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庄园」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行 1: 行 1:
 庄园指大农场,唐宋时的中国、古代日本及中古欧洲的大农场都称作庄园。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manor)发展成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共同体。
+
 庄园指大农场,唐宋时的中国、古代日本及中古欧洲的大农场都称作庄园<ref>[http://mini.eastday.com/bdmip/180411171138056.html# 这3大地主庄园是中国最土豪的庄园,规模远超紫禁城,你去过吗?],东方头条 , 2018-4-11</ref> 。在中世纪的西欧,庄园(manor)发展成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共同体。
  
 
==中国庄园==
 
==中国庄园==
行 5: 行 5:
 
 唐宋时期,面积不太小、互相毗连的一片私有土地,有时称庄园。为了强调土地私有,庄园会冠以主人之姓,如李家庄张家庄之类,或起个别致名字,带有自我炫耀的意味。
 
 唐宋时期,面积不太小、互相毗连的一片私有土地,有时称庄园。为了强调土地私有,庄园会冠以主人之姓,如李家庄张家庄之类,或起个别致名字,带有自我炫耀的意味。
  
 唐末及北宋“庄园”十分盛行,大半是地主自己经营的农场。庄园经营方式不一,有奴僮、有雇农、有佃农。到宋代,使用奴隶的农场愈来愈少,使用雇工耕种渐渐增加。从北宋末年开始,以雇工经营的大农场也愈来愈少,地主逐渐将土地出租给佃农。[1]
+
 唐末及北宋“庄园”十分盛行,大半是地主自己经营的农场。庄园经营方式不一,有奴僮、有雇农、有佃农。到宋代,使用奴隶的农场愈来愈少,使用雇工耕种渐渐增加。从北宋末年开始,以雇工经营的大农场也愈来愈少,地主逐渐将土地出租给佃农。
  
 唐朝中叶,官僚地主侵夺田地,均田制废止,地主庄园经济便日益发展起来,如田庄、庄田、庄宅、庄院、山庄,岭南节度使韦宙的“江陆别业”积攒谷物七千堆[2] 、宋之问的“兰田山庄”、王维的“辋口庄”等都是有名的大庄园,江南军使苏建雄,“有别墅,在昆陵,恒使傔人李诚来往检视”[3][4] 。早在唐高宗时,王方翼就已经“辟田数十顷,修饰馆宇,列植竹木”[5]。唐玄宗诏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6] 。安史之乱后,均田制既坏,庄园经济更加发达,陆贽指出:“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7]
+
 唐朝中叶,官僚地主侵夺田地,均田制废止,地主庄园经济便日益发展起来,如田庄、庄田、庄宅、庄院、山庄,岭南节度使韦宙的“江陆别业”积攒谷物七千堆、宋之问的“兰田山庄”、王维的“辋口庄”等都是有名的大庄园,江南军使苏建雄,“有别墅,在昆陵,恒使傔人李诚来往检视”。早在唐高宗时,王方翼就已经“辟田数十顷,修饰馆宇,列植竹木”<ref>[https://www.zwdu.com/book/19832/5601693.html 第四百零七章 王方翼] ,八一中文网 , 2017-12-21</ref> 。唐玄宗诏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安史之乱后,均田制既坏,庄园经济更加发达,陆贽指出:“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唐代的僧侣也都有大量土地,宜春郡的齐觉寺,“其寺常住庄田,孳畜甚多”[8] 。又如少林寺有柏谷庄,占地40顷[9] 。吐蕃亡国后,各地教派割据,政教合一,出现很多庄园。
+
 唐代的僧侣也都有大量土地,宜春郡的齐觉寺,“其寺常住庄田,孳畜甚多”。又如少林寺有柏谷庄,占地40顷。吐蕃亡国后,各地教派割据,政教合一,出现很多庄园。
  
 
==欧洲庄园==  
 
==欧洲庄园==  

於 2020年2月12日 (三) 10:32 的修訂

莊園指大農場,唐宋時的中國、古代日本及中古歐洲的大農場都稱作莊園[1]。在中世紀的西歐,莊園(manor)發展成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共同體。

中國莊園

唐宋時期,面積不太小、互相毗連的一片私有土地,有時稱莊園。為了強調土地私有,莊園會冠以主人之姓,如李家莊張家莊之類,或起個別致名字,帶有自我炫耀的意味。

唐末及北宋「莊園」十分盛行,大半是地主自己經營的農場。莊園經營方式不一,有奴僮、有僱農、有佃農。到宋代,使用奴隸的農場愈來愈少,使用僱工耕種漸漸增加。從北宋末年開始,以僱工經營的大農場也愈來愈少,地主逐漸將土地出租給佃農。

唐朝中葉,官僚地主侵奪田地,均田制廢止,地主莊園經濟便日益發展起來,如田莊、莊田、莊宅、莊院、山莊,嶺南節度使韋宙的「江陸別業」積攢穀物七千堆、宋之問的「蘭田山莊」、王維的「輞口莊」等都是有名的大莊園,江南軍使蘇建雄,「有別墅,在昆陵,恆使傔人李誠來往檢視」。早在唐高宗時,王方翼就已經「闢田數十頃,修飾館宇,列植竹木」[2]。唐玄宗詔稱:「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莊田,恣行吞併」。安史之亂後,均田制既壞,莊園經濟更加發達,陸贄指出:「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壞,恣人相吞,無復畔限,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

唐代的僧侶也都有大量土地,宜春郡的齊覺寺,「其寺常住莊田,孳畜甚多」。又如少林寺有柏谷莊,占地40頃。吐蕃亡國後,各地教派割據,政教合一,出現很多莊園。

歐洲莊園

莊園(manor),是中世紀歐洲基本經濟單位。當時因城市毀壞、商業衰退,歐洲經濟,淪為自給自足的農業型態,經濟關係也是以勞務交換、以物易物為主。

莊園生產包括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是一個農村共同體,也是一個自治的政治單位,內有耕地、公地、教堂、領主邸第與農奴住宅等。莊園土地屬領主擁有,農奴負責耕作。領主與農奴之間有互相約定的權利與義務──農奴提供勞役、耕作、繳稅;而領主則必須分給土地、提供保護、執行司法。領主在莊園中設置的生產設施,如磨坊、烤爐與榨酒設備,農奴必須付費使用。

農奴〔serf〕身份介於自由人與奴隸之間。人身自由並沒完全失去,但身份又附着於土地。倘無領主同意,不可任意離開莊園,故其非完全的自由人。雖然農奴自由受限制,且生活艱苦,但有一定的保障。農奴只要履行義務,就可以世代耕作土地;一旦遇到困難,領主亦有義務提供適當的協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