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放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放鸣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徐放鸣 (1957年6月-),江苏靖江人。中国当代学者江苏师范大学美学教授[1],原江苏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徐州云龙书院院长,江苏省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CCTV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3]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原江苏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

出生日期----1957年6月

出生地点----江苏靖江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毕业院校----徐州师范学院

人物简介

徐放鸣,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曾任江苏师范大学校长、校党委书记、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2009年1月16日,兼任党委书记。

2010年5月12日,不再兼任校长。

2017年7月12日,卸任党委书记。

学术兼职

在相关学术团体的学术兼职有: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教师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理事等。

主要著述有:《审美文化新论》、《沫若诗话》、《创作个性研究》、《真理与人格的文化精神》、《高校美育概论》等。

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先秦儒家(主要是孟子)思想研究。

2006年3月,徐放鸣应邀在《百家讲坛》解读《另类英雄李云龙》,连续播出了三集,因为贴近当代热点,收视率达到新高。

2007年6月,再度应邀在《百家讲坛》主讲了《徐放鸣谈〈孟子〉浩然之气与人格之美》。

插队经历

在徐放鸣的生命中,孟子引领他实现的第一个人生转变,就是从一名在农村插队养猪的知青变成了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那段经历也正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生活体验。

徐放鸣初读《孟子》,是处在"文革"期间批判孔孟之道的阶段,当时高中毕业在家等待插队落户,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段名言留下了深刻记忆。插队到农村后,徐放鸣很快适应割麦子、插水稻、积肥、除草以及养猪等粗活。在一次加工猪饲料时,从机器中飞出的几个刀片还差点要了徐放鸣的命!在农村,他还用中学里学到的一点医学知识做起了土"赤脚医生",义务为农民诊治一些小毛病。

高考经过

在他插队第三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消息传来时,虽离预考仅剩一个多月,他还是开始了紧张的复习,经过艰苦努力,他如愿考上了大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也成为他所在的知青点上的第一个大学生。那时无论日子多苦,压力多大,希望多么渺茫,都能咬牙坚持,没有放弃!这种艰苦生活的磨练已经成为一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难忘的人生记忆,而这段生活里恰恰就有孟子名言的伴随。

在"解读孟子"中,徐放鸣感慨,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孟子送他走进大学校门。大学毕业后,徐放鸣先生当了大学教师,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从学术境界再次体悟了孟子的美学思想。

孟子美学思想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这就是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他把善作为美的内容,离开了善的内涵,美就失去了根基和灵魂,而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美善相乐。"

校长之路

而第三次体悟孟子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则是在当上大学校长以后,徐放鸣在解读孟子中认为,大学校长不仅要有良好的学术和管理形象,还要有人格之美,孟子强调,人要想获得人格之 美,最关键的是要善于"养气"--"善养吾浩然之气"。

什么是"浩然之气"呢?徐放鸣认为: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就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就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种浩然正气其实就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孟子说,一旦真正实现了人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升华,就能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就能树立起令人景仰的人格形象。

这种人格之美是理想状态的校长形象,虽不能至,却应当心向往之,努力追求那种境界。

“世界文明轴心时代与徐州之关系”

2015年7月19日,第五届江苏书展重点活动,徐放鸣教授在徐州举办的汉文化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题目为“世界文明轴心时代与徐州之关系”。

“在徐州谈汉文化,在当下谈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徐放鸣说。

“轴心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时代?它和中国有什么关系,对以汉文化著称的徐州又有什么样的意义?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词语最早被提出,是在德国思想家雅思贝尔斯的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这位举世闻名的思想家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时间跨度从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有趣的是,这个人类的黄金时代,地点都集中在北纬30度上下。这期间,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在希腊、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开始独立形成。每个地区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这些精神导师提出的不同理论,至今影响着今人生活。徐放鸣认为,在雅思贝尔斯提出这个理论之前,因为一些原因,西方人总是有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才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倡导的是“西方中心论”。

“我们纵观历史,虽然也有托尔泰、黑格尔等大师关注过东方,但是真正承认东方文明的发源,雅斯贝尔斯是有历史贡献的,他承认了文明的发生是几乎同时的。”徐放鸣说。

现在没有史料依据证明,上古时期东西方文明存在相互的影响。但徐放鸣认为,没有相互影响,可以构成对话关系,这个对话关系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这个对话关系就成为观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视角。

“东西方文明,虽相隔千里,但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通之处,两个文明是平等关系,是对话关系。”徐放鸣说。

受此启发,徐放鸣决定对人类文化历史发展中的文明轴心时代,对轴心时代的中国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徐州特殊意义来进行探讨。

最近信息

2009年1月16日,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徐放鸣兼任党委书记;

2010年5月12日,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不再兼任校长。

2017年7月12日,徐放鸣离任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视频

徐放鸣谈徐州汉文化,拥有2600年建城史的帝王之乡原来这么牛 2019年12月1日发布

【汉文化大家谈】徐放鸣:开论坛是为这个 2020年10月13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