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异苞紫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异苞紫菀

中文学名 异苞紫菀

拉丁学名 Aster heterolepis Hand.-Mazz.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科 菊科

属 紫菀属

种 异苞紫菀

异苞紫菀(学名:Aster heterolepis Hand.-Mazz.)是菊科、紫菀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甘肃南部(武都、西固)。生于砾石坡地,海拔1500-2500米。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有丛生的花茎与莲座状叶丛。茎直立,高14——45厘米,基部有枯叶残片,被粗伏毛和微腺毛,上部毛较密,有2—4个花序枝或不分枝,上部有较疏的叶。下部叶在花期生存,与莲座叶同形,匙形或长圆状匙形,长3—9厘米,宽0.5—1.5厘米,下部渐狭成具翅而基部稍扩大的柄,全缘,顶端圆形或钝;中部叶匙状至线状长圆形,较狭,渐无柄;上部叶小,多少线形;全部叶质稍厚,两面被密柔毛和微腺毛,有离基三出脉,中脉在下面凸起。头状花序径3.5—5稀6厘米,单生于枝端。总苞半球形,长8一10毫米,径10—-15毫米;总苞片3层,外层匙形,长4—7毫米,宽1.5—2.5毫米,顶端圆形,全部草质或基部革质,被密毛,有腺;内层线状长圆形,长10毫米,宽几达2毫米,顶端尖或渐尖且带紫红色,上部被密毛,基部多少革质,边缘膜质。舌状花约30余个,管部长2.5毫米;舌片浅蓝色,长15—18毫米,宽2—2.5毫米。管状花长约6毫米,管部长2.5毫米,上端有微毛,裂片长达1毫米。冠毛白色,长约6毫米,有等长的微糙毛及少数极短的毛。瘦果长达3毫米,稍扁,基部极狭,被疏柔毛,上部常有腺。花果期6—9月。[1]

产地分布

产于甘肃南部(武都、西固)。生于砾石坡地,海拔1500—2500米。

本种提示

此种与石生紫菀(A.OreophilusFranch,)接近,主要以总苞片形状、较大的头状花序和植株体态为区别。总苞片的形状近似高山紫菀(A.AlpinusLinn.),但其他特征不同。此种曾被Handel.·Mazzetti列入异毛组(sect.Heterochaeta),理由是外层冠毛“由少数短毛组成而非膜片状”。但这样的冠毛在高山紫菀及其邻种中都可见到。[2]

主要价值

紫菀别名青菀、小辫子等。为菊科植物紫菀的干燥根状茎,是具有治疗风寒咳嗽的一种草本药材,很多止咳药都是取材紫菀。[3]

药用全草,以为佳,消 炎,治蛇咬伤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栽植地块,种植前深翻土壤30cm以上,结合耕翻,每亩(667m)施入腐熟厩肥3000kg、过磷酸钙50kg,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播前再浅耕20cm,整平耢细后做宽1.3m的高畦,畦沟宽40cm,四周开好排水沟。

栽植保苗

春天土壤解冻10cm后,选择粗壮、紫红色、节密而短、具休眠芽的根状茎作种栽,取其中段,将其截成5~7cm的小段,每段有2~3个休眠芽,随切随栽。栽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30cm开横沟,沟深5~7cm,种根芽眼向上,按株距15~17cm的规格顺沟摆放1~2段,覆土与畦面齐平,栽后稍加压实,浇水1次,再盖一层草保温、保湿。齐苗后揭去盖草,保墒、保苗。

田间管理

齐苗后浅松土、除草,结合松土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000~1500kg;当苗高7~9cm时结合中耕每亩追施腐熟人畜粪水1500kg;封行前结合中耕除草每亩施腐熟堆肥300kg、腐熟饼肥50kg,于植株旁开沟施入,施后盖土。封行后若有杂草用手拔除。雨后或灌溉后及时疏沟排水,遇旱灌溉。发现抽薹及时剪除。[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