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遙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平遙古鎮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平遙古鎮,位於山西平遙古城 ,位於山西中部平遙縣內,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雲南麗江安徽歙縣並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縣城之一。

平遙基本保存了明清時期的縣城原型,有「龜城」之稱 。街道格局為「土」字形,建築布局則遵從八卦的方位,體現了明清時的城市規劃理念和形制分布 。城內外有各類遺址、古建築300多處,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鋪都體現歷史原貌,被稱作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的活樣本 。它完整地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面貌,為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 。

平遙古城是中國境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縣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面對這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不能不讚嘆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豐富智慧和偉大的創造。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平遙古鎮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地理位置:山西中部晉中市平遙縣內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創建時間:西周宣王時期

基本概況

平遙古城是按照漢民族傳統規劃思想和建築風格建設起來的城市,集中體現了公元14至19世紀前後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 始建於西 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總體布局

平遙古城的總體布局是仿照古人 康樂 永壽的圖騰吉祥物神龜設計的。 平遙古城區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 二蚰蜒巷構成的。街巷格局,經緯交織,井井有條,主次分明。在這個基礎上縣府衙門(現只存二堂,後堂及部分西院),作為重大建築群雖然沒有布置在域區的幾何中央,但按照封建"禮制"布局秩序和縣衙的建築性質等級,其環境地位仍然成為全城的政治中心。

中軸線上又突出地建有一座高達18.5米的矗立於城池中心的市樓,俯瞰全城把所有的古街巷從空間上聯結起來。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傳統的布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檐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 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平遙的市樓宛如畫龍點睛,"縱目可攬山秀於東南,挹清流於西北;仰觀煙雲之變幻,俯臨城市之繁榮"(市樓文摘)多少年來,城牆和市樓已經成為平遙古城的象徵。

平遙古城素有「 龜城」 之稱,意喻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堅若 磐石,金湯永固。其設計嚴謹,工藝精細,形體完整,既有完善的防禦功能,又有傳統的文化內涵,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

同時 南大街的北口, 交匯點是一條東西商業大街,即我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 清虛觀古建築及元代 龍虎將軍巨塑的所在。此外,依據"禮制",古城還體現了" 左文右武"的布局程式。上自 北京的 紫禁城,左有文華殿,右有武英殿;內城左有 崇文門,右有 宣武門; 天安門前方,左為六部除刑部外的文官衙門,右為五軍都督的武官衙門(這裡主要指明朝)。下至州府縣城的布局,也均把 文廟建在城內的左方,把武廟建在右方,並且忌諱把它們建在衙門的貼近。平遙古城保存的左以文廟及 魁星樓為首的文系建築(左即東半城)右以武廟為首的武系建築(右即西半城),是恪守這種禮制的。

平遙名勝

古城牆(三寶之一)。 平遙縣城牆。 平遙城牆始建於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 西周宣王 姬靜派大將 尹吉甫北伐獫狁時駐兵於此並修築夯土城牆,周長九里十八步 ,城牆牆體用素土夯築,夯土牆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開門,南門曰焚口,北門曰洗戎。東門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順,西門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敵。

元朝至正九年(1349)時,今城內沙巷街以西尚屬城外,那裡"桑園成林,百鳥爭鳴"。北城牆在今窯場街一帶,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災 ,衝垮西城牆,留滯了紅色泥砂,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重築,由原周長「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厘」

現存古城牆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城牆周長6162.68米,東城牆長1478.48米,南城牆長1713.80米,西城牆長1494.35米,北城牆長1476.05米,城牆高10米,垛堞高2米,底寬8 米-12米,頂寬3米-6米。牆身 素土夯實,夯土層中有直徑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為一層,木栓平面分布的間距為2米-3米。夯土內的夯窩直徑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層12厘米-15厘米。牆體收分15%-20%。外以特製的青磚(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做擋土牆。擋土牆厚度由底至頂分別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層高度約占牆體總高度的三分之一,牆體收分為9 %。牆身的斷面形成一個梯形。

城牆頂以青磚海墁,外檐牆頭磚砌垛口3000,垛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長1.39米,上施檐磚3層,中有高25厘米、寬17.7厘米的瞭望孔。垛堞間留有垛口,寬 53 厘米,好供射擊。每段垛口牆下,辟一與垛口同樣大的矩形"銃眼",用以容納炮身,跪姿發射。

城牆馬面頂築堞樓72座,堞樓深寬各3米,高近7米,是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風雨、貯藏兵器的軍事建築設施。「馬面 」是城牆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為它形體修長,如同馬的臉面,故稱「馬面」。「馬面」之設,既增強了牆體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衛戰中得以消除戰場的死角:一旦敵人兵臨城下,相鄰的馬面上的守軍可組織成交叉射擊網,讓來犯者左右受敵而一敗塗地。平遙城牆每隔60米-100米即有馬面一個,馬面上築有瞭望敵情的堞樓,稱「敵樓」。據舊志稱,明代初年重修平遙城牆時,僅建「敵台窩鋪四十座,隆慶三年(1569)增至94座,萬曆三年(1575),在全城以磚石包城的同時,重修成磚木結構的敵樓72座,後經歷代修葺,遺存至今 。」敵樓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雙層,四壁磚砌,硬山頂,筒板瓦覆蓋( 太和門 瓮城左右的兩敵樓頂有脊飾),底層面向城內的一面辟拱券門,樓內設木樓梯,上層置樓板,樓上四面各開拱券窗兩孔。仰望那一座座敵樓,如同林立的崗哨,莫不令人敬畏。樓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數的敵樓,尚且正對着城內的某條街巷,從中進行監控。可見不論在平時和戰時,敵樓又具有治安防範的功能。

城門樓:是「城池」的標誌建築,修築於城門頂,古時亦稱「譙樓」,平遙城牆共有六座城門樓,創修於明代,清 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補修重築,城樓高16.14米,寬五間13.72米,進深四間 10.04 米。南、北二門的城樓為三重檐二層七檁歇山造迴廊式,東西四門的城樓為重檐二層七檁歇山造迴廊式。磚石台基,立通柱,施斗拱彩繪,樓頂施彩色琉璃瓦。造型古樸、典雅,結構端莊穩健。城樓是城牆頂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常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

角樓:建在城牆四角突出的墩台角台上,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門,內有磚階可通往二層,二層四面開圓形瞭望窗,樓身為磚砌,置木樓板,樓頂 歇山式,五脊六獸。角樓之朝向與大牆呈135°角,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平遙城牆四座角樓分別是西北角的「霞疊樓」,東北角的「棲月樓」。西南角的「瑞靄樓」,東南角的「凝秀樓」。

魁星樓:在平遙城牆的東南角上,創修 於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魁星,又名「璇璣」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因為這四顆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來命名。另外它也指 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魁星樓樓身通高24米,上下雙層,底層磚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設磚台階盤曲而上,頂層建八角攢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層頂滿布琉璃瓦,色澤亮麗,光彩奪目。

點將台:位於上東門和下東門之間城牆頂上,現為磚砌高台。點將台為古時王者點將出征的地方,相傳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後,派大將尹吉甫率兵北伐獫狁,連戰連捷,後奉命屯兵今之平遙,增築城牆,並在此訓練士卒,點將練武。明代中葉,人們為紀念尹吉甫功績,在尹曾點將閱兵的地方修築了 高真廟。明清維修城牆時一併將「高真廟」連成一體,是城頂寬闊的高台,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詩曰:「層台百尺縣城連,吉甫勛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戰壘,龍旗怯意出車年」。

城牆:平遙城牆外側牆有條石作基,外檐牆根,順大牆走向築散水台階,俗稱小城牆,台階高1米,寬3米-5米,台面以半磚側鋪。內檐牆頭,磚築護衛安全的矮牆。散水於女兒牆下的 水口,通過城牆內側磚砌的77個水槽,"按照民俗肥水不外流的傳統,將城牆上的雨水排於城內 馬道"。

城門:平遙城牆設有城門六道,直鷂、拱極、太和、 永定、親翰 、鳳儀。南門為龜之頭,按照中國古代城建制「山水朝陽 ,龜前戲水,城之攸建,依此為勝」的說法,迎納東南方的和薰之風,為"迎熏門"。北門是龜尾,北門的外門向東彎曲,好像龜尾東甩,取四方歸向,眾人共尊之意,稱「拱極門」。上東門地處朝氣方位,取生機盎然、保合太和之意,曰「太和門」。上西門期冀江山永固,國泰民安命名「 永定門」。下東門自古為本邑戰略要衝,告誡人們「戎事乘翰」,務以衛國保家為己任,匾書「親翰門」。下西門之取名「 鳳儀門」,似乎受到早年關於西門外有 鳳凰來朝的神話影響,「簫韶九成,鳳凰來儀」,鳳凰來而有 容儀,是吉祥的瑞應,令人進而想到德政 惠民,國運 隆昌。平遙城牆的六道城門都設有內外兩道門,內為主城門,外為瓮城門,兩道門中間為瓮城。

平遙城牆除迎薰 、拱極、太和、永定、親翰 、鳳儀六道門外,在南城牆龜首迎熏門兩側另有兩座低矮的 小南門稱之為龜眼,這兩座低矮的小南門沒有城樓不設瓮城, 幾乎是隱蔽在 古民居建築之間,直通城外,門外原各有一水井。這是根據古代戰爭需要,依照中國古代奇門學說修建的兩道遁門。

瓮城:城牆是戰爭中用於防守的牆垣,城門則是防線上的弱點,為了加強防禦能力,在隨牆而辟的城門之外,再築起一道重門,用以構成城門之外的又一道防線,外城門,里外門之間的 圍合空間猶如 大城外的一座小城,謂之「瓮城」。兩軍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 《 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 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戰時,瓮城為守城將士提供了同敵人迂迴的絕好條件,風水家則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現實的是瓮城足以遮避來自郊外的風塵。中國翁城之制起於漢,本邑何時始有瓮城,查無考證,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東門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門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樓,萬曆二十二年(1594),「修築東西瓮城者三,皆以磚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補修南門瓮城,四十年(1701),補修上東門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經平遙,於是六座城樓了為之修繕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補修了上東門大門樓門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 咸豐六年(1856),進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規模的城牆維修工程,曾「興工東西北五門,悉仍舊基補築,惟南門高加數尺」,造就了現存的規制。

平遙古城的瓮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夾角,除迎薰門(南門)因其為龜首瓮城門與大城門直向外,唯有親翰門(下東門)瓮城門與大城門徑直向東開。據傳,這是古人營造它時唯恐「金龜」爬走,所以將它的左後腿使勁拉直,並拴牢在城東北10公里外的麓台塔上。

平遙古城各瓮城上布滿古代弩、礮、炮、車、般、櫃、槍、等重型防禦兵器

弩:又稱射,古代用來射箭的一種兵器。它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古代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強弩的射程可達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達千米。按 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還有能數箭齊射或連射的連弩和裝有數把弩弓裝在發射台或車輛上床子弩。

礮(pao):又稱襄陽炮 宋代兵書《武經總要》載:礮以大木為架,結合部用金屬件聯接。礮架上方橫置可以轉動的礮軸。固定在軸上的長杆稱為梢,起槓桿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稱為單梢,用多根木杆縛在一起作梢的稱為多梢。梢數越多,拋射的石彈越重越遠。礮梢的一端系皮窩,容納石彈;另一端系礮索,索長數丈(1丈=3.33米)。小型礮有索數條,大型耰多達百條以上。每條礮索由1~2人拉拽。拋擲石彈時,由一人瞄準定放,拽礮人同時猛拽礮索,將另一端甩起,皮窩中的石彈靠慣性拋出,射程可達數百步。中國至遲在春秋時期已使用了礮。東漢以後,礮成為軍中重要攻守器具。

炮:明代有兩種火炮,一為紅夷炮,又稱 袁崇煥炮。一為虎蹲炮,又稱 戚家軍炮。紅夷炮,炮身為銅鑄或鐵鑄,炮管內是滑膛,為前膛式火炮。在炮身的中央部位有稱為炮耳的突起,便於裝於炮架或炮車上射擊。虎蹲炮為了便於射擊,把炮擺成一個固定的姿勢,很像猛虎蹲坐的樣子,故得名。

車:車的發明給人類進步史代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學者認為世界上最早的馬車出現在 中東地區與 歐洲。中國古典文獻中有「奚仲始作車」或「黃帝造車」等文字記載,商代中國己再十分成熟雙輪馬車,不過這種車並非用於日常生活,而是用作禮儀活動。到宋代出現了「望樓車」,「轒輼車」「公輸車」,「巢車」。這些都屬於 中國古代軍事戰爭專用特種車。 (1)望樓車 用來觀察敵方的一種車,可移動式。 (2)轒輼車 掩護戰士抵近城垣的防護棚具。 (3)公輸車 是把長梯搭載再車上的一種攻城兵器。 (4)巢 車 用轆轤提升乘人的吊籃,偵查敵方的行動。由於吊籃很像鳥巢而得名。 櫃:又稱飛炬或火油櫃,是一種以石油成分的石腦油作燃料的火焰噴射器。守城用燒毀雲梯等攻城器具,也用於水戰中燒毀敵軍船艦 槍:這裡所指的槍跡稱拒馬,是把多支長槍插在原木上,用以阻擋敵騎兵衝鋒的一種障礙物。

平遙古城牆,完整體現了中國古代軍事戰爭的城池防禦體系,同時隱喻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的垛口、敵樓又貫串了中國古代儒學思想的政教主張,希望喚起人們的良知,使其厭惡戰爭,鼓舞仁德之師,通過正義的戰爭去贏得和平。

鎮國寺(三寶之一)。出古城北門,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鎮國寺位於古城東北方向十二公里的郝洞村。創建於唐末五代的北漢時期,原名京城寺,自明嘉靖年間易名鎮國寺至今。 寺坐北向南,中軸線上有 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天王殿兩側建有 鐘樓、 鼓樓和腋門,東西分別設有三靈侯殿、二郎殿、財福神祠、土地殿、 觀音殿、地臧殿等。現存五代、元、明、清各時期建築四十餘間,彩塑五十餘尊,壁畫百餘幅,碑碣二十餘通,還有金朝鐵鐘一口。鎮國寺總面積約13000平方米。

雙林寺(三寶之一)。古城西南部,該寺修建於北齊 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雙林寺位於古城西南六公里的 橋頭村,原名「中都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至宋代取 佛祖釋迦牟尼涅磐之地「雙林入滅」之意,更名為雙林寺。

雙林寺 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00多平方米,寺廟圍牆仿城牆之樣,上置垛口,內為夯土,外砌磚牆,為明代所建。東為禪院、經房,尚待開發。西為廟群,由風格迥異的十座殿堂組成前後三進院落。唐槐、宋碑、明鍾、壁畫交相輝映,構成一方勝境。一千五百餘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它們繼承了我國唐、宋、金、元彩塑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明塑中的佼佼者,被專家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

寺院由十座殿堂組成,分前、中、後三進院落,前院為 天王殿、 釋迦殿、 羅漢殿、武聖殿、土地殿、 閻羅殿;中院為 大雄寶殿、 千佛殿、菩薩殿;後院為 娘娘殿、貞義祠。各殿內共保存了宋、元、明、清歷代的2000餘尊佛、菩薩、天王、金剛、羅漢、力士、供養人、珍禽異獸、山水花木等彩塑。色彩艷麗,造形生動。此外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鍾、及古建、壁畫都十分珍貴。

平遙是 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國第一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票號在平遙誕生。三年之後,「日升昌」在中國很多省份先後設立分支機構。19世紀40年代,它的業務更進一步擴展到 日本、 新加坡、 俄羅斯等國家。當時,在「日升昌」票號的帶動下,平遙的票號業發展迅猛,鼎盛時期這裡的票號竟多達22家,一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

日升昌。中國第一家票號 ——日升昌,坐落於「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遙古城 西大街的繁華地段。是中國現代銀行的開山鼻祖。從清道光初年成立票號到歇業,歷經一百多年,曾經「執中國金融之牛耳」,分號遍布全國35個大中城市,業務遠至歐美、 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而著名,被 余秋雨先生譽為中國大地各式銀行的「鄉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這樣一座小小院落,開 中國民族銀行業之先河,並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作為晉商文化的傑出代表,其 建築風格和規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日升昌票號採用三進式穿堂樓院,即體現了 晉中民居的傳統特色,又吸收了晉中商鋪的風格,達到了建築藝術和使用功能的和協統一。曰升昌占地1386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築,正院沿南北縱軸線,東院為狹長的南北小跨院,西院為日中新票號。(日中新與日升昌均為達蒲李氏的財東), 如今的日升昌舊址,已開闢為「 中國票號博物館」。

平遙文廟 。位於平遙古城東南,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 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辭典》記載:平遙文廟主建築 大成殿重修於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至今已保留了841年。現存的主建築大成殿是全國各地文廟中最早的,比北京文廟早248年,比曲阜孔廟早317年。

文廟依中軸線自南而北分為四個區域,即服務區、祭祀區、儒學區和科舉區。整個景點文化氣息濃郁,景觀品味極高,不僅有中國目前最大的孔子及儒學先賢塑像群、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固定性科舉史展、中國唯一的專業性攝影博物館,還陳列着中國現存唯一的一張狀元試卷、清代文官系列服飾等一大批珍品。

平遙文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文系建築群,占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各類建築物、構築物達16類112座。在漫長的 封建時代,文廟一直是振興文教、養育人才的地方。

平遙縣 城隍廟位於平遙古城東側,其初創於明初,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間修葺補築,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廟會期間毀於火災,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續修,現存建築規模,屬清代規制,廟院宏大,布局完整,總占地面積為7302平方米。 平遙城隍廟與眾不同之處有於「城隍廟」、「 財神廟」、「 灶君廟」三廟合一。

城隍廟。位於整個建築群中軸線,座北朝南,前後四進院落,殿宇高大挺拔,臨街山門,殿前戲樓,殿後寢宮,是 中國道教廟宇殿堂的典型建築形式。牌樓、山門、戲樓、獻殿、 城隍殿、寢宮層層疊進,遊廊、 官廳、東西廂房、配殿縱深相連,貫穿為一體,既有寺廟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築風格,其神學意趣和「 前朝後寢」的功能十分明顯。正殿屋頂上精美的 琉璃屬清代原件,歷經百年滄桑,色澤如初,尤其孔雀藍的各類製品是研究古代琉璃不可多得的珍品。灶君廟,財神廟位於東西兩側,另設一院,自成體系。城隍廟、財神廟、灶君廟相互溝通,主次分明,廟宇相連,氣勢宏偉,布局規整,景致十分奇特。

平遙城隍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廟之一,其以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建築之精而著稱。平遙城隍廟無論從建築結構,還是局部的藝術處理,以及殿內所展示的神話傳奇故事,均體現中國古代儒道兩教為主的文化內涵,是研究平遙古城禮制特色,宗教體系,建築藝術和思想文化的不可多得的歷史遺產。

南大街又稱明清街,自古以為就是平遙縣最繁華的 商業中心,街道兩側的店鋪都是具有明清風格的建築。明清街中央的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貫通南北,樓南東側腳下有水井一眼,世傳「井內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樓」,清時被冠以平遙縣十二景之一。街道並不寬,每個體面門庭的花崗岩門坎上都有兩道很深的車轍印痕,可以想見當年街道上是如何車水馬龍的熱鬧,這些車馬來自全國各地,馱載着金錢,馱載着風險,馱載着驕傲,馱載着九州的風俗和方言,馱載出一個南來北往經濟血脈的大流暢。

「干」字街是由 東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城隍廟街、衙門街組成的,精雅的屋宇接連不斷,森然的圍牆緊密呼應,經過一二百年的風風雨雨,處處已顯出蒼老,但蒼老而風骨猶在,竟然沒有太多的破舊感和潦倒感。

西大街是中國各式銀行的「鄉下祖父」 日升昌票號的所在地,這條街實在是一條神奇的街,有日升昌票號的創始人毛鴻翽 創立的「蔚」字五聯號中的四聯號,有 寶豐隆票號,有厚德恆錢莊、有永泉當、永玉當等著名當鋪。

西石頭坡街、沙巷街有日升昌票號第五任總經理 張興幫舊居、以及票號世家 侯王賓、侯殿元舊居。

平遙 縣衙。位於城內的政府街(舊稱衙門街),座北朝南,占地二萬六千多平方米。經過歷代添修和精心復原,平遙縣衙已成為我國現存極少的、完整的古縣衙之一。縣衙內的建築沿中軸一字排開,依次為∶衙門、儀門、牌坊、 大堂、宅門、 二堂、 內宅、大仙樓。東西廂設「 六房」即吏、戶、禮、兵、刑、工房。院東自南向北有鐘樓、 土地祠、贊候廟、糧廳、 花廳。院西有 申明亭、重獄、女獄、輕獄和公廨房、督捕廳、洪善驛站和閻王殿等建築群。衙門對面有一堵用於避邪的磚砌照壁。

衙署大門西側,是申明亭,是有關吏員對民間糾紛進行了解和調解的地方。衙門兩邊是賦役房,為窯洞廂房,是收取賦役、錢糧的地方。東西賦役房北面,左側是廚灶,右側是炭房,供衙役們做飯、燒水之用。緊接大門的是儀門,也稱「禮儀之門」,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是象徵封建禮教的建築物,兩柱楹聯分別是「門外四時春和風甘雨,案內三尺法烈日嚴霜」。深刻說明了衙門內外的區別。

市樓(金井樓)。始建年代不詳,重修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後曾有修補。結構為三 重檐歇山頂木構架樓閣,通高18.5米,底層面闊深各三間,平面呈方形,築磚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磚牆,東西各有券門一道,四周圍廊,柱上施半拱。二層平座迴廊,前後隔扇門裝修,內施樓板,設神龕,南供關聖大帝,北祀觀音大士,另奉魁星,屋頂裝天花板,樓頂施彩色琉璃瓦,嵌鑲成南(喜)北(壽)的精美圖案,是城內獨一無二的樓閣式高層建築。多少年來,市樓在人們的心目中,與城牆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成為平遙古城的象徵。從東南側拾級而上,中層沿平座走廊圍繞一圈,憑欄遠眺,會頓覺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如清代詩人 趙謙德遺詩所云:「縱目攬山秀於東南,提清流於西北。仰觀煙雲之變幻,俯臨城市之繁華。」這裡,的確是登高俯臨古城全貌的最佳去處。

百川通票號。是清代主要票號之一,位於南大街 南口,票號財東是 祁縣城內的渠源湞。 博物館坐西朝東,建築保護非常完好,分三進院落,由外及里,依次增高,隱示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穿過門廳,院內南面耳房為住房用品陳列。對面是當時接待重要賓客的大煙房,在中院南廂的原賬房內,現設有百川通的全模型,北廂房是當時的銀窖。

白雲寺。位於縣城西南十九華里的 卜宜鄉 梁家灘村西,創建年代不詳,歷經幾次修葺,成為一座匯集明、清、民國等三個歷史時代建築藝術的古寺。

白雲寺為四進院落,山門為三孔高大的窯洞,外有兩株古槐,四株 古柏。門頂石刻「白雲禪院」。山門上建有 春秋樓三楹,內塑有關羽「夜讀春秋」像, 關平、 周倉兩旁 侍立。笫一院南殿內塑有千手觀音木雕像。

中院正殿內供有釋伽 牟尼,像高達兩米,上懸木匾「至尊無上」。後院有佛殿、僧房等,「八寶蓮池」居院中。 白雲寺夏季清涼宜人,綠樹成蔭,加上禪煙飄繞、誦經陣陣,別有一番世外之感。不妨去感受一下。

金莊文廟內保存着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尊孔子像。在一個小村里設有孔子廟,實屬罕見。 金莊文廟建於元 延佑二年,殿僅面闊三間,平房一座。殿內孔聖人的造型可謂孤例,絕無僅有∶孔聖人高額頭、深眼窩、牛鼻子、厚嘴唇、外露大暴牙、面色黝黑、衣紋古拙而枯澀。殿內還有孔子十哲弟子彩塑,個個面貌端莊,表情生動。雖然廟小,但內存着稀世珍寶,令人神往。

慈相寺。位於古城東北十公里的沿村堡鄉冀 郭村。寺內現存最引人注意的是重建於金代天會年間的麓台塔。它為樓閣式空心磚塔, 八角九層,通高48.2米,每邊長6米,塔身優美挺拔,堅固壯觀。塔前有碑。麓台塔外形輪廓和各部分構造式樣均繼承了宋代建築風格是我國現存不多的著名古塔之一。傳說中用來拴住平遙龜城下東門一條腿的便是此塔。

蔚泰厚 ,道光六年(1826) 由綢布莊改設為票號,是繼日升昌票號後本縣產生的第二家票號。

初創時財東為 介休縣 北賈村侯培余及其本族 。投入銀本5.75萬兩,每股5千兩,計11.05股。咸豐六年(1856),重新整理股份。到光緒五年(1879),歷經6賬期計24年,銀股發生較大變化。銀本增至11.8萬兩,合銀股23.6股。其中蔚豐厚北京分莊夥友 郝登鰲(本縣郝家堡人)以"立本堂"

蔚泰厚票號首任經理 毛鴻翽以"毛忠恕堂"均投資入股,分別為2萬兩,4股銀本。蔚泰厚為多方投資合股形式漸成。蔚泰厚是蔚字五聯號實力最強的一家。因介休北賈村侯姓為五聯號主東,故五聯號業務聯繫緊密。蔚泰厚總經理有五聯"總管"的雅稱。其經營決策,影響蔚豐厚、 蔚盛長、 新泰厚、天成亨數十年。到票號進入危機階段,蔚豐厚北京分莊經理 李宏齡(本縣西源祠村人)倡議票號合組,成立銀行,然一直受到時任蔚泰厚總經理毛鴻翽的反對,倡議被束之高閣,失去了票號同舟共濟、共度難關的大好機遇。蔚泰厚票號自成立始,率其他蔚字四個號,長期與日升昌激烈競爭,雖互有損失,但由此推動了平遙票號業的發展。

蔚泰厚票號在平遙票號中占據重要地位。蔚泰厚票號在全國設有分莊33處。東北與西南分莊業績較為突出。民國10年,蔚泰厚票號歇業。歷時95年。

平遙建築

平遙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歷史,完整的保存了城牆,街道,店鋪,民居,廟宇.文物古蹟布局嚴謹,結構獨具特色。古城建築完全繼承了封建"禮教"和"習俗",中規中矩,嚴格講求 方正,端莊,經緯分明,中軸對稱,恪守"禮制",充分展現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

平遙民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落組成,一般為「日」字形二進院或「目」字型三進院形式,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磚窯,牆面厚實堅固,冬能保暖,夏能遮涼。左右廂房為木結構 單坡瓦頂,坡向內院。大門對面都建有影壁,有的用磚雕,有的用琉璃瓦鑲成各種吉祥圖案。

建築風格

平遙古城是合乎"禮"序等級的。在布局上,古城充分體現了"辨方正位"。小到四合院落,大到整個古城區無不追求"人,天地,建築"之間的和諧,亦即"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這種關係主要體現在: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強化中軸,面南為尊等一系列漢族文化傳統的"禮"序與習俗的布局程式.

五方即東西南北中。四象指古代標誌四方及四色的四種靈獸符號,即左青龍(東方,青色),右白虎(西方,白色)前朱雀(南方,紅色),後 玄武(北方,黑色)。用這四種靈獸象徵四方和四色,並應用於建築與城市,大約始於周代。最先是用於列陣與行軍時作為分隊標誌,"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禮記。 曲禮上》)招搖指旗幟也指天上的北斗星意思是說即使行軍在夜間,還有北斗星作為方向盤。

四方之內,就是中,中是統治的象徵。"古之王者,擇國( 都城)之中而立"(《呂氏春秋。慎勢》)象徵帝王一統天下。州府縣城的長官,也都懂得遵守"禮制"等級秩序在城區之內"擇中"而立衙署,象徵受命治理轄區的四方百姓。中軸線是城市的脊梁骨,是漢族傳統 城市布局決定"禮"序的準繩。中國古城着重南向,一方面是由於 面南背北為尊的原因,同時還由於一日之中,正午的南方,太陽走到了最高點,陽氣達到最盛。這和"象天法地"是分不開的。

平遙民居

平遙古城內傳統民居,民宅很多,有400多處保存非常完好,3797處民居具有保護價值, 這些民居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 從保存最完整的傳統 民居建築來看,風貌特色主要表現在:

(一) 嚴謹的中國北方漢民族四合院形式,有明確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多為二進院以上的大宅。中間多以矮牆, 垂花門分隔,平面呈"日"字型二進院,"目"字型三進院。規模再大的宅院,還包括左中右三路縱院並列(有的在左側還包括車馬院)。這些高門深宅,房舍內向,外觀封閉,四周均築成高直挺拔的石腳磚體的高出屋脊很多的圍牆,如同城牆一般。這種強烈的封閉安全感,是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和觀念的一個體現。

(二)平遙的四合院房屋,大體有幾種基本建築形式。一種是木構磚瓦房;再就是磚窯洞加木廊外檐;還有一種是下層磚窯洞,上層木屋合成的二層樓。所有這些,其中正房,廂房,前房,清一色築成窯洞式者或是通通採用木構磚瓦式者均很少,而以兩種建築形式並存在一個院子裡的例子為多。窯洞建築形象古樸,內涵醇厚, 冬暖夏涼。這既象徵 黃河的歷史文明,而且是鄉土文化的一個"符號"。此外在城市大量修建磚窯洞建築也是 這個城市致富的反映。平遙的窯洞民居全是磚的,而且有不少是磨磚對縫的。當時為了爭比寶貴,往往不惜錦上添花,磚砌窯洞外面還要加築一道木廊瓦檐,飾以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柱礎等)及彩畫等。窯洞民居的門窗一如"拱"的形狀和大小。門窗通常做成木欞花格,窗戶紙上喜歡貼上剪紙窗花,窗花雖微不足道,卻等於給房子和院子加了一點味精,使民間風情美更加提味。豪華之家的窗戶,在清末民初還用上了氟化山水 花鳥畫和書法的玻璃。黃河中遊人民過去習慣住火坑,平遙窯洞民居因此多在靠窗戶的一邊砌炕,白天炕上 日照採光最好。

(三)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長方四合院。廂房之間的距離小於正房的面寬,正房的兩端被廂房檔住一部分。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個別為"七間七檀"。這種窄長的院落,空間緊湊,有利於減少風沙侵襲,也有說象徵"聚"。平遙四合院的木構磚瓦式房屋,與漢族文化地區,尤其北方的同式房屋大同小異,基本上同屬一個體系。僅僅在屋面坡度較大,屋脊處理喜歡五脊六獸及屋內屋外講究木飾裝修,雕刻,彩繪等部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

(四)獨特的風水牆,風水樓,風水影壁--這是平遙傳統四合院,尤其是高檔,中檔民居幾乎家家都有的建築附加物,多數建在屋頂上。目的是為了風水好,祈求發家致富,子孫興旺。因此這種建築附加物的位置必須取中和高高在上。其形式又可分有多種,如:一種是加高正房正脊,做成高高的磚格。其次是沿窯洞的後牆,高築女兒牆,再取中拔高做成更高的磚影壁式風水牆,做成一座獨立的或三座分列的。另外也有在窯洞的明間屋頂上做成小廟式風水樓的。風水牆,風水樓,為了它的目的,所以都要超過鄰居正房的高度,否則就屬風水不吉。不少宅院另外還建有門神龕,土地龕和門前的影壁(即照壁)以及上馬石,拴馬樁, 石獅等。

(五)平遙傳統四全院民居建築,除形成大院落和街巷的群體布局外,還在城內東北角留有三座堡子式的街坊。壁景堡由並列的東,中,西三座"堡子"組成。東堡稱 安樂街,中堡稱 德清堡,西堡稱新盛街。各堡外築磚圍牆,內有一條南北巷子,巷子左右排列二串四合院民居,標準不高,共有60多個院落。 和其它漢族文化地區一樣,平遙民居建築都是以"禮"為本的建築。

冀氏老宅

位於縣城內站馬道街8號院,冀氏老宅的建築格局,按五行八卦布置而成,宅院平面呈鯉魚跳龍門狀--五截四院,形似鯉魚一尾。宅院坐東向西,宅門則坐北向南,辟於西南部,門廳3間,古樸凝重.全院自西至東,依次為硬山頂西廳5間,六柱式二門樓1座,硬山頂過廳3間,金雞獨立式內宅門樓1座,磚券窯洞式堂屋5間,前檐插廊,檐柱通天,上建硬山頂明樓5間(即棲鳳樓)。樓的地平,高出原街道路面4、8米,從街道到明樓共有台階17級。在堂窯之前檐牆上,以方木作梁,築成方形門窗。每截院內之南北廂各有鵪鶉尾式單坡頂廂房3間. 廂房檻牆以上,皆築檻窗,俗稱"明裝修".里、外院廂房,全為木板、格扇裝修,數種欞花,風格有別.整座宅院布局嚴謹,造型簡樸。

雷履泰舊居

位於縣城內 書院街11號院,雷履泰舊居坐北向南,包括東 、西兩院及後院 。堅實牢固的深宅高牆,樸實無華的建造工藝,表現出一位金融家豐厚的家財和務實的創業精神。西院內宅門辟於八卦中"巽"字方位,坐西向東 ,四合院內計硬山頂南廳3間, 臨街高築,五檁前後廊式;正廳3間,結構與南廳同;東西廂各有鵪鶉尾式單坡瓦頂房3間,舉架甚高,出檐深長。 後院正窯5間帶前檐,檐柱通天,窯上建木構樓房五間,欄杆飾件,現存完好,用料碩大,圖案簡樸。前檐雀替素麵式,檐下原懸有賀匾,上書" 拔乎其萃 "。正窯門窗呈方形; 東西廂皆為明裝修,欞花、窗扇現存完整;西院上空原有天棚罩蓋,上系銅鈴,以防盜賊。東院呈四進院落,宅門於後期拆除,里院計正窯5間,加前廊,每截院或大或小,各有東西廂房3間,現存基本完整,雷宅一大特色是高台基、高屋身、高舉架。

侯殿元舊居

位於古城內沙巷街23號院,由中院、東、西偏院和後院組成。因中院主體建築為七間七檁,按照院主身份,超越了清代關於建屋之制中的規格,故中院在建成僅四五年後自行拆除。現存建築僅為聞名已久的 "七間七檁" 院之西偏院內宅以及後院 。此院規制與原有之中院相似,計正窯5間並有兩小盡間, 前檐插廊,檐柱通天,上建木構硬山頂樓房, 面寬7間( 兩盡間極小 )五檁前廊式。東西廊窯各5間 ,前檐插廊,通天柱挺立,木構樓房。全院用料考究,製作精良,山瓦頂,木石雕刻, 古雅別致,庭院深深,水磨青磚砌牆。1982年,被平遙賓館占用至今。

冀玉崗舊居

位於縣城內葫蘆肚巷7號院,街門在巷道內,坐北向南,前後兩進院,東西原有偏院,共占地2000平方米。宅門兩旁各有廂房3間,辟於八卦中"離"字方位,門頂建看家樓。今內宅門不存,往裡即見"過廳"高築,面闊5間,過道廳前院,東西廂房各3間,單坡硬山頂,前出廊.過道廳後院,計拱券正窯5間,東西廊窯各3間,均出前廊。正窯之上有木構樓房5間。前後兩院,院心敞亮,房舍高大,設計大方,選料精良,具有三截兩院過道廳的建築組群,是本縣傳統式的富裕型家族居家庭院之典型代表。後為 中國共產黨平遙縣黨校校址。

晉商文化

一、 山西票號資本的性質

票號主要是為工商業經營存放匯等銀行業務的。根據 馬克思生息資本理論,從1982年在 太原召開 山西票號學術討論會,到1992和1994年我撰寫出版《山西票號史》、《中國銀行業史》,都認定票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物,屬於生息資本的借貸資本。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的人認為票號是高利貸,有的學者硬說票號及賬局、錢莊、當鋪、印局都有是「 貨幣經營資本」。高利貸資本和借貸資本,同屬生息資本,兩者是有嚴格區別的。貨幣經營資本和商品經營資本同屬商業資本,票號怎能是貨幣經營資本呢?這是需要再討論的。如果連生息資本和商業資本都區分不清楚,那對票號的研究還有什麼價值呢?

二、山西票號發生髮展的背景

票號的產生同其他事物一樣,是由主客觀條件決定的。就客觀條件——即背景來說,是在明末清初國內商品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中和民間書信不通的歷史結束的時刻產生的。具體來說是:明末清初,中國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的發展,工商業進入 工場手工業和大商業發展階段,資本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實現了分離;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工商業出現了自有資本與生產經營所需資本不平衡的矛盾,即經營資本的困難。工商業為尋求解決資本困難的途徑,企業之間相互以商品形態提供信用,從而發生了商業信用,並有了工商匯票的流通;商業信用可以調節某些企業的暫時資本困難,但充其量不過是工商業自有資本的充分利用,並不增加工商業資本的總量,所以商業信用不能完全解決工商業經營資本的困難,向社會提出信用支持的需求,從而在康熙、乾隆年間發生了銀行業——賬局,為工商業發放貸款和辦理存款。賬局發生於京城、冀、晉等地區。沒有賬局的地區,江南典當鋪為糧、棉、絲商人押物貸款; 廣州上岸,外商借款給華商。這說明,工商業經營資本困難和需要社會提供借貸的普遍性。典當鋪雖「子息取輕」為糧棉絲商提供貸款,但它最後並未轉化為銀行。

乾隆嘉慶以來,商品生產和商品量都有了相應的發展,因此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發展較快,年度之內有大量的貨幣在各城鎮間流轉,依舊沿用着起鏢運現的結算方式。按說,大量貨幣的運來運去,商人是會要求改變運現方式為匯兌方式的,可是賬局只經營存款業務而不經營匯兌業務,故而賬局只設在一城一地沒有分支機構。這是因為,國內民間尚處在書信不通的歷史時代,故不具備經營匯兌業務的條件。

嘉慶道光年間,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大商業普遍實際着總分號制,以及出外經商做工人群增加,通訊成為社會的普遍要求,從而促成 民信局的產生和發展,結束了我國民間書信不通的歷史,為銀行業經營異地匯兌業務是供了條件。民信局由 浙江 寧波商人創辦和主要經營,發生於「嘉道年間」,傳遞書信之外,也捎寄包裹和少數銀錢。民信局實行分支機構制,一家信局在許多城鎮設莊,一個城鎮有民信局幾家到一二十家,故而能郵通天下。

這就是票號產生的最主要的背景。在這種背景下,山西平遙縣商人繼承工商匯票的經驗,於19世20年代(或道光初年)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山西票號——日升昌。日升昌之所以能起於經營異地匯兌繼而經營存放款等業務,因其前身 西格成顏料莊是多地設莊的商業資本。在機構上具有經營匯兌的條件;而賬局沒有象日升昌那樣也搞匯兌業務,是它的機構不具備條件。西格成顏料莊發生於何時不知,平遙城市樓下的碑刻和京城平遙顏料行會館碑刻表明,在清嘉慶十八年(1813)和嘉慶二十四年(1819)都存在,而且信譽和經營規模優於其他顏料莊,說明日升昌只能產生於嘉慶之後的道光初年,不可能產生於嘉慶朝及其以前各朝代,故而歷史上研究者說日升昌成立於乾隆、嘉慶等等說法,都是不可信的。

會議印發的「論文參考題目」之一是「山西票號發生髮展的背景與意大利金錢商的比較」。我認為,票號與意大利金錢商是不同時代、不同性質和不同背景產生的組織,不存在比較的問題。如果比較的話我倒覺得把意大利金錢商和中國的錢莊作個比較是有意義的。

意大利金錢商大約產生於16-17世紀之間,它是基於國際貿易發展和各國金鑄幣的不同,貨幣兌換的需要產生的(這也是 德國、 荷蘭等歐洲國家貨幣兌換商產生的共同背景)。意大利金錢商,開始是坐在一條長凳上為各國商人兌換貨幣的,但卻被稱為「銀行」(意大利文:Banca),實際是馬克思所說的貨幣經營資本。

中國從明代正統年(1436-1449)開始,國家實行銀兩和銅錢兩種貨幣並行的貨幣制度。由於銀兩和銅錢兩種貨幣行用範圍不同,國內貿易與居民生活存在着兩種貨幣兌換的需求,從而產生了錢莊,為商人和居民兌換貨幣,由商業資本的商品經營資本中分離出來成為貨幣經營資本。錢莊,最初被稱為錢肆和錢桌。錢桌,從明 崇禎年間(1628-1643)出現,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一直稱其為錢桌,意在街上擺桌子兌換銀錢的。嗣後,進入乾隆朝(1736-1795),才被稱為錢鋪、錢莊、錢店。說明有了固定的店鋪和經營規模擴大。在北方廣大地區,至清末一直稱錢鋪;長江以南,有的地方稱錢莊,有的稱錢店,也有同時稱錢鋪、錢莊的。

意大利的金錢商和中國的貨幣兌換商,儘管它們的稱謂不同,但它們產生的貨幣兌換的背景和早期的貨幣經營資本的性質則是完全相同的,產生的時間上也不相上下,區別只是貨幣兌換的起因不同,說明不同國家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產生貨幣兌換商帶有普遍的規律性。

交通指南

平遙距離太原很近,地理位置決定了交通方便。一般都乘坐火車到達太原然後轉車。也可以通過飛機在太原武宿機場轉車到達平遙。已經開通了北京到太原的動車組,非常快就可以到達太原。

鐵路:平遙火車站在縣城的西北部。平遙縣境內有同蒲鐵路縱貫南北,向北可達太原、石家莊等地,向南可到臨汾、運城等地。北京、太原、西安都有火車可直達平遙。從平遙火車站坐人力車5-10分鐘可到達古城,價格約2-3元。

公路:大運公路從境內穿過,距北京、天津、石家莊、西安、開封、洛陽都僅有數小時的車程。在平遙和太原之間有公路相連,乘汽車往來大約只需2小時左右,票價25元左右,交通方便。到達太原後出車站坐611路(票價1元)到火車站下車,走300米即到太原長途汽車站。從太原長途汽車站有到各大城市的長途汽車。另從太原建南長途汽車站乘車可抵達平遙,每15分鐘一班。

景區交通:平遙古鎮不大,在古鎮內一般不需要乘車,步行即可,城內也有人力黃包車,專為旅遊者服務。

美食指南

平遙古鎮的餐飲特色以麵食為主,一早一晚常以小米稀粥、饅頭、燒餅為主,中午則是各色麵食,如打滷面、炸醬麵、搓魚兒等,調面的菜碼齊全,味道適口。在明清一條街上可以品嘗到平遙的當地風味小吃。特色小吃有碗托(雞蛋加白面煮的),栲栳栳(莜麵做的),過油肉,山藥(平遙三寶漆器,山藥,牛肉),冠雲牛肉,此外,曹家熏肘、平遙牛肉等最具特色。

住宿指南

平遙住宿當然還是住在古城內最佳,古城內住宿很方便,當地居民開設的家庭旅館、青年旅社,是背包客的好選擇,那些古老方正的四合院,古樸的磚轉瓦瓦,積澱着歷史的輪迴,處處彰顯着品要的神韻,鄉游網上可以預訂,淡季價格比較便宜,但是在旺季與節假日一般需要提前預定。

購物指南

平遙縣土特名產品種繁多,古城內的「明清一條街」兩側有建築風格獨特的各式土特產店,在新城區亦有古陶市場、購物中心等18個專業市場。

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做法工序複雜,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五道工序,使用松木做出各種家具的木胎後,用白麻纏裹木胎 ,抹上一層用豬血調成的磚灰泥,上漆後再用水砂紙蘸水擦拭,再用手反覆推擦,之後依次用粗砂紙、細砂紙、棉布、絲絹報、一縷人發,手蘸麻油 、手蘸豆油,掌心反覆推擦而得。外觀古樸典雅,經久耐用。一般黑色為木胎,紅色、褐色為漆胎。

長山藥粉

平遙縣岳北村生產的長山藥,條粗條長,皮薄質細,在晉中一帶很有名氣。是祖國醫學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健身、健脾、養胃的滋補藥品。

手工鞋

「人老腳先衰,養生先養足」。手工布鞋最顯著特點是透氣、吸汗性強,並增強足部對周圍環境的伸展性和適應性,進而實現對人體從足部到身體的保養。

剪紙

平遙的剪紙鼎盛於清代到民國,常見的有窗花、頂棚花、燈籠花等等,圖案種類有「麒麟送子」、「蟾蜍吹笙笙」、「喜鵲登梅」、「榴開百子」、「五毒協和」、「四合如意」。男婚女嫁圖案多為「吉祥如意」、「百年好合」、「喜氣臨門」、「蓮開並蒂花」等等,花樣繁多,剪刻精細。吉祥剪紙圖案,在我們漢民族浩如煙海,古城日常生活中亦無處不現,與其他藝術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平遙民間藝術陶冶了人們的情操,豐富着人們的精神生活,堪稱為一道永恆的亮麗風景。

黃酒

黃酒用糯米釀成,其香味濃郁醇厚,酒性溫和,既是一種婦孺老少皆宜的低度飲料,還是理想的烹飪調料。

六合泰枕頭

據說, 慈禧太后西行至平遙,人困馬乏,在品嘗了當地特色食品、美酒後,準備就寢。但是出宮在外,一路顛簸跋涉,加之當時內憂外患,慈禧輾轉反側,久久不能入睡,在外侍候的平遙官吏急忙獻上了當時平遙特有的「六合枕」,使得慈禧安然入睡。次日,慈禧頓感心曠神怡,便問此枕為何叫「六合」,得知「六合」乃指枕上有六個孔,而且各孔互通,代表了上下、東西、南北,寓意天下太平祥和。慈禧大悅,脫口說道「天下太平,國泰民安啊」於是賜名為「泰」。從此,「六合泰枕」便傳了下來!

小貼士

平遙境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半乾旱氣候。其特徵是:春季氣溫回升較快,晝夜溫差較大,雨少風大;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氣溫漸降,雨量減少,溫涼宜人,多晴朗天氣,光照比較充足;冬季寒冷,多西北風,少雪。境內多年平均氣溫10.1℃,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為-5.5℃,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4.0℃。一日之內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13時~15時,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日出前後。平遙一年四季都適合旅遊,但秋季溫涼宜人,更適宜旅遊。另外由於春節的年味較濃,活動也豐富,故此時去也不失樂趣。

平遙古鎮娛樂

平遙是山西旅遊的熱點之一,現代的娛樂項目應有盡有。夜裡的平遙盡在燈紅酒綠中,好戲開場的時間到了。夜總會、卡拉OK、迪斯科、酒吧、咖啡館等等各種娛樂場所,在這裡可以盡情地高歌、舞動,帶走一天來的疲勞。此外,平遙大戲堂每天也會上演多種劇目,如表演唱、二人台、晉中秧歌等。白天古城各景點也上演着各式的特色表演,遊客還可以參與其中感受古鎮的魅力。

街邊行為藝術

平遙古鎮推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演藝項目和體驗互動項目,吸引遊客。 走在古城南大街上,人們不時的會發現,身邊多了兩位身着古銅色仿古服裝,手拿算盤、菩提扇的表演者,他們時而扮演威震四方的票號掌柜,時而扮演初來乍到的票號學徒工,時而模仿雲遊四海的活佛濟公,他們生動逼真的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情,吸引着眾多遊人拍照留念。

平遙社火節

山西古城平遙是公認年味兒最濃的城市之一。從臘月初一(農曆十二月初一)起,平遙人的春節就開始了。從臘月二十到元宵之間將近一個月都在鬧社火,「天天有好瞧兒」,彩樓彩台、舞獅、流星錘、高蹺、扭秧歌,能讓遊客體會到最地道的西北味道。

時明八音會

音會是民間器樂演奏組織。曲牌有粗獷激越的「火雷炮」、「十大反」等,有細膩悠揚的「節節高」、「戲牡丹」等。已經收集到的曲式有百餘種。1980年,在八音會的演奏中又增添了部分西洋樂器。表演內容為:迎經法事、三安法事、請佛法事、串幡法事。八音會的演奏深受群眾喜愛,民間婚嫁娶及其它喜慶活動均請八音會助興。八音會的主要功能是服務社會、服務民眾,娛神、娛鬼,以及人自娛。趙時明的八音會表演形式獨特,十餘種晉劇樂器單人同台使用,吹拉打並舉,文武場齊奏,同時穿插其左右手雙筆書法表演,所到之處深受讚揚,並被廣為傳頌。[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