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开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开蕨

开蕨(学名:Phyllitis scolopendrium),为铁角蕨科对开蕨属下的一个植物种。是中国新记录植物物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生,其叶形奇特,颇为耐寒,雪中亦绿叶葱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

对开蕨仅产于长白山南麓和西侧局部地区,并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护,将濒临灭绝。本种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中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对开蕨

学名; Phyllitis scolopendrium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亚门; 真蕨亚门

纲; 薄囊蕨纲

科; 铁角蕨科

属; 对开蕨属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横卧或斜升。叶近生,叶柄长10-20厘米,粗2-3毫米,棕禾杆色,连同叶轴疏被鳞片,鳞片淡棕色,长8-11毫米,宽约1毫米,线状披针形。全缘,叶片长15-45厘米,宽3.5-5厘米,阔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基部略变狭,深心形两侧圆耳状下垂,中肋明显,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与叶柄同色,侧脉不明显,二回二叉,从中肋向两侧平展,顶端有膨大的水囊,不达叶缘。鲜叶稍呈肉质,干后薄纸质,上面绝色,光滑,下面淡黄绿色,疏生淡棕色小鳞片。孢子囊群成对地生于每两组侧肪的相邻小肪的一侧,通常仅分布于叶片中部以上,叶片下部不育;囊群盖线形,膜质,淡棕色,全缘,两端略弯向叶肉,并和相邻的一条靠合,成对地相向开口,形如长梭状;孢子圆肾形 ,周壁具网状褶皱,表面具小刺状纹饰。

生长环境

分布在长白山地区,生于山中茂密的林下,要求阴湿而土壤腐植质较多的生长环境。其分布区域气候温凉、潮湿,土壤为酸性暗棕色森林土,年平均温6.2℃,年降水量946毫米,生于山地落叶阔叶林下的腐殖质层中,具有喜阴、喜湿 等特点。

分布情况

对开蕨分布于中国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集安、抚松及桦甸等地。生于海拔700-750米的阔叶林中。苏联、朝鲜、日本也有分布。[2]

栽培技术

栽培方法 对本种的栽培试验,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可参考本属其它种类(如P.scolopem drium)的孢子繁殖和分生繁殖法进行栽培。

栽培管理,对开蕨耐寒性强,但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管理中应注意保持空气及土壤湿润。生长初期须防止阳光过强,多加荫蔽;休眠期则须放在光线充足处。喜过滤性、间接或反射光,如光线不足,则檀株徒长,显得细瘦衰弱或软垂。

如发现植株的根挤满了花盆,可在春季换盆。重新上盆时,先在盆底放约2cm厚的一层碎砖,以利排水,再铺厚度约2厘米的木炭,以吸收土壤残留的多余盐分与有毒气体等。而后再加一层骨粉,有利于根部生长。将植株放入盆后再填入上述混合配制的培养土,不要装得太满,以便浇水时让水有留存的空间,并慢慢往下渗透。苗期可用0.3%尿素水液喷洒叶面,生长旺季追旋氮磷钾复合肥。对开蕨的叶片一般可存活3年左右,但过多老叶的存在对幼叶的伸展有抑制作用,应适当剪除。

病害极少见,虫害有介壳虫等危害叶片,发现后应及时人工刮除。

繁殖方法 繁殖以分株为主,也可用孢子繁殖。

分株通常在春季进行,简单快速,将母株挖出,用手掰分根状茎另行栽植。置于阴凉环境下养护即可,缺点是容易破坏株形。孢子繁殖较容易,可剪取成熟孢子的叶片,集中起来,均匀地撒在装有消毒土壤的盆内,不要覆土,用白纸和玻璃盖好盆。采用盆底浸水,当水分上升至土表即可。室内保持20~25℃,30天左右就能发芽,并长出细小的线状叶片,再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即可分栽上盆。也可用过筛的腐殖土作培养基质,放在花盆中压实,沸水浇透,充分冷却后将事先配好的孢子悬浊液均匀喷洒,加盖玻片保湿。每日光照12h,光照强度2000~3000Lx,温度15~28℃,一般60~70天,原叶体发育成熟。此时加强喷雾,约15天后即有大量幼孢子体出现,待长出2~3片叶时进行第一次移栽,并逐渐使之适应室外环境。幼苗高15~20cm时可入盆定植。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价值 对开蕨,是生长在长白山森林中的一种草本植物,由于森林砍伐,生态环境破坏,对开蕨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对开蕨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属稀有种。

对开蕨中国发现的新记录种,它的发现填补了对开蕨属在中国地理分布上的空白。因此在研究植物地理学、植物区系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1]

参考文献

  1. 对开蕨是什么? , 360问答 ,2019.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