徽。
团徽在我胸前佩戴了差不多八年有余,自从将团徽换成党徽后,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玷污胸前的那一抹红色。这些年来,在胸前那一抹红色的照耀下,工作学习路上我丝毫不敢停下前进的步伐。中师毕业后相继考取了大学专科和大学本科,由一名乡村小学教师成长为初中教师及高中教师,由一名一线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县级骨干、州级骨干及省级骨干教师。我已从教三十多年,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在胸前那一抹红色徽章的照耀和鞭策下,我将不负青春,不辱使命,自觉践行一名老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胸前这一抹红色,让我无比骄傲,无比自豪,我将在它的照耀和鞭策下,俯下身子,潜心耕耘,朝着美好的明天继续努力奋进。[1]
作者简介
赵平,贵州瓮安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黔南州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骨干教师、州级教育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