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鴻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鴻儀(zhang hong yi) ,生於1912年,古城台兒莊順河街人,回族,抗日英雄,參加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創辦了《抗敵報》。

人物簡介

張鴻儀 ,台兒莊順河街人,回族。祖父張文學,在台兒莊一帶行醫,藥號泰山堂。祖父去世後,父親張守仁因家境貧寒,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由朋友介紹,到郯城縣馬頭鎮(今屬臨沂市)郵寄代辦所當郵工。1912年,張鴻儀出生在馬頭鎮,7歲時在該鎮皇甫小學讀書。其父張守仁為人正直愛國,借工作之便,閱讀了許多進步書刊,並把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道理講給孩子們聽。幼小的張鴻儀受到了良好的薰陶,逐漸養成了愛學習、好思考的習慣。1919年底,父親失業了,全家人衣食無着,張鴻儀又隨全家投奔棗莊外祖父金家安身。因外祖父家設有私塾館,張鴻儀的學業才未中斷。父親依然找不到工作,憂心如焚,貧病交加,不久去世:外祖父母亦相繼病故,哥哥又年幼無職業,一家6口全靠舅舅周濟點糧食勉強糊口,張鴻儀被迫輟學。

在如此艱苦的情況下,張鴻儀仍求學心切。勞動之餘,他經常到南馬道一所教會小學堂教室窗外聽課。他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感動了心地善良的張老師,就讓他在自己任教的班上學習,並負擔他的學習費用。兩年後,哥哥張鴻相在一家醫院找到了工作,但收入微薄。全家人節衣縮食、忍飢受寒,於1931年夏季支持他轉入棗莊中興公司創辦的高級小學。兩年後,張鴻儀考取該公司創辦的職業中學,在工科班學習。張鴻儀沒有辜負家庭對他的培養和期望,從入學那一天起,即奮發向上,積極進取。他的各科學習成績,在全班中一直名列前茅。每當期終考試結束,他把成績單拿回家時,便給那苦難的家庭帶來了一點歡樂。

人物經歷

張鴻儀棗莊職業中學工科班,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待人和氣,辦事穩重老練,大家都很尊重他。

1935年12月,北京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張鴻儀懷着一腔熱血,和同學們一起,投入到棗莊的學生愛國運動中去,宣傳抗日,反對投降賣國。由於他在學生中有威信,很快成為青年學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同時,他在這些活動中逐步同棗莊的地下黨組織發生了聯繫。凡是組織安排他的任務,他總是盡心竭力地去完成,經常受到黨組織的讚揚和鼓勵。另外,他在黨組織的啟發引導下,閱讀了《鐵流》、《母親》、《光明》和《世界知識》等進步書刊,明白了許多革命道理和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歷史任務,決心為革命奮鬥到底。在黨組織的關懷培養下,他迅速地成長起來。1936年8月,經中共棗莊中心部書記李微冬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棗莊職業中學第一個黨員。

張鴻儀在黨內負責宣傳工作。由於鬥爭的需要,他不懈地學習馬克思主義,並作了大量的社會調查,更加認識到革命的偉大意義,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他在日記中寫道:"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後,才明白了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從入黨的那天起,就把自己交給了黨,交給了人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勞苦大眾的翻身解放,甘願犧牲個人的一切。"

張鴻儀親眼看到了棗莊煤礦資本家對廣大工人的殘酷剝削和工人們的悲慘生活。他十分關切工人的疾苦,主動和工人交朋友,並向他們講述革命的道理,以喚起他們的階級覺悟。工人們都把他看作知心朋友,有什麼問題總願找他談。他在工人隊伍中紮下了根。

為了擴大黨的影響,發展壯大黨的組織,張鴻儀在校內組織了一個興中讀書會,組織進步學生一面閱讀進步書刊,研究社會問題;一面參加革命活動,貼標語,撒傳單,搞街頭集會,在群眾中產生了很大影響。"七七"事變後,張鴻儀又和幾位同學一起創辦了《抗敵報》,組織募捐,支援前線的抗日鬥爭。

1938年,日軍大舉南侵,國民黨軍隊一再敗退,大片國土相繼淪陷。是年3月,棗莊地區被日軍占領。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重關頭,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抗戰。5月,張鴻儀響應黨的號召,組織了90多名進步學生,奔赴抗日前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他任第一大隊中隊教導員。10月,抗日義勇總隊第一大隊被正式改編為一一五師蘇魯支隊,他任第三營教導員。第三營是蘇魯支隊的主力營,是一支紀律嚴明、戰鬥力較強的部隊。營長劉景鎮剛強正直,作戰勇敢,工作潑辣,但脾氣暴躁,處事簡單,只注重軍事,輕視政治工作,甚至瞧不起政工幹部。張鴻儀耐心地做劉景鎮的工作,反覆用事實說明我軍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而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懷劉景鎮。他們倆團結一致,一文一武,使三營的戰鬥力不斷提高。

1942年3月,張鴻儀被任命為魯南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當時在敵占區,敵偽據點星羅棋布,封鎖工事縱橫交錯,我游擊部隊活動極為不便。在這種形勢下,張鴻儀堅決執行黨組織的決議,積極開展宣傳工作,瓦解敵偽軍,他親自帶領"反戰同盟"人員,晚上背着電話單機,接到日軍電話線上,點名找日偽軍官通話,向其進行反戰宣傳,搞得日偽軍惶惶不安。而對漢奸中的頑固分子,則予以堅決鎮壓。微山湖畔的西苑村,有個漢奸叫張固分,猖狂反共。張鴻儀曾多次向其發出警告,他卻屢教不改。為打擊其囂張氣焰,張鴻儀遂布置我武裝人員拔掉了這個釘子。為爭取偽軍政人員為我服務,張鴻儀還說服教育了許多偽軍政人員和我建立了關係,使我游擊隊能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往來自如,從而打開了游擊隊戰爭的局面。

1943年11月,張鴻儀升任魯南獨立支隊政委。獨立支 隊轄微山湖大隊、鐵道大隊(對外稱鐵道游擊隊)和沛滕縣大隊,分別為第一、二、三大隊。楊廣立任支隊副政委兼二大隊政委,劉金山、王志勝分別為二大隊正、副大隊長。

是年底,鐵道游擊隊(即第二大隊)大部武裝升級為主力,第三中隊劃歸文峰大隊,僅剩下20餘人,政委楊廣立調走。為加強鐵道游擊隊的工作,上級決定讓張鴻儀兼任鐵道游擊隊政委。當時游擊隊活動在敵占區,不能像根據地那樣動員青年參軍。為此,張鴻儀提出"走一個村,帶一個兵"的口號。鐵道游擊隊活動不到半年,便擴大到近300人。新戰士的增加,壯大了部隊的力量,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新戰士豪爽耿直,作戰勇敢,不怕犧牲,但紀律鬆弛,講吃講玩,不善於做艱苦細緻的群眾工作。張鴻儀決心以我軍的優良傳統教育鐵道游擊隊的幹部、戰士,使這支部隊成為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他首先從幹部抓起,在全體幹部中大講、大學我軍的革命傳統,改進不良作風。為了提高幹部、戰士的素質,張鴻儀還組織大家學文化、長知識。沒有課本,他親自動手編;缺少紙筆,他就讓大家在地上、牆上、門板上寫:大家學習熱情很高,有時團團圍住他,向他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他總是耐心地一一回答。大家風趣地說:"張政委來後,咱們鐵道游擊隊又變成學校了。"通過學政治、學文化,鐵道游擊隊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戰鬥力提高很快,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都能圓滿出色地完成。如打漢奸馮子固,戰鬥勇猛,聲威大振;打沛縣城文廟,乾淨利索,取得大捷;另外茶棚戰鬥、塘湖戰鬥、岱王廟戰鬥,都取得了較大勝利。張鴻儀精心培育的思想政治之花,結出了軍事鬥爭的勝利之果。

鐵道游擊隊在張鴻儀等人的領導下,在津浦幹線和臨(城,今薛城)棗(莊)支線上神出鬼沒,把敵人鬧得惶惶不安。侵華日軍為確保交通運輸,對鐵路加強了控制,並不斷地外出"清剿掃蕩"。為避敵鋒芒,保存實力,鐵道游擊隊奉上級指示,轉入微山湖一帶活動,在那裡開闢根據地,並不時到鐵路沿線騷擾敵人。

1945年夏初,張鴻儀政委、劉金山大隊長奉命率部進山作短期整訓後重新出山。先到達滕縣(今滕州市,東南的羊莊,後又開到北樓、大官莊一帶宿營。第二天拂曉,忽然傳來零星槍聲,張鴻儀立即叫起同志們。剎時,槍聲大作,我區政府的一些工作人員向他們這兒跑來。張鴻儀判定是敵人包圍了我區政府,遂一面命令一連前往河西阻擊,一面和劉大隊長組織部隊突圍。不料,敵人一遇我軍阻擊,竟瘋狂發起進攻。張鴻儀和劉金山立即指揮全體人員頂住了數倍於我之敵,掩護區政府衝出尚未合攏的包圍圈。

當鐵道游擊隊撤到青山頭時,發現四周都有敵人運動。原來,日偽軍數千人從臨城(今薛城)、官橋、棗莊等據點同時出動,分兵合擊,企圖圍殲我區政府和抗日武裝。張鴻儀要劉大隊長帶領部隊突圍;他帶少數人員留下掩護。大隊長考慮到他的安全,沒有同意。這時,敵人從南邊發起攻擊。他倆分析,如果立即突圍,我腹背受敵,會加大傷亡;不如先打退南邊來犯之敵,然後突圍。於是,他們集中兵力,一陣猛烈的還擊,打退了南邊攻上來的敵人。張鴻儀和劉金山分析,東北羊莊一帶有敵人的據點,敵人認為我游擊隊勢單力薄,一定不敢向據點方向突圍。為此決定,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從東北方向突圍。為了擺脫敵人的追擊,部隊疾速前進。突然,從背後村莊裡又傳來了密集的槍聲。張鴻儀判定,後面還有我們的同志沒有突圍出來,就叫劉大隊長帶隊先走,自己帶領警衛員和一名隊員返回,接應後面的同志。

3人爬上了一座大山。張鴻儀站在高處,向槍聲激烈的村莊望去。敵人發現了他,一顆罪惡的子彈飛來,穿進了他的右胸,他倒在了地上。警衛員立即撲上去,背起他來,向部隊突圍的方向追趕。他們剛走進一個果園,敵人就吆喝着追上來了。警衛員用樹枝把他們3人隱蔽起來,躲過了敵人。張鴻儀逐漸甦醒過來,知道情況危急,就將自己的槍交給警衛員,勸他倆不要再顧他一人,快去追趕部隊。他倆堅不從命,決心用生命保護自己的政委。

敵人走遠了,警衛員背着張鴻儀終於趕上了部隊。幹部、戰士看到政委受了重傷,都非常難過。張鴻儀躺在門板上,緊緊握着劉金山大隊長的手,關心地尋問部隊的傷亡情況,叮囑大隊長把在戰鬥中犧牲同志安葬好,並抓好訓練,整頓好部隊。

張鴻儀被送進了設在費縣荊山寺的魯南軍區第一醫院。軍區黨委聞訊,電告醫院全力搶救。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派人從敵占區弄來了幾支葡萄糖送到醫院,並指示,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搶救張鴻儀。由於當時的醫療條件差,加上他傷勢過重,在抗戰勝利的前夕,在黎明的曙光即將到來的時刻,鐵道游擊隊的好政委張鴻儀犧牲了。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魯南根據地2000名軍民在滕縣為張鴻儀烈士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張鴻儀烈士的遺體被安葬在臨沂市費縣烈士陵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