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兴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兴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8年4月
四川南充
国籍 中国
职业 生物材料学家

张兴栋,1938年4月生于四川南充,生物材料学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毕业于四川大学

于国际率先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活性生物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通过材料自身优化设计可赋予其诱导新骨形成的生物功能,建立原创性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雏形,进一步提出"组织诱导生物材料",开创了生物材料学及产业发展新方向。于国内率先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对促进我国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体跨入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贡献。

生物材料方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多次参与制订我国生物材料发展规划,主持和参与组织大型生物材料国际大会多次,在全国材料学界及各级政府支持下,成功赢得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在华主办权,对促进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和提高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3月,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3]

人物简介

张兴栋,男,1938年4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2月6日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4]

2015年10月20日下午,徐飞校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兴栋签订双聘院士协议,并为其颁发聘书,聘请张兴栋院士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一级教师岗位)。

196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兼任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国际组织工程技术标准化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学会大陆(亚太)理事会理事、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生物材料中心研究顾问、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全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任国际生物陶瓷学会主席、荷兰莱顿大学博导、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高级专家等;获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授予世界杰出生物材料专家终身荣誉称号"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fellow" 、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名誉理事、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印度生物材料学会终身会员、罗马尼亚生物材料学会名誉会员等10多个荣誉称号。

人物履历

1938年4月7日,张兴栋生于四川南充。

1956年9月—1960年6月,在四川大学固体物理专业学习并毕业。

1960年6月—1980年3月,担任四川大学物理系教研室副主任。

1972年9月—1973年4月,到山东大学进修学习晶体生长专业。

1980年3月—1998年11月,担任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

1987年10月—1988年4月,到英国玛丽王后学院进修学习生物材料专业。

1992年3月—2005年6月,担任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12月—2006年12月,担任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2014年2月6日,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2015年10月20日,被聘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一级教师岗位)。

研究工作

于国内率先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开发出从颅骨到长干骨修复、牙种植体、人工髋关节及软组织增强和药物控释载体等系列化生物活性材料及医用植入体,组织并参与制定四个国家标准,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注册证六项,使我国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体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从无到有的跨入国际先进水平。

于国际率先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活性生物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通过材料自身因素的控制和优化设计,而不是体外培养活体细胞或外加骨生长因子,可赋予材料诱导新骨形成的生物功能,建立原创性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雏形;首创国际新一代人工骨-骨诱导人工骨,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注册证及产品出口许可证,临床试用近万例疗效十分良好,开拓了骨修复材料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提出"组织诱导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即材料不仅可诱导骨、亦可诱导其他组织形成。研究成果和观点被三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及其他多个国际大会列为研讨专题,国家"十一五"相关规划列为骨修复材料发展重点,开创了生物材料学及产业发展新方向。

生物材料方面先后负责或参与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及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二十多项;获国家、部省级和国际科技奖10余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注册证6项。SCI收录论文300余篇,专(编)著10余部。先后主持和参与组织国内外生物材料大会20余次,出任2012年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主席,对促进我国和国际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国家工程院是基于他对肌肉-骨骼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开发方面的贡献授予他外籍院士的殊荣的。

此外,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从事超硬材料人造金刚石及立方氮化硼及制品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四项,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并获四川省科技二等奖2项。

张兴栋
张兴栋院士

社会任职

张兴栋担任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编委,印度生物材料学会终身会员,国际生物陶瓷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国际组织工程技术标准化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组织工程学会亚太大陆理事会理事,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四川省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罗马尼亚生物材料学会名誉会员,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技标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生物材料中心研究顾问,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外籍院士,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生物材料专委会顾问,中国生物材料委员会主席,国际生物材料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名誉理事,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国际委员会委员,全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个人生活

打破传统

2014年2月6日,美国国家工程院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张兴栋因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而上榜。“当晚同事打电话给我,我才知道这件事。”张兴栋说,“美国院士是‘背靠背’由科学家提名评出,并不需要个人申请。”

“这个发现经历了18年,才得到国际认可。”张兴栋说。

1983年,张兴栋开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涂层植入体研究,1991年,他发现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骨诱导性生物材料”。“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磷酸钙生物陶瓷的医用陶瓷植入体内,隔段时间陶瓷就会慢慢消失,转变成人的新骨头。”

这一发现却引来非议。“一个学物理的,他懂分子生物学吗?真是一个怪异的想法。”张兴栋说,传统观念认为,只有活性生物物质才可以诱导骨和组织的形成,无生命的材料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为了向世界证明自己的理论,拿出群体性统计结果,张兴栋带领学生做动物实验,给60多只兔子、20多条狗、100多只鼠作了上万张切片,经过“一张张统计”,共花费6个多月时间,最终交出研究报告。

张兴栋
张兴栋院士

2008年,在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他的研究报告被列为大会“第一个报告”。历经18年的努力,他的理论终于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认可。

注册公司

2002年,张兴栋注册了实体公司—— “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当时,有人嘲笑他: “不像教授,倒像个商人。” “在产品研发中发现理论问题,然后反哺理论研究,形成良性循环,这是科研成功的关键。”张兴栋供职的研究中心,一年能创造数千万元的市场销售额,生产的“骨诱导人工骨”等产品已让不少患者受益。 2013年,张兴栋又建了新工厂,准备将生物新材料进一步加快推广。

拼命三郎

张兴栋一心扑在科研上,经常熬夜做科研,比年轻人还拼命。

“出差下了飞机,他首先不是回家,而是到实验室。”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蒋青说,“一年中,他只休息大年初一那一天,平时基本也没有周末,要么出差,要么做研究,一心扑在科研上。”

获得荣誉

张兴栋教授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主持和参与组织国内外生物材料大会20余次,出任2012年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主席,对促进中国和国际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张兴栋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并确证无生命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可具有生物活性物质特有的诱导骨再生作用,提出"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200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上,张兴栋的理论得到国际生物材料科学界的最高认可。

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2月6日上午10时,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官方网站公布评选出的2014年院士名单。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因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卓越贡献而上榜,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国人。

2017年3月,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5]

人物评价

张兴栋院士对中国生物材料界国际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评) 张兴栋是中国生物医学材料科学技术开拓者之一[6]。(西南交通大学评)

张兴栋是国际著名的生物材料专家,开创了中国生物活性人工骨研究,对促进中国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体跨入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川大学人事处评)

张兴栋院士对骨骼肌肉系统新疗法及生物材料产品研发方面的贡献突出。

视频

川大张兴栋教授获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14-02-11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2020年04月15日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