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强渊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强渊明[1],字隐季,杭州钱塘人。父强至,以文学受知韩琦,终祠部郎中。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

  • 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济成党祸。
  • 渊明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摛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
  • 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

基本信息

姓名    强渊明  
字号    字隐季      
民族    汉族      
官职    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  
追赠    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     
谥号    文宪     
出生地   杭州钱塘
出生时间  约1051年   
去世时间   约1120年 
所处时代   北宋   

人物介绍

强渊明[1] ,字隐季,杭州钱塘人。父至,以文学受知韩琦,终祠部郎中。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济成党祸。渊明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

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摛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以疾,改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

人物争议——关于生卒

  • 强渊明之生,卒日期,《宋史》及江南强氏诸谱均不见记载。据江苏溧阳《五云堂》谱:强至五子,献明行三十,陟明行三一,浚明行三六,渊明行三七,伟明行三八。强至生于宋真宗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卒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 按《宋史》:官员年满七十须致仕,可视情况是否仍领本职。《强渊明传》及他书中未提到强渊明致仕,是其卒年未过七十岁。宋人王明清之《挥麈后录》:徽宗时,礼制局铸景灵玉阳神应钟,强渊明作《景钟颂》:“宣和元年八月丁丑,皇帝召大晟作景钟。是月二十五日,钟成,皇帝以身为度,以度起律,以律审声,以声制钟,以钟出乐,而乐宗焉。于以祀天地,享鬼神,朝万国,罔不用乂。在廷之臣,再拜稽首。上颂曰:明明天子,以身为度。有景钟者,众乐所怙。于昭于天,乃眷斯顾。扬于大庭,罔不时序。亿万斯年,受天之祜。”说明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强渊明仍健在。综合上述资料推测,强渊明大约生于公元1051年,卒于公元1120年。

史籍记载

  • (元)丞相脱脱,阿鲁图等撰《宋史.强渊明传》:强渊明字隐季,杭州钱塘人。父至,以文学受知韩琦,终祠部郎中。渊明进士第,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 死交,立元祐籍,分三等定罪,皆三人所建,遂济成党祸。渊明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
  • 大观三年,京罢相,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翰林广直庐,帝书“攡文堂”榜赐之,兼太子宾客。以疾,改 延康殿学士,提举醴泉观兼侍读,兼修国史。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谥曰文宪。浚明早死。
  • 《宋史记事本末》:哲宗元符三年春正月,帝崩,太后乃召端王入,即位于柩前。十月,以韩宗彦,曾布 为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侍郎。韩宗彦乃韩琦之子,因与曾布左,遂于崇宁元年罢相,改相蔡京。时元祐,元符末群贤贬窜死徙者略尽,蔡京犹未惬意,九月,乃与其客强浚明,叶梦得,籍司马光等凡百二十人,等其罪状,谓之奸党,请御书刻石于端礼门。
  • 《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元年秋七月,以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焚元祐法。诏于都省置讲议司。八月,诏司马光等二十一人子弟勿得官京师。九月,诏中书籍元符三年 臣僚章疏姓名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除韩宗彦,曾布官。籍元祐及元符末宰相文彦博等,侍从苏轼等,余官秦观等,内臣张士良等,武 臣王献可等凡百二十人,御书刻石端礼门。以…范柔中以下五百余人为邪等,降责有差。
  • 《宋史.蔡京传》:京于崇宁元年徙大名府,韩宗彦与曾布交恶,谋引京自助,复用为学士承旨。徽宗有意修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洵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徽宗遂决意用京。…时元祐群臣贬窜死徙略尽,京犹未惬意,命等其罪状,首以司马光,目为奸党,刻石文德殿门,又自书为大碑,遍班郡国。...京阴托“绍述”之柄,箝制天子,设讲义司,自为提举,以其党吴居厚,王汉之十余人为僚属,大政设施,皆由是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