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常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徐常遇 | |
---|---|
徐常遇 | |
出生 |
生於(清)康熙年間 江蘇揚州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字二勳,號五山老人 |
籍貫 | 江蘇揚州 |
職業 | 清初揚州琴家、文學家 |
知名作品 | 《澄鑒堂琴譜》。 |
徐常遇
(公元十七世紀)字二勳,號五山老人,揚州人,生於康熙年間。精音律,為廣陵琴派創始者。對傳統琴曲力主保持原貌,反對增改。主張取尹柔和,節奏自由,崇尚淳古淡泊。輯有《澄鑒堂琴譜》。
人物簡介
徐常遇(公元十七世紀)字二勳,號五山老人,揚州人,生於康熙年間。精音律,為廣陵派創始者。對傳統琴曲力主保持原貌,反對增改。主張取尹柔和,節奏自由,崇尚淳古淡泊。輯有《澄鑒堂琴譜》。
徐常遇彈琴的風格近於虞山派,但有中正跌宕之風,是廣陵派的首創者。廣陵派後來對於傳統琴曲的加工、發展很有成就,但是徐常遇在當時對待傳統琴曲卻非常慎重。他對" 古琴曲傳至今日,大都經人刪改"的情況,提出了" 古曲設有不盡善處,可刪不可增"的原則。他認為如果" 大曲過於冗長重沓"是允許"大加刪汰而成曲者。"他舉出《 羽化登仙》刪為《 岳陽三醉》, 《漢宮秋月》刪為 《漢宮秋》,《 漁歌》刪為《 醉漁唱晚》的例子說:刪改者必須"能識作者之旨可。堅決反對"無知妄人,謬為妄刪。"他認為刪比增好一些,理由是刪得不好,最多"如古玩字畫之有破損,其未損處,故仍未嘗減色也。"可是增添得不恰當,就象一碗清水加進了污濁,再也"無還原之日矣。甚至認為即使加得極佳,終非古人本來所有。他這樣過分強調"古人本來所有",其實是限制了人們的發展創造,在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他的這種思想被廣陵派的發展所打破。後來的廣陵派在琴曲加工和發展上的成就和特點,非徐常遇最初所能預料。
徐常遇一生與琴為伍,平生弟子極多。從其學琴者有徐常遇的三個兒子徐祜(著有《雍門琴譜》,曾參與鑑定《微言秘旨訂》)、徐襸、徐褘和其侄孫徐錦堂,還有釋普照、長白唐公、馬士俊(著有《琴香堂琴譜》)、孔毓、蘇梅、許汝霖、徐秉義、甘應泰、梁鏡、楊文言、范國祿、舒格、何金驤、李穣、方象璜、魯鼐(著有《琴譜析微》)等人,就連當時炙手可熱的權貴年羹堯、年希堯、陳夢雷等也拜在了他的門下。
在徐常遇的學生中,較有成就的是他的兒子徐祜、徐褘和侄孫徐錦堂,及魯鼐等。徐祜、徐褘兄弟倆幼承家學,曾去北京報國寺琴台角藝,因名傾京都而被稱為「江南二徐」,康熙皇帝兩次在「暢春院」召見仍餘興未艾。而徐錦堂則專心授徒,日與沈江門、吳重光(吳重光再傳吳文煥(著有《存古堂琴譜》))、王友衡、曹禮周)、江麗田、釋寶月、 吳灴(著有《自遠堂琴譜》)、李廷敬、喬鍾吳、張敦仁、吳官心(著有《吳官心譜》,並再傳李光塽(著有《蘭田館琴譜》))等琴家講求演習,為廣陵琴派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魯鼐傳馬兆辰(著有《臥雲樓琴譜》)、申涵誠、魯宗文、魯宗魯、蔡升元、傅王露、 胡開今、 馬文灝、汪士鋐、王弘、陳瑨、史順、吳觀、汪鶴孫等人。[1]。
徐常遇 | |
---|---|
《澄鑒堂琴譜》 |
主要作品
徐常遇編有《琴譜指法》,初刻於響山堂,以後又重刻于澄鑒堂,經他的三個兒子校勘而成《澄鑒堂琴譜》,是清代的重要琴著。
參考文獻
- ↑ [http://www.yueqixuexi.com/guqin/20180518197637.html 《廣陵琴派介紹 廣陵琴派創始人徐常遇簡介》 ]樂器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