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世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世英
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
出生 1921年
武汉市
逝世 2020年9月10日
国籍 中国
母校 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职业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张世英(1921年-2020年9月10日),武汉市人,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哲学教育家[1]北京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2]、《黑格尔著作集》中文版主编、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获得者[3]

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6年至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195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

2020年9月10日10时49分,张世英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逝世,享年100岁[4]

人物介绍

1921年张世英生出生。

1946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

1946-1952年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任教。

1952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其中1959-1966年担任《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主编。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美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黑格尔全集》中文版(人民出版社)主编,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名誉顾问,美国传记中心名誉顾问,南京大学、河南大学、河北大学、湖北大学兼职教授 。

曾任中西哲学与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西方哲学学科重点第一学术带头人、《德国哲学》丛刊主编(1986-2001)。

2012年,张世英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7年北京大学设立“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并于同年12月26日举行颁奖仪式。

2020年6月20日至21日,“张世英与当代中国比较哲学研讨会”举行。会议开幕式上,张世英先生通过短视频寄语本次会议“和而不同,万有相通”。

2020年9月10日10时49分,张世英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逝世,享年100岁[1]。

学术讲座

《我和我们--关于自我和个性的一点哲学思考》、《西方现代绘画的哲学思考》

学术成就

张先生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立“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随着《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的问世,一个涵盖本体论、认识论、美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的“新哲学”体系初步形成。后来出版的《哲学导论》,正式宣告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个性的哲学体系的诞生:万有相通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万物不同而又相通。“万有相通的哲学”既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中“万物一体”的思想传统,又融合了西方哲学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中“主客二分”的思想传统。

在张先生看来,中国古代的“万物一体”或“天人合一”说,缺乏近代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阶段,直接的后果是:人的主体性受到压制,科学不兴。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促成了科学与民主,但主体性的过度膨胀又造成了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的紧张关系。“万有相通”的哲学旨在避免各自的片面性,把西方的“主体性哲学”融入到中国的“万物一体”思想传统之中。在张先生看来,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当务之急是补上西方哲学“主体性”这一课。中华文化未来要崛起于世界,有待于“个体性自我”的进一步解放。《中西文化与自我》 和《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 在这方面有振聋发聩之效。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张先生还在“万有相通”的哲学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美在自由”的人生境界说。可以说,“万有相通”的哲学是中国当代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之一。

张世英的“人生四境界”说,是其“万有相通”的哲学在现实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其运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探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理想人格建构、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路径的理论结晶。这一学说,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能提供深刻启迪。

张世英是“人生四境界”说和“万有相通”哲学的倡导者,也是“人生四境界”说和“万有相通”哲学的身体力行者。他说:“我以为哲学是关于人的学问,本不应自外于实际生活,哲学家也应按自己的哲学信念生活,否则,哲学便会失去自己的光辉和生命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身上,理论品格与精神品格、治学与为人高度统一。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中,深深感受到他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爱无差等、民胞物与、一视同仁的人格风范。他家的客厅中挂着他自撰和书写的条幅:“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这样一种“万有相通”“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他的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的生动体现。这种知行合一的人格风范,深深感染和影响了每一位和他有过交集的人。

张世英
哲学家张世英

哲学教育

张先生是一位享誉学界的哲学教育家。作为“老师”的张先生始终兢兢业业,诲人不倦,赢得了一代代学子的广泛赞誉,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卓有成就的哲学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以80岁高龄为本科生开设《哲学导论》课,同名著作更是成为了很多大学哲学系的指定教材或参考书,荣获思勉原创奖。张先生的讲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学生更是遍及海内外。鉴于为我国哲学(美学)研究和教学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张先生于2013年获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2017年,北京大学设立“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并于同年12月26日举行颁奖仪式。

2017年颁发的首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颁给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哲学家陈来和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美学家朱良志两位知名学者。张世英先生在颁奖致辞中表示,将哲学、美学与基金、金融联结在一起,是将最高远和最底层的需求相结合的创举,对于体会人生的意义很有启发。他说,今天,我们既要有发展经济的现实追求,又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追求,将这样的理念传播于社会,是这个奖项设立的意义所在。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指出,希望以首次颁奖为契机,发挥基金和奖项的引领作用,促进北大乃至全国的美学哲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北京大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宇宁表示,两位获奖教授实至名归,他们思想深邃、德艺双馨,在全国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各自领域的学界领军人物。

第二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于2019年5月19日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颁发,来自五所大学的五位学者获得这一殊荣。获得本次美学哲学学术成就奖的两位学者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和南京大学教授周宪。今年首次颁发的青年学者奖得主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顾春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卜天。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评委会主任叶朗教授说,获学术成就奖的杨国荣、周宪两位教授,思想深邃,著作等身,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三位年轻获奖人,也是青年科研拔尖人才。他们获得这个奖励实至名归,也彰显了张世英美学哲学奖的专业性、包容性和开放性。

据了解,“张世英美学哲学学术奖励基金”由中国泛海公益基金会于2016年9月捐赠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是我国哲学、美学领域首次设立的专项学术奖励基金,面向全球以华语著述的学者。基金共设两个奖项,一是“美学哲学学术成就奖”,每年奖励两位分别从事美学(包括艺术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学者,每人奖励人民币50万元。二是“美学哲学青年学者奖”,每年奖励三位从事美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两年来,这一奖项在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起到积极助益。

黑格尔哲学

张先生系统研究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几乎所有部分。他认为,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的最高峰是他的精神哲学,黑格尔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精神哲学部分应比他的逻辑学部分受到更大的重视。黑格尔哲学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顶峰,又蕴涵和预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和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些思想。他的《论黑格尔的逻辑学》和《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都是中国较早系统论述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这两个部分的专著。

融通与批判

自80年代始,张世英先生有感于国内学术界对"主体性"讨论时概念不清,对西方现当代哲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根据对西方哲学的整体理解,张世英先生认同西方哲学大体经历三次革命的观点。第一次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转向,即从具体事物中寻找事物之根源转向到在人的"心灵世界"即"理念"中寻找根源,从而开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先河。第二次是笛卡儿所开创的以"主客二分"和"心物二元"为基础的主体性哲学。而第三次即胡塞儿所代表的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其特征是主客融合或超越主客关系。而对于中国哲学,张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导思想。在《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中,张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缺乏主客二分的思想和主体性原则,基本上是以前主体性或前主客二分的天人合一为原则的哲学。而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批思想家们主张向西方学习,直至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都可以看作是对西方近代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探求。

张世英
著名教授 张世英

整体性哲学

在《进入澄明之境》一书中,张先生认为,现代西方哲学已摈弃了传统形而上学对现实世界的漠视,从抽象虚幻的概念世界重新转向可以触摸的人的生活世界。但这种转向并不是主张停留于当前在场的东西中,而是要求超越当前,只不过不是超越到抽象的永恒的世界当中,而是其背后的未出场的东西,而这种不在场亦是真实的。此时哲学的最高任务不是达到同一性或相同性,而是把在场和不在场,显现和隐蔽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整体亦即达到了天地万物之相通相融。此时的天地万物回复到了无尽整体之本然,从无限的整体的视角看待有限的存在者(包括自我),而不执著于当前的有限之物,达到一种融当前的东西与无尽的未出场的东西为一体的境界。张世英先生在他的《哲学导论》中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地对整体性哲学进行详细地构架。通过两种在世结构,人--世界和主体--客体,来揭示哲学史上的本体论的建构特点,并通过这种在世结构的分析,对精神发展的阶段 、真理观作一种结构性的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张先生认为此时的"万物一体"是真 、善 、美的统一体。在万物一体的普遍联系中才能把握真,而只有超越主客关系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美,而万物一体的审美意识使人有"民胞物与"的责任感和同类感即是善。而这种意在突破传统 、超越现实 、展望未来的整体性哲学被张先生作为"希望的哲学"。

人物评价

改革开放之后,张先生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国际哲学舞台,应邀参加了众多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也曾邀请多位国外著名哲学家来华交流。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将张先生关于黑格尔的著作介绍到了法国;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马尔夸特、瑞士著名哲学家格洛伊等人均与张先生有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对张先生做出过很高的评价。

第14届德国哲学大会主席马尔夸特教授称他为“中国著名的黑格尔专家”[5]

格洛伊教授在德国权威杂志《哲学研究杂志》撰文称:张世英教授“在西方广为人知。在中国,他是享有盛名的哲学家”。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彼得·巴腾教授在《东西方哲学》杂志撰文称:“中国人对辩证逻辑的探讨清楚地表明,就方法而言,我们起码必须认真学习张世英对黑格尔的解读,让他带领我们领会(他所理解的)黑格尔。做出这些努力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权利评判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

2018年8月,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举行,德高望重的张先生获聘大会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并受邀在大会上做了题为“做一个诗意的自由人”的主旨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

在张世英先生的心中,既有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关注,也有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深切牵挂。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他既善于站在世界文明的高度看中国,又能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看世界。他的“万有相通”的哲学观,为面临严重危机的全球化潮流提供了一种应对的形而上学基础,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基础。张世英的哲学思想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视频

北京大学张世英教授:为什么中国人缺乏个性? 2020-08-05

关于自我和个性的一点哲学思考张世英 2018-08-17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