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开创中国佛学院之先河——杨文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开创中国佛学院之先河——杨文会
圖片來自搜狐网

开创中国佛学院之先河——杨文会,1907年即在刻经处开设佛学堂,取名祗洹精舍。一时高僧如月霞、谛闲、晏殊等均前往助之;而太虚、智光等列门墙;欧阳竟无、梅光羲、李政罡等叉手讲经,执弟子礼。1901年又与他人在刻经处建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每月讲经一次,很受欢迎

原文

中国佛教到清末显现重兴之势,不是表现在各宗派之再起及单纯地对各宗派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主要表现在一批很有造诣的居士和僧人,钻研佛学,著书讲经,校勘佛典,培养人才,从而推动近代佛教的发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杨文会,典籍上称为;开中国佛学院的先河,国内外的一些学者称他为中国近代佛教的;中兴之祖。

杨文会(1837 - 1911),字仁山,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家世业儒,幼有异趣,不愿人仕。及冠之后,栖心经世实用之术,颇涉泰西格致文哲之学。曾国藩曾闻其名相与交谈,大奇之,命其子与之交缔。太平军起,避乱杭州,偶于书肆得《大乘起信论》,读之豁然有省,遂虔心佛教。

文会初与郑学川于同治五年(1866)在扬州成立江北刻经处,随又在苏州、常州、杭州、如皋四处建立,杨文会积极支持并募捐襄助。是后杨文会约同道十余人,募捐资金,在南京极北阁创立金陵刻经处,从事刻经和校刊事业。

自金陵刻经处成立之后,杨文会就专业从事佛经的出版事业。1878年,曾纪泽(曾国藩长子,清未外交官)出便欧洲,邀杨文会同往,在英国伦敦结识锡兰居士达摩波罗、日本佛学者南条文雄等,相约携手共同恢宏正法。自唐宋以后,散失的佛典章疏,多数存在日本。杨文会归国后,即托南条在日本搜购古逸经论底本,如《唯识论》、《因明论疏》等三百余种。对此精加勘校,刻版流通,前后计刻成经典三千六百余卷,并图像多种。在其一生中;弘法四十余年,流通经典至百余万件,印刷经像至十余万张。大大丰富了佛教大藏经的内容,启发了学者研究,遂使多宗学说得以广播。1897年,杨文会为发展刻经事业,又将南京延龄巷私宅献给刻经处,作为永久流通经典场所。

杨文会对佛教的教制大胆设想,撰《释氏学堂内班课程刍议》,就中提出仿教育而设大、中、小三级学校,还把设僧尼学堂作为振兴之策。1907年即在刻经处开设佛学堂,取名祗洹精舍。一时高僧如月霞、谛闲、晏殊等均前往助之;而太虚、智光等列门墙;欧阳竟无、梅光羲、李政罡等叉手讲经,执弟子礼。1901年又与他人在刻经处建佛学研究会,自任会长,每月讲经一次,很受欢迎。他在精舍与研究会,讲学40年,培养了一大批高级知识份子,如谭嗣同(善华严)、桂柏华(善密宗)、黎端甫(善三论)以及章太炎、欧阳竟无、太虚、李政罡(均善法相唯识),都各擅专宗,有独到的造诣,对中国近代佛教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印顺法师讲:;为佛教人才而兴学,而且具有世界眼光者,以杨氏为第一人。[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