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广东石豆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东石豆兰

中文学名 广东石豆兰

拉丁学名 Bublophyllum kwangtungense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科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族 树兰族

属 石豆兰属

广东石豆兰根状茎粗约2毫米,当年生的常被筒状鞘,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假鳞茎直立,圆柱状,叶革质,长圆形;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或靠近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节上发出,直立,纤细,远高出叶外,总状花序缩短呈伞状,花瓣狭 卵状披针形,花期5—8月。其全草入药,有宣肺止咳的功效。[1]

形态特征

根状茎粗约2毫米,当年生的常被筒状鞘,在每相隔2-7厘米处生1个假鳞茎。根出自生有假鳞茎的根状茎节上。假鳞茎直立,圆柱状,长1-2.5厘米,中部粗2-5毫米,顶生1枚叶,幼时被膜质鞘。叶革质,长圆形,通常长约2.5厘米,最长达4.7厘米,中部宽5-14毫米,先端圆钝并且稍凹入,基部具长1-2毫米的柄。花葶1个,从假鳞茎基部或靠近假鳞茎基部的根状茎节上发出,直立,纤细,远高出叶外,长达9.5厘米,总状花序缩短呈伞状,具2-4 (-7) 朵花;花序柄粗约0.5毫米,疏生3-5枚鞘;鞘膜质,筒状,长约5毫米,紧抱于花序柄;花苞片狭披针形,比花梗连同子房短或有时稍长;花淡黄色;萼片离生,狭披针形,长8-10毫米,基部上方宽1-1.3毫米,先端长渐尖,中部以上(约占整个萼片长的3/5)两侧边缘内卷,具3条脉;侧萼片比中萼片稍长,基部约1/5-2/5贴生于蕊柱足上,萼囊很不明显;花瓣狭卵状披针形,长4-5毫米,中部宽约0.4毫米,逐渐向先端变狭,先端长渐尖,具1条脉或不明显的3条脉,仅中肋到达先端,边缘全缘;唇瓣肉质,狭披针形,向外伸展,长约1.5毫米,中部宽0.4毫米,先端钝,中部以下具凹槽,上面具2-3条小的龙骨脊,其在唇瓣中部以上汇合成1条粗厚的脊;蕊柱长约0.5毫米;蕊柱齿牙齿状,长约0.2毫米;蕊柱足长约0.5毫米,其分离部分长约0.1毫米;药帽前端稍伸长,先端截形并且多少向上翘起,上面密生细乳突。花期5-8月。[2]

产地分布

产浙江(遂昌、天台、开化、新昌、青田)、福建(崇安、德化、龙岩、漳浦)、江西南部至西部(安福、寻乌)、湖北(巴东一带)、湖南西南部(洞口)、广东(大埔、和平、紫金、肇庆、乳源)、香港、广西中部至北部(象州、融水)、贵州东南部(榕江)、云南东南部(富宁)。通常生于海拔约800米的山坡林下岩石上。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罗浮山)[3]

药用价值

功能 清热,滋阴,消肿。

主治 用于风热咽痛,肺热咳嗽,阴虚内热,热病口渴,风湿痹痛,跌打损伤,乳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虚寒者慎服。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对金色葡萄球菌中度敏感。

相关论述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风热咽痛,肺热咳嗽,风湿关节疼痛,跌打损伤。”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蒸后晒干。[4]

石豆兰属介绍

描 述:Bulbophyllum Thouars 石豆兰属,兰科,近1000种,分布于热带,我国有36种,产南部。附生兰;假鳞茎生于细长的根状茎上,顶端具1叶,极罕2叶;花葶从假鳞茎底部或两假鳞茎之间的根状茎上抽出,通常具头状花序、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罕有减退为单花;3枚萼片相似,侧萼片基部宽阔并与蕊柱足合生,但其内缘不粘合;唇瓣小,肉质,铰链般地着生于蕊柱足,活动,不裂;蕊往短,常有明显的翅,翅向顶端延伸成一对芒状或齿状附属物,高出于花药之上;蕊柱足明显,花粉块4,多少成2对,蜡质,一般无附属物,罕有具粘盘。[5]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