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河基督教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莊河基督教教堂位於遼寧省莊河市新華街迎賓路2570號。根據有關資料,1910年,鞍山市岫巖縣的基督教教士吳樂信等人來到莊河鎮,在那裡建立了福音堂。這座福音堂最初設在現莊河燃料公司道東的一個四合院裡,後來遷到位於莊河鎮北大坡(現國營飯店附近)的六個房間裡。
隨後又以此6間房與信眾朱某的7間(現向陽街道新民委郵電職工住宅)進行了換房,並將其中4間用作禮拜堂。所以這座教堂也就叫做「從東北鄉村四合院中興起的基督教禮拜堂」。
歷史沿革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莊河基督教教堂被日本侵略者占領,新中國解放後又一度空置下來,後來又改作住家。一九九五年大連市基督教「兩會」撥出專項資金,購買了位於莊河市老水塔的場地作為聚會場所,2009年搬到了這裡。現在,教堂的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約三千平方米,有五層樓房,框架結構,共三十一間,其中主堂面積約一千六百平方米,可容納兩千人同時活動。
莊河基督教教堂現有在冊信徒三千多人,並於1994年成立民主管理委員會,目前有會員九人。每天有1300多人參加活動,在復活節、感恩節、聖誕節等重大節日期間,每天有2500多人參加活動。
教堂的產生
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 ↑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