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徐晓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晓白
原图链接

徐晓白(1927年5月28日-2014年3月27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书香门第,父亲徐祖藩为高级海员,曾任吴淞商航学校校长,是一方名人。父亲才学横溢,养成了徐晓白好读书、求上进的性格和习惯。

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195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即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所担任助理员,当时吴学周所长本来让她跟随柳大纲作研究,因为当时柳尚在美国,于是让她先跟随分析化学家梁树权。梁树权的教诲令徐晓白终身难忘。她一开始从事的是有关钨、钼、硫等测定方法方面的研究,在梁师门下,徐晓白掌握了从事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这段经历对她后来的事业发展影响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徐晓白在新单位里展开了新的事业。自1950年起,她开始正式投入到了柳大纲门下,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柳大纲的引领下,徐晓白进入到了无机化学的另一个研究层次,真正开始了自己事业的起步。

1953年在柳大纲领导下最先在中国首次研制出卤磷酸钙新型日光灯荧光料,并向南京灯泡厂推广成功,后来又在北京推广,从而结束了我国生产有毒、价格昂贵的矽酸铍系日光灯荧光料的历史,为我国日光灯照明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年,徐晓白开始跟随柳大纲展开盐湖化学研究,同时她还翻译一本俄文小册子——(苏)伊凡诺夫著《天然矿物盐》出版;1957年,跟随苏联专家妮娜·彼得罗夫娜·鲁日娜娅开展熔盐体系研究。1958年,为了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徐晓白开拓了稀土元素二元高温化合物的系统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稀土硼化物和若干稀土硫化物等的制备、反应机理、元件成品加工、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其化学行为的研究。195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会。

获中国科学院1978年重大技术成果奖三项

60年代为配合原子能任务她负责完成了四氟化铀到六氟化铀之间的中间氟化物的合成,为氟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X射线相分析的标准样品;1965年带领青年同志开展了核燃料干法后处理,氟化挥发法处理铀铝合金元件的工艺研究。;组织并参加了模拟元件设计与前期实验,坚持采用化工技术流化床代替搅拌床的正确工艺路线,从而保证了干法后处理小试第一次在中国取得成功。以上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1978年重大技术成果奖三项。 1980~1982被选派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这是关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环境风险研究的重要突破,有关结果已被百馀篇国外文章引用,它是当时美国有关部门决策是否实施柴油机化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其他国家的大气污染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缘环境化学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徐晓白主要从事的是对有毒有机化合物的环境化学行为、生态毒理与分布调查等交叉学科的研究。1991年,她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展了“八五”国家重大基金项目——“典型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及生态效应”,该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环境科学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建立了一套综合研究污染物化学行为和生态效应的方法体系,为阻断及防治相应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家环保决策部门、环境监理部门等带来了重要的实用价值。这个项目在199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徐晓白为获奖第一人。

1995年,徐晓白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她受国家环保局委托,开展了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初步调查,为中国代表团参加有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国际公约谈判提供了重要科学资料。该项公约意在关注和限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问题。这是徐晓白为环境发展作出的一次重要努力,并取得了成效。2001年5月23日,中国政府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2004年8月13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交存了批准、接受、核准和加入书。《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11月11日正式对中国生效。[1]

发表论文140馀篇,主持出版论文两种,培养科技人才尽心竭力

徐晓白的坚毅性格,严肃认真与耐心细致的作风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使她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在曾是陌生的领域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近20年来她在中国外发表论文140馀篇,主持出版论文集两种, 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多项。 徐晓白对培养科技人才也尽心竭力,她对身边工作同志和研究生要求严格,善于引导他们开拓前沿性研究,并关心他们的生活。80年代培养出硕士6人,90年代以来培养出的11位博士中有7人取得高级职称,3人晋升为教授,1人为博士生导师。[2]

201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