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彩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彩扎

彩扎也叫纸扎,绸扎。是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一种仿真艺术,也是综合性的手工艺术品

早在中国唐代,彩扎艺术已开始盛行,匠人们用竹备篾子作骨架,通过艺人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可以扎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名山古刹和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到了宋代已发展到极盛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彩扎匠人“剪绫为人,裁绵为衣”,已经能扎出寿星、麻姑和栩栩如生的寿桃、寿面,作为献给长者寿诞的礼。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彩扎

批准时间:2008年

遗产类型:传统美术

遗产编号:Ⅶ-66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湖南省凤凰县、河北省永清县

历史源流

唐宋时期兴起,早在中国唐代,彩扎艺术已开始盛行,匠人们用竹备篾子作骨架,通过艺人巧妙的构思和娴熟的技艺,可以扎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名山古刹和广为流传的戏曲故事。

到了宋代已发展到极盛时期,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彩扎匠人“剪绫为人,裁绵为衣”,已经能扎出寿星、麻姑和栩栩如生的寿桃、寿面,作为献给长者寿诞的礼。

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迅速发展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题材开始反映现代生活,材料上也由过去仅用纸扎发展成为使用土、蜡、搪塑、丝绸布料等,使之更加富于表现力。

主要功能

纸扎品多用于红白喜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两种谋生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文化”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第二种是跟随时代的发展,为满足大众娱乐文化和民俗节令,以及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而服务的“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新的彩扎工艺。这种新的工艺,既发扬了传统民间艺术特点,又能满足现代儿童的审美需求,成为他们手中的观赏玩具。

彩扎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品,除传统题材外,创作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彩扎工艺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纪念品。彩扎人物与北京“绢人”、广东“纱灯”同属美术人形一类,取材很广,但以戏曲人物为多,有双像和群像,高大者可达2米,小巧者不足5寸。彩扎人物表现力丰富,艺人能应景即兴随意扎制民俗玩艺。内容由顾客任意点出,规格依需要而定。一般造型简括,形体洗练,手势现实,整组人物多以青、白、红、黑等色表现人物性格,动物则较为夸张,装饰味浓,诙谐成趣。

艺术形式

彩扎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种, “站活”一般制作大型作品,如“鳌山”、“灵厝”、“彩楼”等;“坐活”一般制作精巧作品,知名人物、飞禽走兽等。我省彩扎工艺品与北京绢人和广东纱灯同属“美术人形”一类,主要有厦门和泉州两地。厦门彩扎属于“北派”,擅于表现戏剧武打人物,已故老艺人柯石头是北派彩扎的代表,作品有《武松打店》、《狮子楼》、《快活林》、《景阳冈》等,人物神态惟妙惟肖。泉州彩扎属于“南派”,擅于扎制戏剧妇女形象为多。老艺人陈天恩的代表作有《观音》、《牛郎织女》、《水漫金山》、《陈三五娘》、《霸王别姬》、《西厢记》、《红楼梦》等,泉州彩扎艺人还有卢金钗、陈浪等人。他们的作品也各有所长。

传承意义

彩扎实用价值、艺术观赏价值高,科学研究价值同样也不小。[1]是中国传统工艺的良好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