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庆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庆城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西濒蒲河与镇原县相望,南和西峰区毗邻,北与环县、华池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6′32″-108°05′49″,北纬35°42′29″-36°17′22″。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总土地面积2692.6平方公里。庆城县辖5个镇、10个乡(2011年),共153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人(2011年)。

2011年,庆城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完成6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13.8%。按公安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2782元。庆城县古为禹贡雍州之地,是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城。[1]

简介

庆阳县位于甘肃东部,泾河上游,属黄土高原边缘沟壑区。庆城县历史悠久,传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在此拓荒垦田,教民稼穑,肇创华夏民族农耕文化。后历代均在此地设置郡县,秦属北地郡,宋、元、明、清均为庆阳府治。县城所在凤城,相传为周祖不窋所筑,其形似凤,故名凤城。

2002年6月,庆阳地区撤地设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县境内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包括遗址、墓葬、建筑、石刻、民居、革命旧址等各类文物点计100余处,其中包括吴家岭遗址、傅介子墓、普照寺大殿、周旧邦木坊和陇东中学礼堂等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方面,县博物馆共有藏品1600余件,其中一级品20余件。另外,世界瞩目的“环江翼龙”化石也发现于县境内。庆城还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成立了党组织,1940年建立革命政权,刘志丹、谢子长、蔡畅、耿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2]

建制沿革

庆城县,其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万年以前。据20世纪20年代出土的旧石器证明,那时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生息繁衍,是华夏民族发祥地之一。

夏时天下分九州,庆城县属雍州。荤粥为北方最大戎狄部落。"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立邦国于北豳(今庆城县城)。

商初,戎狄部落众多,互侵不断。后期,周人南下岐山,迁国于豳(今陕西省旬邑之西)。庆城县被犬戎所占,戎人建立义渠戎国。商末,当时的泾水流域出现过几个氏族小国,有共国、阮国(今泾川)、密须国(今灵台)、彭国等。庆城县属彭国古地。

西周中期,周穆王姬满曾巡游豳地,安五戎方国,有义渠戎、彭卢戎、乌氐戎、郁郅戎、太原戎等。庆城县属义渠戎国。义渠戎国也是甘肃建国时间较早的国家之一。西周末年,周平王东迁雒邑。其时,义渠戎国势力已越来越大,先后灭彭卢、太原、郁郅等国,疆域南临泾水,北据河套,西辖崆峒,东扼桥山,辖地甚广。义渠戎国建国时间最长,达300余年。义渠戎国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有城邑建筑,人死后实行火葬。曾与秦抗衡达500余年。东周初,庆城县仍属义渠戎国辖地。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历经近200年战争。公元前266年,秦昭公灭义渠,庆城县始入秦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设置郡县,全国分36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北地郡,郡属在今庆城县马岭。辖富平、乌氐、泾阳、朝那、义渠、泥阳6县,庆城县为义渠县。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基本沿袭郡县设置,仍置北地郡,隶属朔方刺史部管辖。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改义渠县为郁郅县。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郡县改置,北地郡辖19县(道):灵武、廉、灵州、富平、煦衍、直路、归德、鹑孤、马岭、方渠、回获(安塞)、郁郅、五街、略畔道、义渠道、大要、泥阳、弋居、除道(直道)。其时,在庆城县西北的马岭设北地郡守,析分义渠县地,设马岭县;在今庆城镇设郁郅县,县之东北林锦庙设归德县。东汉(25-220年)北地郡改属凉州刺史部。末年,羌戎入侵,郡县皆废。

三国时,庆城县全境被匈奴屠各部落(亦称休屠胡)所占,原郡县皆废。魏咸熙二年(265年),庆城县为西晋所辖。

东晋十六国时,庆城县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大夏属地。永和七年(351年),前秦灭后赵,立国于长安,庆城县复归前秦,仍以军代政。太元九年(384年),后秦军驱逐前秦驻军,在庆城置泥源军,军政合一。义熙十三年(417年),铁佛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建立大夏国,庆城县为其所辖。

南北朝时,北魏实行州、郡、县建置,在县境内置西北地郡,在彭原置富平县(属豳州西北地郡),庆城县辖平富县全境。西魏置朔州、云州。北周再设西北地郡。

隋朝初年废州置,实行郡县制。在庆城设弘化郡,废西北地郡及富平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在今庆城镇置合水县,属弘化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今庆城镇北15公里环江东岸置弘化县,隋末移置现庆城镇,属弘化郡治。大业元年(605年)置弘德县、归德县、洛原县,复置马岭县,属弘化郡治。大业八年(612年)改庆州为弘化郡。义宁二年(618年)在今桐川置三泉县。

唐初实行州、县建置,后改为道、州、县建置,武德元年(618年),改弘化郡为庆州。废弘德县置方渠县,改三泉为同川县。武德六年(623年),在庆阳城设总管府,移治弘化县,与合水县同为庆州治所,并分合水县,在今玄马乡置白马县,将合水县改为合川县。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元年(627年)废都督府,划全国为十道。庆州属关内道,在今庆城镇设庆州都督府,归道管理。神龙元年(705年),改弘化为安化县。开元十年(722年)分洛源,在今县城东北75公里处设怀安县(今华池怀安)。天宝元年(742年),改庆州为安化郡,改白马县为延庆县。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化郡、县为顺化郡、县。乾元初(758年),复改郡为庆州,废怀安县。

五代时建置多变,但行政区划大体同唐。

后梁时,改庆州为武静军,废马岭县。顺化、同川、延庆、彭原仍沿旧制。

后唐庄宗时,复改武静军为庆州。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延庆县,后归安化县。

宋时,全国划为15路,庆州隶属永兴军路,后改属陕西西路,辖华池、安化、乐蟠三县。乾德二年(964年),改顺化县为安化县。乾德三年(965年),并同川入安化。庆历元年(1041年),陕西西路分置4路,庆州属环庆路,仍领3县。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桐川、彭原4县。

金初,改府为安国军,又为安定军节度。并安化入彭原县。皇统二年(1142年),并宋时的泾原、环庆两路,在县城内设庆原路总管府。

元代首次设立行省(含甘肃省),省下置路、府、州、县,县以下置乡、都、里、社等基层组织。元代庆阳府归陕西行省巩昌都帅府管辖,府治于安化(今庆城镇)。至元七年(1270年),废安化、彭原县归府直辖。

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下置府(直隶州)、县(州),洪武二年(1369年),复置安化县,直隶陕西布政使。洪武九年(1376年),庆阳府隶属由陕西行省改为陕西布政使司,辖1州(宁州)4县(环县、安化、合水、真宁)。

清沿明制,仍为府、县建置。清顺治二年(1645年)二月,清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攻占秦陇44城。六月,庆阳为清廷管辖。清朝初年,庆阳府仍为陕西布政使司。康熙四年(1665年)庆阳府改隶甘肃布政使。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甘肃省,安化县归甘肃布政使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陇东道,并董志入安化县,改安化县为庆阳县,隶陇东道。不久改泾原道(今平凉市)。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置泾原行政区,直隶于甘肃省。民国十八年(1929年)县府移至西峰镇。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11月,陕甘边区各县隶属陕甘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无年(1936年)5月隶属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2月,庆阳县人民民主政府在庆城镇成立,与国民党庆阳县政府(设西峰)并存。庆城县北部地区(驿马以北)归边区政府管辖,共设6区1市,即桐川、驿马、高迎(即今高楼乡和庆城镇一部分)、新堡、三十里铺、赤城6区和庆阳市。区以下设乡,乡以下设行政村。8月22日,中国共产党庆环分区委员会机关由曲子镇迁往庆阳城(今庆城镇),改为中国共产党陇东分区委员会,同时在庆阳城设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7月,西峰解放。8月,成立西峰市(县级)人民政府。

1949年12月,陇东分区易名为庆阳分区,区署迁西峰镇。

1955年10月,庆阳、平凉两地区合并,区属设平凉。

1958年4月,华池县并入庆阳县。12月合水县板桥等5个乡及宁县瓦斜、镇原县肖金乡并入庆阳县。

1961年12月,庆、平分治,庆阳县仍隶属庆阳地区,并从庆阳县析出华池县,板桥等公社划归合水县,瓦斜公社归属宁县。

1985年5月,筹备成立西峰市。翌年元月将原庆阳县的彭原、后官寨、温泉、什社、董志、陈户、肖金、显胜、西峰8乡1镇划归西峰市管辖。

2002年8月,撤销庆阳地区设庆阳市,庆阳县更名为庆城县。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庆城县辖5个镇(庆城镇、驿马镇马岭镇卅铺镇玄马镇)、10个乡(赤城乡、桐川乡、白马铺乡、蔡家庙乡、太白梁乡、土桥乡、蔡口集乡、高楼乡、翟家河乡、南庄乡),共153个行政村。[3]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庆城县位于甘肃省东部,马莲河中上游,东邻合水,西濒蒲河与镇原县相望,南和西峰区毗邻,北与环县、华池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6′32″-108°05′49″,北纬35°42′29″-36°17′22″。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56公里。总土地面积2692.6平方公里。

地貌

庆城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中部地带,全县除驿马镇、桐川乡有部分较宽塬面外,其余塬面支离破碎,川、台狭小,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呈残塬沟壑与丘陵沟壑地貌类型,全县海拔1011-1623米。

气候

庆城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537.5毫米,年平均气温9.4℃,无霜期150天。[4]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庆城县境内主要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7大类:油料植物有100多种,如文冠果(木瓜)、苍耳、沙蒿、水柏、野核桃、油桐等;纤维和造纸原料植物约近百种,如罗布麻、浪麻、龙须草、马莲、芨芨草等;淀粉及酿造类植物20多种,如橡子、沙枣、蕨根、魔芋、沙米、土茯等;野生化工原料及检皮类有20多种,如检皮栎、五倍子、槐、猫屎瓜等;野生果类100多种,如中华猕猴桃、樱桃、山葡萄、枇杷、板栗、沙棘等;野生药材951种,有大黄、当归、甘草、红黄芪、锁阳、肉苁蓉、天麻等;特种食用植物1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野生植物有发菜、蕨菜、木耳、蕨麻、黄花菜、地软、羊肚、蘑菇、鹿角等。

庆城县境内有野生动物650多种。其中:两栖动物24种,爬行动物57种,鸟类441种,哺乳动物137种。主要有大熊猫、金丝猴、麝、猞猁、扫雪、梅花鹿、马鹿、麝进等。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动物有90多种,其中属一类保护的24种,二类保护的24种,三类保护的4011种。

矿产资源

截至2010年,庆阳市煤层气预测储量13588亿立方米,煤碳预测储量2360亿吨。其中,庆城县煤层气预测储量6230亿立方米,煤碳储量10亿吨。

庆城县是陕、甘、宁地区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境内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有油井2700多口,年产原油150万吨以上,是长庆油田原油主产区。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庆城县总人口32万人,是多民族聚居县,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藏族、东乡族、土族、裕固族、保安族、蒙古族、撒拉族等。[5]

交通

截至2011年,庆城县境内有国道2条,全长147.8 公里;省道1条,全长66公里;县道 5 条,全长120公里;乡道2条,全长44公里;村道108条,全长867公里,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2011年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工程22条,159.52公里,完成投资6649.16万元,其中新建公路10条,73.865公里。

经济

综述

2011年,庆城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完成6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13.8%。按公安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22782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4亿元,较2010年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0.54亿元,较2010年增长1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62亿元,较2010年增长13.3%。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6.2:85.7:8.1变化为9.4:77.4:13.2。按三次产业分组:第一产业完成5.6亿元,第二产业完成30.7亿元,其中工业完成投资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9.3亿元。按投资规模分组:亿元以上项目3个,完成投资9.1亿元(含雷西高速庆城段7.1亿元);1000-9999万元项目135个,完成投资32.6亿元;500-999万元项目54个,完成投资3亿元。

2011年,庆城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4.04亿元,较2010年增长16.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26亿元,增长14.1%。全年财政支出12.77亿元,同比增长20.55%。

第一产业

2011年,庆城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9.74万亩,较2010年增长3.18%,粮食总产量12.48万吨,较2010年下降6.58%。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1.76万亩,较2010年增长5.86%,夏粮产量4.06万吨,较2010年下降20.39%;秋粮播种面积47.98万亩,较2010年增长1.48%,秋粮产量8.42万吨,较2010年增长1.94%。油料播种面积15.53万亩,较2010年增长18.37%,油料产量0.97万吨,较2010年增长18.29%;蔬菜面积27.2万亩,减少1.4万亩,产量14.63万吨,较2010年增长9.5%;果园面积30.91万亩,水果总产量10.98万吨,较2010年增长15.09%,其中苹果面积21.44万亩,产量9.59万吨,较2010年增长14.16%。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6亿元,较2010年增长4.29%;实现农业增加值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6.5%。

2011年,庆城县大牲畜存栏6.14万头,较2010年增长5.68%。其中,牛存栏4.71万头,较2010年增长7.29%;牛出栏1.71万头,较2010年增长6.88%。羊存栏21.44万只,较2010年增长14.71%;羊出栏7.41万只,增长10.1%。猪存栏3.81万头,较2010年增长8.24%;猪出栏3.46万头,较2010年增长7.45%。肉类总产量0.59万吨,较2010年增长7.27%,其中猪牛羊肉产量0.58万吨,较2010年增长7.4%。禽蛋产量607吨,下降10.2%。牛奶产量600吨,较2010年增长50%。水产品产量45吨,较2010年增长12.5%。

2011年,庆城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9.02万千瓦,较2010年增长8.07%。农用拖拉机0.45万台,较2010年增长12.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3万吨,较2010年下降12.14%。农村用电量6266万千瓦时,较2010年增长1.24%。有效灌溉面积5.26万亩,新增0.22万亩。完成造林面积9.55万亩,较2010年增长46.92%,森林覆盖率为22.01%。

第二产业

2011年,庆城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亿元,较2010年增长6.9%,其中地方工业完成增加值3.28亿元,较2010年增长21.7 %;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完成1.86亿元,较2010年增长16.17%。全年1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3.26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8.25%。

2011年,庆城县资质内建筑企业实现增加值3.22亿元,较2010年下降4.3%。

第三产业

2011年,庆城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7亿元,较2010年增长51.3%。其中,城镇完成投资34.2亿元,较2010年增长45.67%,城镇投资中房地产开发完成9180万元;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71.02%。

2011年,庆城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2亿元,较2010年增长13.3%。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累计完成132114.4万元,较2010年增长9.8%,住宿和餐饮业累计完成30100.7万元,较2010年增长8.1%;从地域看,城镇累计完成99236.5万元,较2010年增长7.5%;乡村累计完成62978.6万元,较2010年增长12.5%。

2011年,庆城县外贸出口创汇1000万美元,较2010年下降17%,实现出口供货65412万元,较2010年增长12%。

2011年,庆城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1.2万人次,较2010年增长26.38%;实现旅游总收入453万元,较2010年增长26.47%。

2011年,庆城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2.91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5.14亿元,增长8.9%。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7.67亿元,较2010年增长2.05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32亿元,较2010年增长10.6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21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1.8亿元,增长8.8%。其中,短期贷款11.93亿元,较2010年下降8.9%;中长期贷款10.28亿元,较2010年增长40.47%,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0.68亿元,较2010年增长77.82%。[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庆城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1所,其中高中3所,职中2所,初级中学18所,小学及教学点189所,幼儿园39所(其中民办29所)。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42753名,其中高中4348名,职中3787名,初中10301名,小学17040名,在园(班)幼儿7277名。全系统共有教职工3206人,其中高中教师378人,职中职专教师140人,初中教师897人,小学教师1698人,公办幼儿园教师49人。2011年全县二本以上进线492人,二本以上进线率达到31.1%,较2010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排名全市县区第一名。全县小学入学率达到了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了99.8%,17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5.42%,小学辍学率为0.19%、初中辍学率为0.6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8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8%。

科技事业

2011年,庆城县共争取省、市级科技项目9项,资金53万元。积极实施县列科技计划项目34项,总投资339万元,安排科技三项费136万元,较2010年增长了42.11%;共组织鉴定验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项,荣获市县科技进步奖26项(市级5项,县级21项)。全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专利58项。

文化事业

2011年,庆城县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260场(次),观众30万人次。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54774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量4762件;乡镇综合文化站6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9项,省级名录3项。香包刺绣外出展销23次,完成销售收入1260万元,获得国家文化部奖8个。编制大型文艺节目《凤舞九洲》1台,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30场次。"千台大戏送农村"演出260场,创收32万元。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送科技图书2300册,农业科技知识材料2200份,文化法规资料15000份,文物保护法规资料12000多份;编排文艺节目60个,利用乡镇集日进行演出,前来咨询和观看演出观众15万人次。图书阅览全年开馆时间达330天,总流通书籍达41200册,30126人次。

医疗卫生

2011年,庆城县共有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2个,卫生院 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527人,其中执业医师135人,助理执业医师37人,注册护士122人,药剂师18人,技师25人,医院、卫生院床位623张。村卫生室153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82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达到22.31万人,参合率97.87%,全年共为11945名参合群众报销合作医疗住院费用2785.17万元,人均2332元,人均住院补偿比例达50%,参合农民受益面达95%以上。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共婚检2230对,婚检率达到98.63%。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19%,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055%,享受住院分娩项目补助2836人,补助资金113.44万元。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庆城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医疗保险人数分别为0.5万人和1.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0.53万人,全年为10名失业人员发放了4.57万元失业保险金。全县参加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为0.54万人和0.87万人,较2010年分别增长15%和8.8%。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3万人。

2011年末,庆城县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100张,收养各类人员50人。全县城市低保共2439户、6294人,较2010年分别增加49户、238人;农村低保共11786户、34741人。[7]

民俗文化

香包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俗称"绌绌"、"耍活",是劳动妇女寄托希望、祈祷幸福的产物。庆阳香包的历史已有千年。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称"千岁香包",它被民俗专家盛赞为"中国最好的香包"。

刺绣

庆阳刺绣是一种做工精美的最具传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晶,为乡村妇女一特技,是传统的民间工艺。针绣的技法有:平针绣、施针绣、滚针绣、错针绣、乱针绣、锁绣、挑花绣等几十种。

剪纸

庆阳剪纸,俗称"窗花"。在庆阳民间,逢年过节,娶媳嫁女,满月祝寿,农村妇女们都要打扫庭室、裱糊墙壁,又要执剪铰纸,制作窗花。在色彩渲染上,有单色、染色、套色、剪绘和烟熏等多种手法在技巧运用上,有阴剪、阳剪、阴阳剪、对称剪、影影剪、折迭剪和随意剪等多种剪法。

社火

陇东社火,俗称故事,是流行在甘肃陇东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以铜器伴奏为主,武角,旦角两大门类,生,丑,净,旦兼而有之,逗打戏闹贯穿其中,古有耍故事之说。社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对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振奋精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都有推动作用。但毕竟源于封建社会的祈祷祭礼祀活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难免泥沙俱下,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8]

名优特产

庆城县特产有:梨瓜子、黄花菜、紫花苜蓿、甘草、羊羔肉、荞剁面等。

名胜古迹

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庆城县政府后院内,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保存至今有5间正殿,不仅是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是早已闻名的甘肃省现存较古老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一。

鹅池洞

鹅池洞位于县城东南古城墙下一平台之上,内连城墙与城内相通,外有天然屏障,与柔远河相通,系原庆阳著名八景之一的鹅池春水所在地,相传为周祖养鹅之处,实为御防外族入侵而修筑以供城内军民汲水之用,历代均有修葺,形成了较大规模,后遭兵燹地震,仅存遗址5.86亩,1999年被批准为莲池寺佛教场所。

周祖陵

周祖陵位于庆城县东山之巅,故山名为"周祖陵山"。据出土文物佐证,陵园建筑历代均有兴建,且数千年香火不断。为再现古城风貌,20世纪80年代以来,庆城县政府复庙宇、建楼阁、筑亭台、竖碑刻,命名为"周祖陵森林公园",融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为一体。

普照寺大殿

普照寺大殿位于庆城县政府机关后院,宋代建筑,大殿雄浑,风格独特,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遭数次地震而未损丝毫,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周祖陵森林公园

周祖陵森林公园,1993年被省林业厅列为省级园林基地,为甘肃省十大旅游景点之一。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

黄公碣

黄公碣铭刻着北宋黄庭坚的诗篇和书艺瑰宝,是明代嘉靖戊午年,分守河西道、陕西布政司左参议、南都陈风勒石摹刻的。原置庆城西街考院内,1954年移置鹅池空同阁,1985年藏入博物馆,为甘肃著名的一通诗碑。[9]

著名人物

岐伯

岐伯,北地人。上古名医。精通医术脉理,曾和黄帝论医,为医学之祖。后经秦汉医学家继承整理,总结了岐黄以及古代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汇集成书,取名《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不窋

不窋,周王朝始祖后稷(弃)的儿子。相传弃为尧舜时代主管种稷和麦的农官,号称后稷。后稷死后,子不窋立,继任夏后氏农官。此时系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鞠陶

鞠陶,不窋之子,夏代孔甲年间,夏后氏政衰,鞠陶随父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不窋当政时,鞠陶负责挖陶窑,大力改善当地人民的居住条件,被人们称为鞠陶(鞠者,抚养,盈多也;陶者,窑也),后人称周老王。鞠陶死后,葬于庆城县县城西60里刘家坪北,后人称"天子冢"。

公刘

公刘,不窋孙。公刘在庆阳继承祖业,改革戎狄旧俗,垦荒种地,发展农业。公刘造福庆阳,人们服畴食德,尊为神灵,在温泉建有公刘殿(俗呼"老公殿")。每岁三月十八日,古庙盛会,顶礼朝拜者络绎不绝。

李息

李息,西汉北地郁郅(今庆阳县)人。武帝(刘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任材官将军。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大破匈奴右贤王,武帝赐息大将军。后会同护军都尉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屡抗匈奴,功封关内侯。

公孙敖

公孙敖,西汉北地义渠人。少事景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率步骑4万往征雁门,控制河套地区,功封合骑侯。

公孙贺

公孙贺,字子叔,西汉北地义渠人,为昆邪孙。少年从军,屡立战功,武帝继位,官至太仆。征和年间擅用军晌,案发下狱。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春正月,与子同死狱中,祸及家族。公孙贺死后葬于庆阳城东南秋林塬。

傅介子

傅介子,西汉北地义渠人。自幼酷爱读书,时匈奴屡犯边境,虏掠人畜、财物,介子对此极为愤慨。年十四,决心弃文习武,逐鹿疆场。后因杀死楼兰王,昭帝封介子为义阳侯。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卒,葬于庆阳城西原石马土肴。

甘延寿

甘延寿,字君况,西汉北地郁郅(今庆阳县)人。善骑射,参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郡良家子弟组成的羽林军,为皇帝护卫。后被元帝加封延寿为义成侯。

马少伯

马少伯,东汉北地郡马岭县(今庆阳马岭镇)人。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马岭县青山一带的穷苦百姓不堪忍受郡县徭役苛捐,马少伯举兵起事,屯聚青山,以反抗官府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后战败于东汉王朝长史陈诉,全族被迁徙到天水郡伏羌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