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廖盖隆」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参考资料:
行 1: 行 1:
{{unreferenced|time=2019-08-20T23:55:20+00:00}}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廖盖隆
 
| 姓名    = 廖盖隆
 
| 图像    =
 
| 图像    =
 
[[File:廖盖隆.jpg|缩略图
 
[[File:廖盖隆.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cf23edb0e4cfcec4.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9278553-9612546.html 来自360图片]]]
+
|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9278553&sid=9612546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9278553-9612546.html 来自360图片]]]
 +
|图像说明 = 中央宣传部报刊处处长,朱德秘书
 
| 出生日期 = 1918
 
| 出生日期 = 1918
 
| 国籍    = 中国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民族    = 汉
| 籍贯  = 广东省信宜县
+
| 籍贯     =  广东省信宜县
| 职业    =中共党史、现代史学家
+
| 职业    =   中共党史、现代史学家  
 
| 母校     
 
| 母校     
 
}}
 
}}
'''廖盖隆'''(1918-2001),[[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中共党史和[[ 中国现代]] 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原副主任、研究员; 广东信宜人,1938 年起,先后入[[ 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 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从事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央宣传部报刊处处长,[[朱德]]秘书,[[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副主任,全国党史研究会第一、二届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著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党史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等。
+
 
 +
'''廖盖隆'''(1918-2001) ,[[广东]]信宜人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著名的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家<ref>[https://www.06681.com/discuss/thread-26072-1-1.html?_dsign=843f6a01   廖盖隆 ],信宜玉都风情网, 2008-05-31</ref> ,[[中共中央]] 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研究员]];1938 年起,先后入陕北公学、[[ 延安] 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从事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央宣传部报刊处处长,[[朱德]]秘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全国党史研究会第一、二届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著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党史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等。
  
 
== 人物简介 ==
 
== 人物简介 ==
 廖盖隆,1918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 信宜县白石镇]] 扶龙蔗坪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32年毕业于白石镇吐珠高小,同年秋入怀新初级中学学习,1935年毕业。
+
 廖盖隆,1918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信宜县白石镇扶龙蔗坪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32年毕业于白石镇吐珠高小,同年秋入怀新初级中学学习,1935年毕业。
  
1935年至1938年在[[ 广东高州]] 中学高中班师范科就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他和一些同学组织了"星期日下乡抗日宣传队"、"抗战剧社"、"新书合作社"等爱国团体,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8月,他带领部分进步同学奔赴延安,进入[[ 陕北公 学]]34 队、高级第4队学习,同年9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
+
1935年至1938年在广东高州中学高中班师范科就读。1937年[[ 抗日战争]] 爆发时,他和一些同学组织了"星期日下乡抗日宣传队"、"抗战剧社"、"新书合作社"等爱国团体,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8月,他带领部分进步同学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 学34 队、高级第4队学习,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初在马列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室工作,研究并讲授中国现代革命史。1941年4月调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任经济组财政小组组长,并被聘为中共中央主办的《解放日报》特约撰稿员,发表了多篇关于国民党财政危机的论文。
 
1939年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初在马列学院中国问题研究室工作,研究并讲授中国现代革命史。1941年4月调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任经济组财政小组组长,并被聘为中共中央主办的《解放日报》特约撰稿员,发表了多篇关于国民党财政危机的论文。
行 23: 行 24:
 
1944年4月调《解放日报》社,先后任国民党统治区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国内新闻部副主任、主任。撰写和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
 
1944年4月调《解放日报》社,先后任国民党统治区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国内新闻部副主任、主任。撰写和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
  
1946年调新华社,先后任国内部组长、副主任、主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等职务。在此期间,他于1950年撰写了《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一书,阐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和必然性,回答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从而加深了群众对党的正确认识。此书曾广为发行,后被选为高中教材,改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并以《从延安到北京》为书名翻译成英文出版。
+
1946年调新华社,先后任国内部组长、副主任、主任、新华社副总编辑等职务。在此期间,他于1950年撰写了《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一书,阐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和必然性,回答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从而加深了群众对党的正确认识。此书曾广为发行,后被选为高中教材,改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并以《从延安到北京》为书名翻译成英文出版。
  
 从1951年1月起,廖盖隆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报纸处任副处长、处长(即局长)等职务,兼任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副部长。
+
 从1951年1月起,廖盖隆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处、报纸处任副处长、处长(即局长)等职务,兼任抗美援朝总会宣传部副部长<ref>[https://www.zbvip.com/ren/info/12550   廖盖隆 公元1918年-2001年 ],广东人物 , 2021-09-21</ref>
  
 
1957年6月后的四年,先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工作,不久任朱德政治秘书。从1961年7月到"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共中央联络部西亚非洲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任《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一书的编写组长。曾主编内部出版的《非洲手册》。
 
1957年6月后的四年,先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历史组工作,不久任朱德政治秘书。从1961年7月到"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共中央联络部西亚非洲研究所任研究员,并任《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一书的编写组长。曾主编内部出版的《非洲手册》。
  
"[[ 文化大革命]]"中,廖盖隆遭受迫害。1975年1月恢复工作,1978年任中共中央中联部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1979年出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后改为[[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参加了国庆三十周年[[ 叶剑英]] 讲话稿的起草工作,之后一段时间还参加了《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
+
"文化大革命"中,廖盖隆遭受迫害。1975年1月恢复工作,1978年任中共中央中联部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1979年出任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著作编辑委员会办公室(后改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参加了国庆三十周年叶剑英讲话稿的起草工作,之后一段时间还参加了《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工作。
  
1980年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廖盖隆被任命为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同年,兼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还任[[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的兼职教授。
+
1980年1月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廖盖隆被任命为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同年,兼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担任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还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
  
 
 为了推动全国的党史研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创办了《党史通讯》、《党史研究动态》、《中共党史文摘年刊》等刊物。
 
 为了推动全国的党史研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创办了《党史通讯》、《党史研究动态》、《中共党史文摘年刊》等刊物。
行 37: 行 38:
 
 由他主持编写和修改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以其内容精练、史料翔实,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经多次增订,至今发行数百万册,成为党史、现代史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由他主持编写和修改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以其内容精练、史料翔实,深受广大读者欢迎。经多次增订,至今发行数百万册,成为党史、现代史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廖盖隆在担任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工作期间,曾就党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多次学术讨论和史料考评,澄清了党史中一些重要的疑难问题,为推动全国党史研究和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代表。
+
 廖盖隆在担任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工作期间,曾就党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多次学术讨论和史料考评,澄清了党史中一些重要的疑难问题,为推动全国党史研究和党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6年11月后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参加起草党的"十三大"报告。
 
1986年11月后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参加起草党的"十三大"报告。
  
1990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廖盖隆离职休养;2001年6月23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周岁。
+
1990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廖盖隆离职休养;2001年6月23日18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周岁<ref>[https://www.taomingren.com/baike/8627   廖盖隆 ],淘名人, 2019-06-10</ref>
  
 
== 人物著作 ==
 
== 人物著作 ==
行 48: 行 49:
 
 除散见于报刊的一些论文外,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1950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党史探索》(1983年)、《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83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87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8年)、《毛泽东思想史》(1993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995年)、《中国和全球走势》(1996年)等。这些著作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配合党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广泛的、有益的积极作用。
 
 除散见于报刊的一些论文外,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1950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党史探索》(1983年)、《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83年)、《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1987年)、《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8年)、《毛泽东思想史》(1993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1995年)、《中国和全球走势》(1996年)等。这些著作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配合党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广泛的、有益的积极作用。
  
 他担任主编的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1987年)、《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研究方法》(1987年)、《新中国编年史》(198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91年)、《中国共产党发展事典》(与丁晓春等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1991年)、《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画册)》(与[[ 谷长春、蒋齐生]] 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名人大辞典》三卷(与[[范源、罗竹风]]主编,共收人物3万多人,1991~ 1993年)、《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与[[孙连城]]共同主编,1993年)、《社会主义百科要览》(与梁初鸿等共同主编,1993年)、《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与刘佑兴等共同主编,1993年)、《抗日战争写真》(1996年),此外,1982年至1987年还主编出版了《中共党史文摘年刊》6册等。[1]
+
 他担任主编的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1987年)、《社会主义时期党史的研究方法》(1987年)、《新中国编年史》(1989年)、《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91年)、《中国共产党发展事典》(与丁晓春等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七十年》(1991年)、《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画册)》(与谷长春、蒋齐生共同主编,1991年)、《中国名人大辞典》三卷(与[[范源、罗竹风]]主编,共收人物3万多人,1991~ 1993年)、《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与[[孙连城]]共同主编,1993年)、《社会主义百科要览》(与梁初鸿等共同主编,1993年)、《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与刘佑兴等共同主编,1993年)、《抗日战争写真》(1996年),此外,1982年至1987年还主编出版了《中共党史文摘年刊》6册等。
  
 
== 人物纪念 ==
 
== 人物纪念 ==
 著名中共党史学家、[[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原副主任廖盖隆同志因病于2001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为了缅怀廖盖隆同志在推动党史研究和开展党史工作过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召开了"廖盖隆同志业绩和风范追思座谈会"。
+
 著名中共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盖隆同志因病于2001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为了缅怀廖盖隆同志在推动党史研究和开展党史工作过程中所做的特殊贡献,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召开了"廖盖隆同志业绩和风范追思座谈会"。
  
 会议由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传华主持。他说:廖盖隆同志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 宣传工作、国际问题研究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他转入党史研究工作,从中央党史研究室成立起即担任副主任,受命主持日常工作多年,并长期担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名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组织领导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党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
 会议由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李传华主持。他说:廖盖隆同志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 宣传工作、国际问题研究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转入党史研究工作,从中央党史研究室成立起即担任副主任,受命主持日常工作多年,并长期担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名全国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在组织领导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付出了大量心血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党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中央党校教授[[ 金春明]] 说:盖隆同志是我尊敬的党史学前辈,又是教益颇多的老师。他率先身体力行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编写《中共党史大事年表》。我们组负责"文革"十年,碰到的难题颇不少。比如,1975年5月[[ 毛泽东]] 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 四人帮"]] 。关于这次讲话,[[ 华国锋]] 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上说:毛主席"强调指出:'四人帮'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这表明了毛主席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决心。"可是,我们在查阅档案时却发现毛主席还有很多话,如说[[ 江青]] 等人反[[ 刘少奇、林彪]] 是有功的,不要小题大作等。联系到华国锋引用的话,恰恰说明毛泽东并没有认识"四人帮"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并不急于解决。毛泽东讲话的本意同华的结论差别太大。怎么办?我去请示盖隆同志。盖隆同志反复考虑,根据当时情况,公开纠正十一大报告的说法是难以通过的,但允许不准确的说法流传,也没有尽到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最后采取的做法是不引用十一大报告的说法,而引用毛泽东的另一句话:"我看问题不大,不要小题大作,但有问题要讲明白。"这就在客观上起到了纠正的效果。这样做在当时是有一定[[ 政治风险]] 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盖隆同志实事求是的勇气,也反映了政治斗争的艺术。
+
 中央党校教授金春明说:盖隆同志是我尊敬的党史学前辈,又是教益颇多的老师。他率先身体力行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勇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编写《中共党史大事年表》。我们组负责"文革"十年,碰到的难题颇不少。比如,1975年5月毛泽东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四人帮"。关于这次讲话,华国锋在党的十一大报告上说:毛主席"强调指出:'四人帮'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这表明了毛主席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决心。"可是,我们在查阅档案时却发现毛主席还有很多话,如说江青等人反刘少奇、林彪是有功的,不要小题大作等。联系到华国锋引用的话,恰恰说明毛泽东并没有认识"四人帮"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并不急于解决。毛泽东讲话的本意同华的结论差别太大。怎么办?我去请示盖隆同志。盖隆同志反复考虑,根据当时情况,公开纠正十一大报告的说法是难以通过的,但允许不准确的说法流传,也没有尽到党史工作者的责任。最后采取的做法是不引用十一大报告的说法,而引用毛泽东的另一句话:"我看问题不大,不要小题大作,但有问题要讲明白。"这就在客观上起到了纠正的效果。这样做在当时是有一定政治风险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盖隆同志实事求是的勇气,也反映了政治斗争的艺术。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周承恩说: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盖隆同志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支持和鼓励在他领导下的同志们努力坚持和贯彻执行。记得在修改增订盖隆同志主持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时,我曾把"八大"作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写在这一阶段的开头。当时有的同志对此不大同意,认为这种写法不符合《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因为决议是把八大放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个阶段中写的。传统的观点都认为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才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这个问题本来不大,两种分期相差不过三四个月,而且八大作为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写在前一阶段的末尾或者后一阶段的开头都无不可。但这涉及如何对待党的历史决议(推而广之也涉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则问题,也就是毛泽东、邓小平曾多次提出,最近******同志又重新强调的学风问题。盖隆同志在审定上述书稿时,态度鲜明地表示支持我们的意见,肯定了我们的写法。《中共党史大事记》出版发行后,这种分期法已为党史界所公认,这与盖隆同志的支持和肯定是分不开的。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周承恩说: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盖隆同志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支持和鼓励在他领导下的同志们努力坚持和贯彻执行。记得在修改增订盖隆同志主持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时,我曾把"八大"作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写在这一阶段的开头。当时有的同志对此不大同意,认为这种写法不符合《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因为决议是把八大放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这个阶段中写的。传统的观点都认为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才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这个问题本来不大,两种分期相差不过三四个月,而且八大作为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写在前一阶段的末尾或者后一阶段的开头都无不可。但这涉及如何对待党的历史决议(推而广之也涉及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则问题,也就是毛泽东、邓小平曾多次提出,最近******同志又重新强调的学风问题。盖隆同志在审定上述书稿时,态度鲜明地表示支持我们的意见,肯定了我们的写法。《中共党史大事记》出版发行后,这种分期法已为党史界所公认,这与盖隆同志的支持和肯定是分不开的。
  
……
+
 会上,国防大学教授丛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张湛彬、国防大学肖冬连、中央党史研究室赵福田等同志也发了言。与会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和追思,一致感到,虽然廖盖隆同志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业绩和风范将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他勤奋的治学态度、不倦的探索精神、开明的领导作风、忠厚的长者气度,过去使我们深受教育和感染,今后更要以这样的精神和风范来鼓励自己并影响后人,把党史研究工作更好地推向前进。
 
 
 会上[[ ,国防大学]] 教授丛进、[[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博士后张湛彬、国防大学肖冬连、中央党史研究室赵福田等同志也发了言。与会者通过深情的回忆和追思,一致感到,虽然廖盖隆同志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业绩和风范将长久地活在我们心中。他勤奋的治学态度、不倦的探索精神、开明的[[ 领导作风]] 、忠厚的长者气度,过去使我们深受教育和感染,今后更要以这样的精神和风范来鼓励自己并影响后人,把党史研究工作更好地推向前进。
 
 
 
=== 参考资料:===
 
1. 民国时期  . .信宜市人民政府 . 2017-07-20
 
  
[[Category: 中国人]][[Category:革命家]]
+
=== 参考来源===
 +
[[Category: 政治家]][[Category:革命家]]

於 2021年12月23日 (四) 20:40 的修訂

廖蓋隆
中央宣傳部報刊處處長,朱德秘書
出生 1918
國籍 中國
籍貫 廣東省信宜縣
民族
職業 中共黨史、現代史學家

廖蓋隆(1918-2001),廣東信宜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著名的中共黨史和中國現代史學家[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員;1938年起,先後入陝北公學、[[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從事政治理論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建國後歷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中央宣傳部報刊處處長,朱德秘書,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全國黨史研究會第一、二屆常務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職;著有《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簡史》、《黨史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等。

人物簡介

廖蓋隆,1918年3月20日出生於廣東省信宜縣白石鎮扶龍蔗坪村的一個貧農家庭;1932年畢業於白石鎮吐珠高小,同年秋入懷新初級中學學習,1935年畢業。

1935年至1938年在廣東高州中學高中班師範科就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和一些同學組織了"星期日下鄉抗日宣傳隊"、"抗戰劇社"、"新書合作社"等愛國團體,從事抗日宣傳。1938年8月,他帶領部分進步同學奔赴延安,進入陝北公學34隊、高級第4隊學習,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9年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1940年初在馬列學院中國問題研究室工作,研究並講授中國現代革命史。1941年4月調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任經濟組財政小組組長,並被聘為中共中央主辦的《解放日報》特約撰稿員,發表了多篇關於國民黨財政危機的論文。

1944年4月調《解放日報》社,先後任國民黨統治區新聞部副主任、主任,國內新聞部副主任、主任。撰寫和發表了不少有影響的論文。

1946年調新華社,先後任國內部組長、副主任、主任、新華社副總編輯等職務。在此期間,他於1950年撰寫了《新中國是怎樣誕生的?》一書,闡述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過程和必然性,回答了當時人們普遍關心的一些問題,從而加深了群眾對黨的正確認識。此書曾廣為發行,後被選為高中教材,改名《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簡史》,並以《從延安到北京》為書名翻譯成英文出版。

從1951年1月起,廖蓋隆在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處、報紙處任副處長、處長(即局長)等職務,兼任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副部長[2]

1957年6月後的四年,先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歷史組工作,不久任朱德政治秘書。從1961年7月到"文化大革命"前,在中共中央聯絡部西亞非洲研究所任研究員,並任《毛澤東的生平和思想》一書的編寫組長。曾主編內部出版的《非洲手冊》。

"文化大革命"中,廖蓋隆遭受迫害。1975年1月恢復工作,1978年任中共中央中聯部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1979年出任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委員會辦公室(後改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參加了國慶三十周年葉劍英講話稿的起草工作,之後一段時間還參加了《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起草工作。

1980年1月黨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廖蓋隆被任命為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同年,兼任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還擔任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還任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兼職教授。

為了推動全國的黨史研究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創辦了《黨史通訊》、《黨史研究動態》、《中共黨史文摘年刊》等刊物。

由他主持編寫和修改的《中共黨史大事年表》,以其內容精練、史料翔實,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經多次增訂,至今發行數百萬冊,成為黨史、現代史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廖蓋隆在擔任中央黨史研究室領導工作期間,曾就黨史中的一些重大問題,組織多次學術討論和史料考評,澄清了黨史中一些重要的疑難問題,為推動全國黨史研究和黨史資料徵集工作的開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86年11月後不再擔任領導職務,參加起草黨的"十三大"報告。

1990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批准廖蓋隆離職休養;2001年6月23日18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周歲[3]

人物著作

廖蓋隆長期從事中國現代史和中共黨史研究工作。他勤於富餘,著述頗豐。

除散見於報刊的一些論文外,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簡史》(1950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1955年)、《黨史探索》(1983年)、《毛澤東同志的社會主義革命思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983年)、《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勝利》(1987年)、《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988年)、《毛澤東思想史》(1993年)、《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1995年)、《中國和全球走勢》(1996年)等。這些著作對於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配合黨的各項工作,起到了廣泛的、有益的積極作用。

他擔任主編的有《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探索》(1987年)、《社會主義時期黨史的研究方法》(1987年)、《新中國編年史》(1989年)、《中國共產黨歷史大辭典》(1991年)、《中國共產黨發展事典》(與丁曉春等共同主編,1991年)、《中國共產黨的光輝七十年》(1991年)、《中國共產黨七十年(畫冊)》(與谷長春、蔣齊生共同主編,1991年)、《中國名人大辭典》三卷(與范源、羅竹風主編,共收人物3萬多人,1991~ 1993年)、《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與孫連城共同主編,1993年)、《社會主義百科要覽》(與梁初鴻等共同主編,1993年)、《現代中國政界要人傳略大全》(與劉佑興等共同主編,1993年)、《抗日戰爭寫真》(1996年),此外,1982年至1987年還主編出版了《中共黨史文摘年刊》6冊等。

人物紀念

著名中共黨史學家、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蓋隆同志因病於2001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為了緬懷廖蓋隆同志在推動黨史研究和開展黨史工作過程中所做的特殊貢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召開了"廖蓋隆同志業績和風範追思座談會"。

會議由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李傳華主持。他說:廖蓋隆同志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長期從事黨的新聞工作、 宣傳工作、國際問題研究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轉入黨史研究工作,從中央黨史研究室成立起即擔任副主任,受命主持日常工作多年,並長期擔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原名全國中共黨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在組織領導和學術研究兩個方面都付出了大量心血並取得了重要成果,為黨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中央黨校教授金春明說:蓋隆同志是我尊敬的黨史學前輩,又是教益頗多的老師。他率先身體力行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勇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編寫《中共黨史大事年表》。我們組負責"文革"十年,碰到的難題頗不少。比如,1975年5月毛澤東召集在京政治局委員開會,批評了"四人幫"。關於這次講話,華國鋒在黨的十一大報告上說:毛主席"強調指出:'四人幫'的問題,上半年解決不了,下半年解決;今年解決不了,明年解決;明年解決不了,後年解決。這表明了毛主席解決'四人幫'問題的決心。"可是,我們在查閱檔案時卻發現毛主席還有很多話,如說江青等人反劉少奇、林彪是有功的,不要小題大作等。聯繫到華國鋒引用的話,恰恰說明毛澤東並沒有認識"四人幫"問題的嚴重性,所以並不急於解決。毛澤東講話的本意同華的結論差別太大。怎麼辦?我去請示蓋隆同志。蓋隆同志反覆考慮,根據當時情況,公開糾正十一大報告的說法是難以通過的,但允許不準確的說法流傳,也沒有盡到黨史工作者的責任。最後採取的做法是不引用十一大報告的說法,而引用毛澤東的另一句話:"我看問題不大,不要小題大作,但有問題要講明白。"這就在客觀上起到了糾正的效果。這樣做在當時是有一定政治風險的。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蓋隆同志實事求是的勇氣,也反映了政治鬥爭的藝術。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周承恩說:對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蓋隆同志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支持和鼓勵在他領導下的同志們努力堅持和貫徹執行。記得在修改增訂蓋隆同志主持的《中共黨史大事年表》時,我曾把"八大"作為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階段的標誌,寫在這一階段的開頭。當時有的同志對此不大同意,認為這種寫法不符合《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因為決議是把八大放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七年"這個階段中寫的。傳統的觀點都認為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才開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階段。這個問題本來不大,兩種分期相差不過三四個月,而且八大作為區分兩個階段的標誌,寫在前一階段的末尾或者後一階段的開頭都無不可。但這涉及如何對待黨的歷史決議(推而廣之也涉及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原則問題,也就是毛澤東、鄧小平曾多次提出,最近******同志又重新強調的學風問題。蓋隆同志在審定上述書稿時,態度鮮明地表示支持我們的意見,肯定了我們的寫法。《中共黨史大事記》出版發行後,這種分期法已為黨史界所公認,這與蓋隆同志的支持和肯定是分不開的。

會上,國防大學教授叢進、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博士後張湛彬、國防大學肖冬連、中央黨史研究室趙福田等同志也發了言。與會者通過深情的回憶和追思,一致感到,雖然廖蓋隆同志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的業績和風範將長久地活在我們心中。他勤奮的治學態度、不倦的探索精神、開明的領導作風、忠厚的長者氣度,過去使我們深受教育和感染,今後更要以這樣的精神和風範來鼓勵自己並影響後人,把黨史研究工作更好地推向前進。

參考來源

  1. 廖蓋隆 ,信宜玉都風情網, 2008-05-31
  2. 廖蓋隆 公元1918年-2001年 ,廣東人物 , 2021-09-21
  3. 廖蓋隆 ,淘名人, 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