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鹤林」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徐鹤林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徐鹤林1.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p/20100110/…”)
 
(使用页面处理(refimprove、citation style、lead missing)给页面添加标签)
 
(未顯示由 4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8 次修訂)
行 1: 行 1:
 +
{{Multiple issues|{{refimprove|date=2020年3月}}{{citation style|date=2020年3月}}{{lead missing|date=2020年3月}}}}
 +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徐鹤林
 
| 姓名    =   徐鹤林
行 9: 行 11:
 
| 出生日期 = 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乡军徐村    
 
| 出生日期 = 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乡军徐村    
 
| 出生地点 = 1928年12月16日
 
| 出生地点 = 1928年12月16日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2018|11|03|1963|04|27}}
+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徐鹤龄
 
| 别名    =   徐鹤龄
 
| 职业    =   研究员
 
| 职业    =   研究员
| 知名作品 =   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br> 大时代 <br> 万家传说 <br> 家有娇妻
+
| 知名作品 =  
 
}}
 
}}
  
 +
==简历==
 +
'''徐鹤林''',原名徐鹤龄,1928年12月16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ref>[https://baike.sogou.com/v7484959.htm?fromTitle=%E5%BE%90%E9%B9%A4%E6%9E%97 徐鹤林],搜狗百科</ref> (今巢湖市)黄麓乡军徐村。其父徐紫满,30年代初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长期在安徽、[[湖南]]等地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受父亲影响,徐鹤林青年时期即对农业技术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194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浙江农学院果蔬专业,师从吴耕民、[[李曙轩]]等教授,学习果树及蔬菜栽培。1953年毕业,分配至杭州园林管理局任技术员,1955年调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任研究实习员 ,从事蔬菜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1959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园艺系蔬菜组组长、助理研究员。1981年后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和副研究员、研究员。
  
徐鹤林
+
 徐鹤林自1958年起在[[ 南京]] 郊区建立蔬菜基点,总结农民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与菜农交朋友。他深知种菜人的疾苦,因而牢固地树立了为农民服务的思想。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科研工作的课题以及工作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蔬菜科研工作,培育出春丰、春雷、春眠、黑丰和苏晨1号等系列甘蓝品种,青丰、青石、夏丰等系列大白菜品种,早抗、露丰等黄瓜品种以及苏蜜1号早熟、优质的西瓜品种,抗病丰产的苏抗番茄系列品种,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对花色品种要求迫切,他主持高档特需蔬菜引种与栽培课题广泛引进国外名特优蔬菜。他在塑料薄膜推广及茄果类蔬菜抗病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蔬菜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编辑词条
 
 
 
中文名
 
徐鹤龄
 
出生地
 
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乡军徐村
 
别 名
 
徐鹤林
 
出生日期
 
1928年12月16日
 
 
 
1简历
 
2工作经历
 
3学术成就
 
4主要论著
 
5参考资料
 
1简历编辑
 
徐鹤林,原名徐鹤龄,1928年12月16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黄麓乡军徐村。其父徐紫满,30年代初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农艺系,长期在安徽、湖南等地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受父亲影响,徐鹤林青年时期即对农业技术工作产生浓厚兴趣。1949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园艺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浙江农学院果蔬专业,师从吴耕民、李曙轩等教授,学习果树及蔬菜栽培。1953年毕业,分配至杭州园林管理局任技术员,1955年调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园艺系任研究实习员,从事蔬菜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1959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园艺系蔬菜组组长、助理研究员。1981年后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和副研究员、研究员。
 
 
 
 徐鹤林自1958年起在南京郊区建立蔬菜基点,总结农民经验,推广先进技术,与菜农交朋友。他深知种菜人的疾苦,因而牢固地树立了为农民服务的思想。这些经历对他以后的科研工作的课题以及工作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4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蔬菜科研工作,培育出春丰、春雷、春眠、黑丰和苏晨1号等系列甘蓝品种,青丰、青石、夏丰等系列大白菜品种,早抗、露丰等黄瓜品种以及苏蜜1号早熟、优质的西瓜品种,抗病丰产的苏抗番茄系列品种,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对花色品种要求迫切,他主持高档特需蔬菜引种与栽培课题广泛引进国外名特优蔬菜。他在塑料薄膜推广及茄果类蔬菜抗病育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蔬菜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80年代,徐鹤林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在科研方面,对承担国家攻关、省、部重点课题或为生产服务课题优先扶持。他特别注重人才培养,除培养硕士研究生外,还先后派出十多名科技干部出国进修,回国后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为该所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还狠抓科技开发工作,建立科技开发部,以本所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研究良种繁育技术,使所里主要成果很快在全国很多省(直辖市)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与开发相互促进,使该所成为全国农业科技系统开发“十强”之一,进入农业部“七五”、“八五”综合评估“百强”研究所,并两次被江苏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
80年代,徐鹤林任[[ 江苏省]] 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期间,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在科研方面,对承担国家攻关、省、部重点课题或为生产服务课题优先扶持。他特别注重人才培养,除培养硕士研究生外,还先后派出十多名科技干部出国进修,回国后成为科研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为该所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他还狠抓科技开发工作,建立科技开发部,以本所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研究良种繁育技术,使所里主要成果很快在全国很多省(直辖市)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与开发相互促进,使该所成为全国农业科技系统开发“十强”之一,进入农业部“七五”、“八五”综合评估“百强”研究所,并两次被江苏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
  
 
1982-1983年,徐鹤林受农业部派遣,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从事蔬菜抗病育种合作研究,其间走访了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及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以后他还分别赴日本、泰国及新西兰进行考察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了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1982-1983年,徐鹤林受农业部派遣,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从事蔬菜抗病育种合作研究,其间走访了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及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与同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以后他还分别赴日本、泰国及新西兰进行考察访问,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了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徐鹤林多年在南京郊区蹲点推广科研成果,在实施“菜篮子工程”中作出了贡献。1986年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他“南京市城郊型农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南京市“科技功臣”称号并给予重奖。
+
 徐鹤林多年在南京郊区蹲点推广科研成果,在实施“菜篮子工程”中作出了贡献。1986年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他“[[ 南京市]] 城郊型农业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南京市“科技功臣”称号并给予重奖。
  
2 工作经历 编辑
+
== 工作经历==
 
1954年 杭州园林管理局技术员。
 
1954年 杭州园林管理局技术员。
  
行 61: 行 44:
 
1995年 退休,仍受聘为“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主持人及“九五”国家攻关课题技术指导。
 
1995年 退休,仍受聘为“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主持人及“九五”国家攻关课题技术指导。
  
3 学术成就 编辑
+
== 学术成就==
 +
在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做出成绩
 +
 
 +
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对自花受粉的茄果类蔬菜是否有杂交优势存在争论。为了弄清这一问题,1957年,徐鹤林即开展了番茄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他选用株型、果形、产量、熟性及地理来源等不同的番茄品种进行
 +
 
 +
杂交,配制近百个组合。经对一代杂种与双亲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番茄的杂种优势明显,优良的杂种组合早期产量较双亲增加50%左右,总产量增加30%左右。他还总结了不同类型间番茄品种间一代杂种遗传表现规
 +
 
 +
律,撰写论文,1963年发表在《园艺学报》上。他选出几份最优良番茄一代杂种组合,1964年起在南京郊区建立基点示范推广,并与当地生产上应用的常规品种进行对比。他配合地方领导办培训班,亲自讲课宣传杂
 +
 
 +
种优势原理及杂交制种技术。这一技术完全为广大菜农所掌握后,番茄的杂优利用即在生产上扎根普及,逐步扩大到上海、杭州及其周围地区,并带动了全国番茄杂优利用的普及。该成果198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
 +
 
 +
等奖。
 +
 
 +
60年代初,徐鹤林在南京郊区蹲点,发现当地辣椒生产田中个别植株长得又高,果实结得又大。经考察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上年辣椒留种田块与附近栽培的甜椒自然杂交所致。他深受启发,认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辣
  
  在辣 椒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中做 出成
+
 椒 间相互杂交,有明显的 杂种优势 ,随即开展了辣椒杂优 利用 研究 。他指导农民技术员和其他蹲点的同志,用南京地方品种黑壳早椒为母本,以当地栽培较多的甜椒——上海茄门为父本进行杂交,由于这两个亲本
 +
 
 +
在株型、果形、熟性及辣味上差异较大,其一代杂种优势突 ,许多性状又综合了双亲特点,表现了既早熟又丰产,特别是辣味上 为微辣型,更适合多数市民的口味,因而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普遍欢迎,很快在生
  
20世纪50 年代,国 内外对自花受粉的 茄果类蔬菜 是否有杂交优势存在争论。为了弄清这一问题,1957年,徐鹤林即开展了番茄杂 优势利用的研究。他选用株型、果形、产量、熟性及地理来源等不同的番茄品种进行杂交 配制近百个组合。经对一 杂种与双亲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番茄的杂种优势明显,优良的杂种组合早期产量较双亲增加50%左右,总产量增加30%左右。他还总结了不同类型间番茄品种间一代杂种遗传 现规律,撰写论文,1963年发表在《园艺学报》上。他选出几份最优良番茄一代杂种组合,1964年起在 南京郊区 建立基点示范推广,并与当地生产上应用的常规品种进行对比。他配合地方领导办培训班,亲自讲课宣传杂种优势原理及杂交制种技术。这一技术完全为广大菜农所掌握后,番茄的杂优利用即在生产上扎根普及,逐步扩大到上海、杭州及其周围地区 并带动了全国番茄杂优利用的普及。该成果1983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
产上推广应用,至70 年代 初已从南京郊区扩大到江苏各地 后定名为早丰1号。197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召开“全 国茄果类蔬菜 学术会议” 各省(直辖市)50多位 代表 南京郊区 参观
  
60年代初,徐鹤林在南京郊区蹲点,发现当地辣椒生产田中个别植株长得又高,果实结得又大。经考察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上年辣椒留种田块与附近栽培的甜椒自然杂交所致。他深受启发,认为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辣椒间相互杂交,有明显的杂种优势,随即开展了辣椒杂优利用的研究。他指导农民技术员和其他蹲点的同志,用南京地方品种黑壳早椒为母本,以当地栽培较多的甜椒——上海茄门为父本进行杂交,由于这两个亲本在株型、果形、熟性及辣味上差异较大,其一代杂种优势突出,许多性状又综合了双亲特点,表现了既早熟又丰产,特别是辣味上成为微辣型,更适合多数市民的口味,因而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普遍欢迎,很快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至70年代初已从南京郊区扩大到江苏各地,后定名为早丰1号。197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召开“全国茄果类蔬菜育种学术会议”,各省(直辖市)50多位代表来南京郊区参观, 听取了应用效果介绍。当看到了番茄、辣椒大面积杂优利用现场以后,深受启发,许多单位还多次派人来参观学习,或引进早丰1号亲本用于制种,以扩大应用。该项成果分别获1985年农业部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听取了应用效果介绍。当看到了番茄、辣椒大面积杂优利用现场以后,深受启发,许多单位还多次派人来参观学习,或引进早丰1号亲本用于制种,以扩大应用。该项成果分别获1985年农业部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番茄抗病育种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
 
 在番茄抗病育种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
  
20世纪70年代以后,病害造成番茄产量大减,在全国范围内相当普遍。作为番茄育种工作者,徐鹤林心急如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首先对番茄发病情况进行大量的田间调察,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认为病害主要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病(TMV)所致,可以通过抗病育种途径来解决。他从大量引进番茄种质资源中发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提供的一份来自美国的番茄品种Manapal Tm2nv(编号201)表现特别,具有抗TMV的基因Tm2,并与具有叶片黄花的基因nv连锁。自1975年起,他以这一材料为亲本,与不同类型的番茄优良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数十个。经田间鉴定,凡以201为亲本的一代杂种,植株叶色深绿,生长快,结果多而大,不但能高抗TMV,而且产量高,商品性好,正反交趋势一致,是一个高抗TMV、优势明显、一般配合力极强的培育抗番茄病毒病(TMV)一代杂种的宝贵抗源材料。在以后的近20年里,徐鹤林除直接利用该抗源育成苏 抗1 ~3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还将该抗病基因转育到早熟红果类型中,育成矮黄,选育出苏抗4-6号;转育成早熟粉果型亲本黄粉,培育成苏抗7-9号、霞粉等,其中苏抗3号、4号、7号、9号,分别参加了第一轮及第二轮全国区域适应性试验,在全国16个试点五项指标综合评定中,获早熟组及中晚熟组的四个第一名,很快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他还将该抗病基因与耐贮的nor基因结合,育成亲本双黄,培育出能在室内存放百日不变质的耐贮番茄长龄;转育出早熟、茸毛型亲本黄茸,育成抗TMV而又能避蚜的一代杂种茸丰;转育出长形果长果201及小黄长,培育出加工专用的一代杂种佳抗长红和佳抗矮红等等。80年代初,他在主持农业部全国番茄抗病育种协作组及承担“六五”、“七五”及“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番茄多抗性育种及育种技术研究”时,主动将抗病亲本材料提供给各参加单位。徐鹤林培育的红果系列番茄品种198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粉果系列番茄品种1995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工系列番茄品种198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起,徐鹤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20世纪70年代以后,病害造成番茄产量大减,在全国范围内相当普遍。作为番茄育种工作者,徐鹤林心急如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首先对番茄发病情况进行大量的田间调察,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认为病害主
 +
 
 +
要是由于烟草花叶病毒病(TMV)所致,可以通过抗病育种途径来解决。他从大量引进番茄种质资源中发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品资所提供的一份来自美国的番茄品种Manapal Tm2nv(编号201)表现特别,具有抗TMV
 +
 
 +
的基因Tm2,并与具有叶片黄花的基因nv连锁。自1975年起,他以这一材料为亲本,与不同类型的番茄优良品种配制杂交组合数十个。经田间鉴定,凡以201为亲本的一代杂种,植株叶色深绿,生长快,结果多而大,
 +
 
 +
不但能高抗TMV,而且产量高,商品性好,正反交趋势一致,是一个高抗TMV、优势明显、一般配合力极强的培育抗番茄病毒病(TMV)一代杂种的宝贵抗源材料。在以后的近20年里,徐鹤林除直接利用该抗源育成苏
 +
 
 +
1 ~3号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还将该抗病基因转育到早熟红果类型中,育成矮黄,选育出苏抗4-6号;转育成早熟粉果型亲本黄粉,培育成苏抗7-9号、霞粉等,其中苏抗3号、4号、7号、9号,分别参加了第一轮及第二
 +
 
 +
轮全国区域适应性试验,在全国16个试点五项指标综合评定中,获早熟组及中晚熟组的四个第一名,很快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他还将该抗病基因与耐贮的nor基因结合,育成亲本双黄,培育出能在室内存放百日不
 +
 
 +
变质的耐贮番茄长龄;转育出早熟、茸毛型亲本黄茸,育成抗TMV而又能避蚜的一代杂种茸丰;转育出长形果长果201及小黄长,培育出加工专用的一代杂种佳抗长红和佳抗矮红等等。80年代初,他在主持农业部全国
 +
 
 +
番茄抗病育种协作组及承担“六五”、“七五”及“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番茄多抗性育种及育种技术研究”时,主动将抗病亲本材料提供给各参加单位。徐鹤林培育的红果系列番茄品种1989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
 +
 
 +
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粉果系列番茄品种1995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加工系列番茄品种1981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起,徐鹤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调查、鉴定中国番茄病毒病的种群和株系
 
 调查、鉴定中国番茄病毒病的种群和株系
  
 进行番茄抗病毒病育种,必须首先了解毒源情况。70年代,徐鹤林开展番茄抗病育种之初,即对南京地区番茄病毒病种群及TMV株系作了初步调查检测。80年代初,他主持全国番茄抗病育种协作组,进一步组织各参加单位的植保人员对全国各主要地区的番茄病毒病毒源又作了大范围的进一步调查检测。90年代初,他接受农业部及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委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中国番茄主要病毒病的调查鉴定”课题。徐鹤林负责中国南部13个省(直辖市)的番茄病毒调查检测任务。几年间,在番茄病害发生时期,他行程万里,带领科技人员到各地调查采样,对获得的数千份毒样利用应用生物学、血清学技术 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等手段,明确了TMV、CMV(黄瓜花叶病毒)是危害中国番茄的主要病毒及其分布、发生状况。该研究成果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进行番茄抗病毒病育种,必须首先了解毒源情况。70年代,徐鹤林开展番茄抗病育种之初,即对南京地区番茄病毒病种群及TMV株系作了初步调查检测。80年代初,他主持全国番茄抗病育种协作组,进一步组织各参加
 +
 
 +
单位的植保人员对全国各主要地区的番茄病毒病毒源又作了大范围的进一步调查检测。90年代初,他接受农业部及亚洲蔬菜研究和发展中心委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承担了“中国番茄主要病毒病
 +
 
 +
的调查鉴定”课题。徐鹤林负责中国南部13个省(直辖市)的番茄病毒调查检测任务。几年间,在番茄病害发生时期,他行程万里,带领科技人员到各地调查采样,对获得的数千份毒样利用应用生物学、血清学技术
  
4 主要论著 编辑
+
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等手段,明确了TMV、CMV(黄瓜花叶病毒)是危害中国番茄的主要病毒及其分布、发生状况。该研究成果199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
== 主要论著==
 
1 徐鹤林,沈善铜,袁希汉.棚温对大棚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中国蔬菜.1981(1):22~25
 
1 徐鹤林,沈善铜,袁希汉.棚温对大棚辣椒营养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影响.中国蔬菜.1981(1):22~25
  
行 104: 行 124:
 
13 徐鹤林.高档特需蔬菜栽培新技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
 
13 徐鹤林.高档特需蔬菜栽培新技术.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6
  
5参 资料编辑
+
==參 文獻==
[1] 中国 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81612
+
{{reflist}}
词条标签:
+
 
物 研究员
+
[[Category:学者]]
合作编辑者:
+
[[Category: 中国人]]

於 2020年3月6日 (五) 19:09 的最新修訂

徐鶴林
徐鶴林
出生 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黃麓鄉軍徐村
1928年12月16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徐鶴齡
職業 研究員

簡歷

徐鶴林,原名徐鶴齡,1928年12月16日出生於安徽省巢縣[1] (今巢湖市)黃麓鄉軍徐村。其父徐紫滿,30年代初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長期在安徽、湖南等地從事農業技術工作。受父親影響,徐鶴林青年時期即對農業技術工作產生濃厚興趣 。1949年高中畢業後考入安徽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併入浙江農學院果蔬專業,師從吳耕民、李曙軒等教授,學習果樹及蔬菜栽培。1953年畢業,分配至杭州園林管理局任技術員,1955年調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任研究實習員 ,從事蔬菜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1959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園藝系蔬菜組組長、助理研究員。1981年後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歷任副所長、所長和副研究員、研究員。

徐鶴林自1958年起在南京郊區建立蔬菜基點,總結農民經驗,推廣先進技術,與菜農交朋友。他深知種菜人的疾苦,因而牢固地樹立了為農民服務的思想。這些經歷對他以後的科研工作的課題以及工作態度都產生了重要影響。40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蔬菜科研工作,培育出春豐、春雷、春眠、黑豐和蘇晨1號等系列甘藍品種,青豐、青石、夏豐等系列大白菜品種,早抗、露豐等黃瓜品種以及蘇蜜1號早熟、優質的西瓜品種,抗病豐產的蘇抗番茄系列品種,在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80年代以後,隨着市場對花色品種要求迫切,他主持高檔特需蔬菜引種與栽培課題廣泛引進國外名特優蔬菜。他在塑料薄膜推廣及茄果類蔬菜抗病育種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蔬菜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80年代,徐鶴林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期間,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進行科技體制改革。在科研方面,對承擔國家攻關、省、部重點課題或為生產服務課題優先扶持。他特別注重人才培養,除培養碩士研究生外,還先後派出十多名科技幹部出國進修,回國後成為科研骨幹或學科帶頭人,為該所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他還狠抓科技開發工作,建立科技開發部,以本所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研究良種繁育技術,使所里主要成果很快在全國很多省(直轄市)生產上大面積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科研與開發相互促進,使該所成為全國農業科技系統開發「十強」之一,進入農業部「七五」、「八五」綜合評估「百強」研究所,並兩次被江蘇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1982-1983年,徐鶴林受農業部派遣,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從事蔬菜抗病育種合作研究,其間走訪了美國農業部研究中心及多所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與同行專家進行學術交流。以後他還分別赴日本、泰國及新西蘭進行考察訪問,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加強了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與合作。

徐鶴林多年在南京郊區蹲點推廣科研成果,在實施「菜籃子工程」中作出了貢獻。1986年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授予他「南京市城郊型農業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1995年南京市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南京市「科技功臣」稱號並給予重獎。

工作經歷

1954年 杭州園林管理局技術員。

1955-1958年 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園藝系研究實習員。

1959-1969年 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園藝系蔬菜組組長、助理研究員。

1970-1978年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園藝所蔬菜組組長、助理研究員。

1979-1983年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其中1982-1983年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進行合作研究。

1984-1991年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所所長,1986年晉升研究員。

1995年 退休,仍受聘為「八五」國家攻關課題主持人及「九五」國家攻關課題技術指導。

學術成就

在辣椒雜種優勢利用研究中做出成績

20世紀50年代,國內外對自花受粉的茄果類蔬菜是否有雜交優勢存在爭論。為了弄清這一問題,1957年,徐鶴林即開展了番茄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他選用株型、果形、產量、熟性及地理來源等不同的番茄品種進行

雜交,配製近百個組合。經對一代雜種與雙親進行比較和分析,認為番茄的雜種優勢明顯,優良的雜種組合早期產量較雙親增加50%左右,總產量增加30%左右。他還總結了不同類型間番茄品種間一代雜種遺傳表現規

律,撰寫論文,1963年發表在《園藝學報》上。他選出幾份最優良番茄一代雜種組合,1964年起在南京郊區建立基點示範推廣,並與當地生產上應用的常規品種進行對比。他配合地方領導辦培訓班,親自講課宣傳雜

種優勢原理及雜交制種技術。這一技術完全為廣大菜農所掌握後,番茄的雜優利用即在生產上紮根普及,逐步擴大到上海、杭州及其周圍地區,並帶動了全國番茄雜優利用的普及。該成果1983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

等獎。

60年代初,徐鶴林在南京郊區蹲點,發現當地辣椒生產田中個別植株長得又高,果實結得又大。經考察分析,認為這可能是上年辣椒留種田塊與附近栽培的甜椒自然雜交所致。他深受啟發,認為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辣

椒間相互雜交,有明顯的雜種優勢,隨即開展了辣椒雜優利用的研究。他指導農民技術員和其他蹲點的同志,用南京地方品種黑殼早椒為母本,以當地栽培較多的甜椒——上海茄門為父本進行雜交,由於這兩個親本

在株型、果形、熟性及辣味上差異較大,其一代雜種優勢突出,許多性狀又綜合了雙親特點,表現了既早熟又豐產,特別是辣味上成為微辣型,更適合多數市民的口味,因而受到生產者和消費者普遍歡迎,很快在生

產上推廣應用,至70年代初已從南京郊區擴大到江蘇各地,後定名為早豐1號。1975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委託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主持召開「全國茄果類蔬菜育種學術會議」,各省(直轄市)50多位代表來南京郊區參觀,

聽取了應用效果介紹。當看到了番茄、辣椒大面積雜優利用現場以後,深受啟發,許多單位還多次派人來參觀學習,或引進早豐1號親本用於制種,以擴大應用。該項成果分別獲1985年農業部及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番茄抗病育種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績

20世紀70年代以後,病害造成番茄產量大減,在全國範圍內相當普遍。作為番茄育種工作者,徐鶴林心急如焚。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他首先對番茄發病情況進行大量的田間調察,並查閱有關文獻、資料,認為病害主

要是由於煙草花葉病毒病(TMV)所致,可以通過抗病育種途徑來解決。他從大量引進番茄種質資源中發現,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品資所提供的一份來自美國的番茄品種Manapal Tm2nv(編號201)表現特別,具有抗TMV

的基因Tm2,並與具有葉片黃花的基因nv連鎖。自1975年起,他以這一材料為親本,與不同類型的番茄優良品種配製雜交組合數十個。經田間鑑定,凡以201為親本的一代雜種,植株葉色深綠,生長快,結果多而大,

不但能高抗TMV,而且產量高,商品性好,正反交趨勢一致,是一個高抗TMV、優勢明顯、一般配合力極強的培育抗番茄病毒病(TMV)一代雜種的寶貴抗源材料。在以後的近20年裡,徐鶴林除直接利用該抗源育成蘇抗

1~3號在生產上推廣應用,還將該抗病基因轉育到早熟紅果類型中,育成矮黃,選育出蘇抗4-6號;轉育成早熟粉果型親本黃粉,培育成蘇抗7-9號、霞粉等,其中蘇抗3號、4號、7號、9號,分別參加了第一輪及第二

輪全國區域適應性試驗,在全國16個試點五項指標綜合評定中,獲早熟組及中晚熟組的四個第一名,很快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他還將該抗病基因與耐貯的nor基因結合,育成親本雙黃,培育出能在室內存放百日不

變質的耐貯番茄長齡;轉育出早熟、茸毛型親本黃茸,育成抗TMV而又能避蚜的一代雜種茸豐;轉育出長形果長果201及小黃長,培育出加工專用的一代雜種佳抗長紅和佳抗矮紅等等。80年代初,他在主持農業部全國

番茄抗病育種協作組及承擔「六五」、「七五」及「八五」國家攻關課題「番茄多抗性育種及育種技術研究」時,主動將抗病親本材料提供給各參加單位。徐鶴林培育的紅果系列番茄品種1989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

等獎,199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粉果系列番茄品種1995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加工系列番茄品種198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2年起,徐鶴林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調查、鑑定中國番茄病毒病的種群和株系

進行番茄抗病毒病育種,必須首先了解毒源情況。70年代,徐鶴林開展番茄抗病育種之初,即對南京地區番茄病毒病種群及TMV株系作了初步調查檢測。80年代初,他主持全國番茄抗病育種協作組,進一步組織各參加

單位的植保人員對全國各主要地區的番茄病毒病毒源又作了大範圍的進一步調查檢測。90年代初,他接受農業部及亞洲蔬菜研究和發展中心委託,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共同承擔了「中國番茄主要病毒病

的調查鑑定」課題。徐鶴林負責中國南部13個省(直轄市)的番茄病毒調查檢測任務。幾年間,在番茄病害發生時期,他行程萬里,帶領科技人員到各地調查採樣,對獲得的數千份毒樣利用應用生物學、血清學技術

和電鏡觀察病毒粒子等手段,明確了TMV、CMV(黃瓜花葉病毒)是危害中國番茄的主要病毒及其分布、發生狀況。該研究成果1996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 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主要論著

1 徐鶴林,沈善銅,袁希漢.棚溫對大棚辣椒營養生長和早期產量的影響.中國蔬菜.1981(1):22~25

2 黃真詒,徐鶴林.番茄一代雜種優勢及其表現規律.園藝學報.1963 (2):161~170

3 徐鶴林,李惠芬.抗煙草花葉病毒病(TMV)一代雜種的選育.江蘇農業科學.1980(4):50~55

4 徐鶴林,李惠芬,龍明生等.抗煙草花葉病毒(TMV)早熟番茄親本矮黃及其一代雜種的選育.中國蔬菜.1982(4):8~13

5 徐鶴林,陸春貴.抗病高產番茄一代雜種——蘇抗三號.中國蔬菜.1987(1):40

6 徐鶴林,李惠芬,龍明生等.南京市郊番茄病毒病毒源的初步鑑定.中國蔬菜,1984,(1)44~48、51

7 鄭貴彬,徐鶴林,熊助功.中國危害番茄的病毒病種群與煙草花葉病毒(TMV)株系分化的初步鑑定.病毒學雜誌.1988(1):64~70

8 徐鶴林,李惠芬,龍明生等.抗病豐產粉果系列番茄新品種——蘇抗七、八、九號的選育.中國蔬菜.1990(1):1~4

9 徐鶴林.番茄抗煙草花葉病毒(TMV)抗源Tm2nv基因的引進與利用.作物品種資源.1993(增刊):118~120

10 徐鶴林,楊榮昌,陸春貴等.灰色關聯分析在番茄品種區試中的應用.上海蔬菜.1992(4):7~8

11 徐鶴林.主要蔬菜新品種介紹.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0

12 徐鶴林.最新番茄品種與高效栽培法.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6

13 徐鶴林.高檔特需蔬菜栽培新技術.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96

參考文獻

  1. 徐鶴林,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