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平遥古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遥古镇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平遥古镇,位于山西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中部平遥县内,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

平遥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 。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 。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它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 。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面对这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不能不赞叹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伟大的创造。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平遥古镇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世界文化遗产

地理位置:山西中部晋中市平遥县内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创建时间:西周宣王时期

基本概况

平遥古城是按照汉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公元14至19世纪前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 始建于西 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总体布局

平遥古城的总体布局是仿照古人 康乐 永寿的图腾吉祥物神龟设计的。 平遥古城区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 二蚰蜒巷构成的。街巷格局,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分明。在这个基础上县府衙门(现只存二堂,后堂及部分西院),作为重大建筑群虽然没有布置在域区的几何中央,但按照封建"礼制"布局秩序和县衙的建筑性质等级,其环境地位仍然成为全城的政治中心。

中轴线上又突出地建有一座高达18.5米的矗立于城池中心的市楼,俯瞰全城把所有的古街巷从空间上联结起来。

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铺面沿街而建。铺面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铺面后的居民宅全是青砖灰瓦的 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整座古城呈现出一派古朴的风貌。

平遥的市楼宛如画龙点睛,"纵目可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荣"(市楼文摘)多少年来,城墙和市楼已经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

平遥古城素有“ 龟城” 之称,意喻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坚若 磐石,金汤永固。其设计严谨,工艺精细,形体完整,既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同时 南大街的北口, 交汇点是一条东西商业大街,即我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 清虚观古建筑及元代 龙虎将军巨塑的所在。此外,依据"礼制",古城还体现了" 左文右武"的布局程式。上自 北京的 紫禁城,左有文华殿,右有武英殿;内城左有 崇文门,右有 宣武门; 天安门前方,左为六部除刑部外的文官衙门,右为五军都督的武官衙门(这里主要指明朝)。下至州府县城的布局,也均把 文庙建在城内的左方,把武庙建在右方,并且忌讳把它们建在衙门的贴近。平遥古城保存的左以文庙及 魁星楼为首的文系建筑(左即东半城)右以武庙为首的武系建筑(右即西半城),是恪守这种礼制的。

平遥名胜

古城墙(三宝之一)。 平遥县城墙。 平遥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 西周宣王 姬静派大将 尹吉甫北伐猃狁时驻兵于此并修筑夯土城墙,周长九里十八步 ,城墙墙体用素土夯筑,夯土墙基用自然土夯填。四方开门,南门曰焚口,北门曰洗戎。东门二:一曰械口,一曰口顺,西门二:一曰刺口,一曰威敌。

元朝至正九年(1349)时,今城内沙巷街以西尚属城外,那里"桑园成林,百鸟争鸣"。北城墙在今窑场街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大水成灾 ,冲垮西城墙,留滞了红色泥砂,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重筑,由原周长“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

现存古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城墙周长6162.68米,东城墙长1478.48米,南城墙长1713.80米,西城墙长1494.35米,北城墙长1476.05米,城墙高10米,垛堞高2米,底宽8 米-12米,顶宽3米-6米。墙身 素土夯实,夯土层中有直径6 厘米-7厘米的木栓,由地面以上起,每二米为一层,木栓平面分布的间距为2米-3米。夯土内的夯窝直径为15 厘米,深2厘米-3厘米,夯层12厘米-15厘米。墙体收分15%-20%。外以特制的青砖(34厘米*17厘米*7.7厘米)包砌做挡土墙。挡土墙厚度由底至顶分别为87厘米、70厘米、53厘米 ,各层高度约占墙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墙体收分为9 %。墙身的断面形成一个梯形。

城墙顶以青砖海墁,外檐墙头砖砌垛口3000,垛高2米,厚53厘米,每垛长1.39米,上施檐砖3层,中有高25厘米、宽17.7厘米的了望孔。垛堞间留有垛口,宽 53 厘米,好供射击。每段垛口墙下,辟一与垛口同样大的矩形"铳眼",用以容纳炮身,跪姿发射。

城墙马面顶筑堞楼72座,堞楼深宽各3米,高近7米,是为士兵提供登高眺望、躲避风雨、贮藏兵器的军事建筑设施。“马面 ”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军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了望敌情的堞楼,称“敌楼”。据旧志称,明代初年重修平遥城墙时,仅建“敌台窝铺四十座,隆庆三年(1569)增至94座,万历三年(1575),在全城以砖石包城的同时,重修成砖木结构的敌楼72座,后经历代修葺,遗存至今 。”敌楼平面呈方形,占地10.24平方米,双层,四壁砖砌,硬山顶,筒板瓦覆盖( 太和门 瓮城左右的两敌楼顶有脊饰),底层面向城内的一面辟拱券门,楼内设木楼梯,上层置楼板,楼上四面各开拱券窗两孔。仰望那一座座敌楼,如同林立的岗哨,莫不令人敬畏。楼上的窗孔酷似巨人的耳目,有多数的敌楼,尚且正对着城内的某条街巷,从中进行监控。可见不论在平时和战时,敌楼又具有治安防范的功能。

城门楼:是“城池”的标志建筑,修筑于城门顶,古时亦称“谯楼”,平遥城墙共有六座城门楼,创修于明代,清 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 )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 10.04 米。南、北二门的城楼为三重檐二层七檩歇山造回廊式,东西四门的城楼为重檐二层七檩歇山造回廊式。砖石台基,立通柱,施斗拱彩绘,楼顶施彩色琉璃瓦。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了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角楼:建在城墙四角突出的墩台角台上,平面呈方形,占地27平方米,正立面辟拱券门,内有砖阶可通往二层,二层四面开圆形了望窗,楼身为砖砌,置木楼板,楼顶 歇山式,五脊六兽。角楼之朝向与大墙呈135°角,以弥补守城死角即城墙拐角处的防御薄弱环节,增强整座城墙的防御能力。战时,角楼内的守御者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可监控和痛击来自多种角度的进犯之敌。平遥城墙四座角楼分别是西北角的“霞叠楼”,东北角的“栖月楼”。西南角的“瑞霭楼”,东南角的“凝秀楼”。

魁星楼:在平遥城墙的东南角上,创修 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魁星,又名“璇玑”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的总称。因为这四颗星排列如“斗”,所以用魁(魁是古文中“羹斗”的意思)来命名。另外它也指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魁星”。魁星楼楼身通高24米,上下双层,底层砖砌,正中辟有拱圈式通道,旁设砖台阶盘曲而上,顶层建八角攒尖亭,造型精巧有加,层顶满布琉璃瓦,色泽亮丽,光彩夺目。

点将台:位于上东门和下东门之间城墙顶上,现为砖砌高台。点将台为古时王者点将出征的地方,相传公元前 827年周宣王即位后,派大将尹吉甫率兵北伐猃狁,连战连捷,后奉命屯兵今之平遥,增筑城墙,并在此训练士卒,点将练武。明代中叶,人们为纪念尹吉甫功绩,在尹曾点将阅兵的地方修筑了 高真庙。明清维修城墙时一并将“高真庙”连成一体,是城顶宽阔的高台,登高远眺,心旷神怡,诗曰:“层台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雉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

城墙:平遥城墙外侧墙有条石作基,外檐墙根,顺大墙走向筑散水台阶,俗称小城墙,台阶高1米,宽3米-5米,台面以半砖侧铺。内檐墙头,砖筑护卫安全的矮墙。散水于女儿墙下的 水口,通过城墙内侧砖砌的77个水槽,"按照民俗肥水不外流的传统,将城墙上的雨水排于城内 马道"。

城门:平遥城墙设有城门六道,直鹞、拱极、太和、 永定、亲翰 、凤仪。南门为龟之头,按照中国古代城建制“山水朝阳 ,龟前戏水,城之攸建,依此为胜”的说法,迎纳东南方的和薰之风,为"迎熏门"。北门是龟尾,北门的外门向东弯曲,好像龟尾东甩,取四方归向,众人共尊之意,称“拱极门”。上东门地处朝气方位,取生机盎然、保合太和之意,曰“太和门”。上西门期冀江山永固,国泰民安命名“ 永定门”。下东门自古为本邑战略要冲,告诫人们“戎事乘翰”,务以卫国保家为己任,匾书“亲翰门”。下西门之取名“ 凤仪门”,似乎受到早年关于西门外有 凤凰来朝的神话影响,“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凤凰来而有 容仪,是吉祥的瑞应,令人进而想到德政 惠民,国运 隆昌。平遥城墙的六道城门都设有内外两道门,内为主城门,外为瓮城门,两道门中间为瓮城。

平遥城墙除迎薰 、拱极、太和、永定、亲翰 、凤仪六道门外,在南城墙龟首迎熏门两侧另有两座低矮的 小南门称之为龟眼,这两座低矮的小南门没有城楼不设瓮城, 几乎是隐蔽在 古民居建筑之间,直通城外,门外原各有一水井。这是根据古代战争需要,依照中国古代奇门学说修建的两道遁门。

瓮城:城墙是战争中用于防守的墙垣,城门则是防线上的弱点,为了加强防御能力,在随墙而辟的城门之外,再筑起一道重门,用以构成城门之外的又一道防线,外城门,里外门之间的 围合空间犹如 大城外的一座小城,谓之“瓮城”。两军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翁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 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战时,瓮城为守城将士提供了同敌人迂回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借瓮城以"避煞",而十分现实的是瓮城足以遮避来自郊外的风尘。中国翁城之制起于汉,本邑何时始有瓮城,查无考证,只知明正德四年(1509)修了下东门瓮城,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北门瓮城,嘉靖四十一年(1562)更新了城楼,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筑东西瓮城者三,皆以砖石”,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补修南门瓮城,四十年(1701),补修上东门瓮城。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西巡路经平遥,于是六座城楼了为之修缮一新。四十四年(1705),又补修了上东门大门楼门洞。道光三十年(1850)至 咸丰六年(1856),进行了一次全方位 、大规模的城墙维修工程,曾“兴工东西北五门,悉仍旧基补筑,惟南门高加数尺”,造就了现存的规制。

平遥古城的瓮城城门与大城门的朝向多数呈90°夹角,除迎薰门(南门)因其为龟首瓮城门与大城门直向外,唯有亲翰门(下东门)瓮城门与大城门径直向东开。据传,这是古人营造它时唯恐“金龟”爬走,所以将它的左后腿使劲拉直,并拴牢在城东北10公里外的麓台塔上。

平遥古城各瓮城上布满古代弩、炮、炮、车、般、柜、枪、等重型防御兵器

弩:又称射,古代用来射箭的一种兵器。它是一种装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机等部分组成。虽然弩的装填时间比弓长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对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较低,是古代一种大威力的远距离杀伤武器。强弩的射程可达600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可达千米。按 张弦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臂张弩、踏张弩和腰张弩等,还有能数箭齐射或连射的连弩和装有数把弩弓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床子弩。

炮(pao):又称襄阳炮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载: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炮架上方横置可以转动的炮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称为单梢,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梢。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炮索,索长数丈(1丈=3.33米)。小型炮有索数条,大型耰多达百条以上。每条炮索由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由一人瞄准定放,拽炮人同时猛拽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使用了炮。东汉以后,炮成为军中重要攻守器具。

炮:明代有两种火炮,一为红夷炮,又称 袁崇焕炮。一为虎蹲炮,又称 戚家军炮。红夷炮,炮身为铜铸或铁铸,炮管内是滑膛,为前膛式火炮。在炮身的中央部位有称为炮耳的突起,便于装于炮架或炮车上射击。虎蹲炮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猛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

车:车的发明给人类进步史代来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马车出现在 中东地区与 欧洲。中国古典文献中有“奚仲始作车”或“黄帝造车”等文字记载,商代中国己再十分成熟双轮马车,不过这种车并非用于日常生活,而是用作礼仪活动。到宋代出现了“望楼车”,“轒辒车”“公输车”,“巢车”。这些都属于 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专用特种车。 (1)望楼车 用来观察敌方的一种车,可移动式。 (2)轒辒车 掩护战士抵近城垣的防护棚具。 (3)公输车 是把长梯搭载再车上的一种攻城兵器。 (4)巢 车 用辘轳提升乘人的吊篮,侦查敌方的行动。由于吊篮很像鸟巢而得名。 柜:又称飞炬或火油柜,是一种以石油成分的石脑油作燃料的火焰喷射器。守城用烧毁云梯等攻城器具,也用于水战中烧毁敌军船舰 枪:这里所指的枪迹称拒马,是把多支长枪插在原木上,用以阻挡敌骑兵冲锋的一种障碍物。

平遥古城墙,完整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争的城池防御体系,同时隐喻着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垛口、敌楼又贯串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政教主张,希望唤起人们的良知,使其厌恶战争,鼓舞仁德之师,通过正义的战争去赢得和平。

镇国寺(三宝之一)。出古城北门,它是古城的第二宝。该寺的万佛殿建于五代(公元10世纪)时期,是中国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殿内的五代时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

镇国寺位于古城东北方向十二公里的郝洞村。创建于唐末五代的北汉时期,原名京城寺,自明嘉靖年间易名镇国寺至今。 寺坐北向南,中轴线上有 天王殿、万佛殿、三佛楼,天王殿两侧建有 钟楼、 鼓楼和腋门,东西分别设有三灵侯殿、二郎殿、财福神祠、土地殿、 观音殿、地臧殿等。现存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建筑四十余间,彩塑五十余尊,壁画百余幅,碑碣二十余通,还有金朝铁钟一口。镇国寺总面积约13000平方米。

双林寺(三宝之一)。古城西南部,该寺修建于北齐 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内10余座大殿内保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纪)的彩塑造像2000余尊,被人们誉为“彩塑艺术的宝库”。

双林寺位于古城西南六公里的 桥头村,原名“中都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至宋代取 佛祖释迦牟尼涅磐之地“双林入灭”之意,更名为双林寺。

双林寺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多平方米,寺庙围墙仿城墙之样,上置垛口,内为夯土,外砌砖墙,为明代所建。东为禅院、经房,尚待开发。西为庙群,由风格迥异的十座殿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唐槐、宋碑、明钟、壁画交相辉映,构成一方胜境。一千五百余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它们继承了我国唐、宋、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

寺院由十座殿堂组成,分前、中、后三进院落,前院为 天王殿、 释迦殿、 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 阎罗殿;中院为 大雄宝殿、 千佛殿、菩萨殿;后院为 娘娘殿、贞义祠。各殿内共保存了宋、元、明、清历代的2000余尊佛、菩萨、天王、金刚、罗汉、力士、供养人、珍禽异兽、山水花木等彩塑。色彩艳丽,造形生动。此外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及古建、壁画都十分珍贵。

平遥是 中国古代商业中著名的“晋商”的发源地之一。清代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 日本、 新加坡、 俄罗斯等国家。当时,在“日升昌”票号的带动下,平遥的票号业发展迅猛,鼎盛时期这里的票号竟多达22家,一度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日升昌。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 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从清道光初年成立票号到歇业,历经一百多年,曾经“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业务远至欧美、 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而著名,被 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余秋雨《抱愧山西》)就是这样一座小小院落,开 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并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

作为晋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其 建筑风格和规模都具典型,但又有其特殊性。日升昌票号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即体现了 晋中民居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晋中商铺的风格,达到了建筑艺术和使用功能的和协统一。曰升昌占地1386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有21座建筑,正院沿南北纵轴线,东院为狭长的南北小跨院,西院为日中新票号。(日中新与日升昌均为达蒲李氏的财东), 如今的日升昌旧址,已开辟为“ 中国票号博物馆”。

平遥文庙 。位于平遥古城东南,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 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辞典》记载:平遥文庙主建筑 大成殿重修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至今已保留了841年。现存的主建筑大成殿是全国各地文庙中最早的,比北京文庙早248年,比曲阜孔庙早317年。

文庙依中轴线自南而北分为四个区域,即服务区、祭祀区、儒学区和科举区。整个景点文化气息浓郁,景观品味极高,不仅有中国目前最大的孔子及儒学先贤塑像群、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固定性科举史展、中国唯一的专业性摄影博物馆,还陈列着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张状元试卷、清代文官系列服饰等一大批珍品。

平遥文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文系建筑群,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达16类112座。在漫长的 封建时代,文庙一直是振兴文教、养育人才的地方。

平遥县 城隍庙位于平遥古城东侧,其初创于明初,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重修,清康熙、乾隆年间修葺补筑,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庙会期间毁于火灾,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续修,现存建筑规模,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为7302平方米。 平遥城隍庙与众不同之处有于“城隍庙”、“ 财神庙”、“ 灶君庙”三庙合一。

城隍庙。位于整个建筑群中轴线,座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殿宇高大挺拔,临街山门,殿前戏楼,殿后寝宫,是 中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牌楼、山门、戏楼、献殿、 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游廊、 官厅、东西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为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筑风格,其神学意趣和“ 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正殿屋顶上精美的 琉璃属清代原件,历经百年沧桑,色泽如初,尤其孔雀蓝的各类制品是研究古代琉璃不可多得的珍品。灶君庙,财神庙位于东西两侧,另设一院,自成体系。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相互沟通,主次分明,庙宇相连,气势宏伟,布局规整,景致十分奇特。

平遥城隍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其以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建筑之精而著称。平遥城隍庙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局部的艺术处理,以及殿内所展示的神话传奇故事,均体现中国古代儒道两教为主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平遥古城礼制特色,宗教体系,建筑艺术和思想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南大街又称明清街,自古以为就是平遥县最繁华的 商业中心,街道两侧的店铺都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明清街中央的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贯通南北,楼南东侧脚下有水井一眼,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又名“金井楼”,清时被冠以平遥县十二景之一。街道并不宽,每个体面门庭的花岗岩门坎上都有两道很深的车辙印痕,可以想见当年街道上是如何车水马龙的热闹,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

“干”字街是由 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城隍庙街、衙门街组成的,精雅的屋宇接连不断,森然的围墙紧密呼应,经过一二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出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竟然没有太多的破旧感和潦倒感。

西大街是中国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 日升昌票号的所在地,这条街实在是一条神奇的街,有日升昌票号的创始人毛鸿翙 创立的“蔚”字五联号中的四联号,有 宝丰隆票号,有厚德恒钱庄、有永泉当、永玉当等著名当铺。

西石头坡街、沙巷街有日升昌票号第五任总经理 张兴帮旧居、以及票号世家 侯王宾、侯殿元旧居。

平遥 县衙。位于城内的政府街(旧称衙门街),座北朝南,占地二万六千多平方米。经过历代添修和精心复原,平遥县衙已成为我国现存极少的、完整的古县衙之一。县衙内的建筑沿中轴一字排开,依次为∶衙门、仪门、牌坊、 大堂、宅门、 二堂、 内宅、大仙楼。东西厢设“ 六房”即吏、户、礼、兵、刑、工房。院东自南向北有钟楼、 土地祠、赞候庙、粮厅、 花厅。院西有 申明亭、重狱、女狱、轻狱和公廨房、督捕厅、洪善驿站和阎王殿等建筑群。衙门对面有一堵用于避邪的砖砌照壁。

衙署大门西侧,是申明亭,是有关吏员对民间纠纷进行了解和调解的地方。衙门两边是赋役房,为窑洞厢房,是收取赋役、钱粮的地方。东西赋役房北面,左侧是厨灶,右侧是炭房,供衙役们做饭、烧水之用。紧接大门的是仪门,也称“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象征封建礼教的建筑物,两柱楹联分别是“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深刻说明了衙门内外的区别。

市楼(金井楼)。始建年代不详,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后曾有修补。结构为三 重檐歇山顶木构架楼阁,通高18.5米,底层面阔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筑砖石台基,四角立通天柱,外包砖墙,东西各有券门一道,四周围廊,柱上施半拱。二层平座回廊,前后隔扇门装修,内施楼板,设神龛,南供关圣大帝,北祀观音大士,另奉魁星,屋顶装天花板,楼顶施彩色琉璃瓦,嵌镶成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是城内独一无二的楼阁式高层建筑。多少年来,市楼在人们的心目中,与城墙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平遥古城的象征。从东南侧拾级而上,中层沿平座走廊围绕一圈,凭栏远眺,会顿觉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如清代诗人 赵谦德遗诗所云:“纵目揽山秀于东南,提清流于西北。仰观烟云之变幻,俯临城市之繁华。”这里,的确是登高俯临古城全貌的最佳去处。

百川通票号。是清代主要票号之一,位于南大街 南口,票号财东是 祁县城内的渠源浈。 博物馆坐西朝东,建筑保护非常完好,分三进院落,由外及里,依次增高,隐示着"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穿过门厅,院内南面耳房为住房用品陈列。对面是当时接待重要宾客的大烟房,在中院南厢的原账房内,现设有百川通的全模型,北厢房是当时的银窖。

白云寺。位于县城西南十九华里的 卜宜乡 梁家滩村西,创建年代不详,历经几次修葺,成为一座汇集明、清、民国等三个历史时代建筑艺术的古寺。

白云寺为四进院落,山门为三孔高大的窑洞,外有两株古槐,四株 古柏。门顶石刻“白云禅院”。山门上建有 春秋楼三楹,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像, 关平、 周仓两旁 侍立。笫一院南殿内塑有千手观音木雕像。

中院正殿内供有释伽 牟尼,像高达两米,上悬木匾“至尊无上”。后院有佛殿、僧房等,“八宝莲池”居院中。 白云寺夏季清凉宜人,绿树成荫,加上禅烟飘绕、诵经阵阵,别有一番世外之感。不妨去感受一下。

金庄文庙内保存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尊孔子像。在一个小村里设有孔子庙,实属罕见。 金庄文庙建于元 延佑二年,殿仅面阔三间,平房一座。殿内孔圣人的造型可谓孤例,绝无仅有∶孔圣人高额头、深眼窝、牛鼻子、厚嘴唇、外露大暴牙、面色黝黑、衣纹古拙而枯涩。殿内还有孔子十哲弟子彩塑,个个面貌端庄,表情生动。虽然庙小,但内存着稀世珍宝,令人神往。

慈相寺。位于古城东北十公里的沿村堡乡冀 郭村。寺内现存最引人注意的是重建于金代天会年间的麓台塔。它为楼阁式空心砖塔, 八角九层,通高48.2米,每边长6米,塔身优美挺拔,坚固壮观。塔前有碑。麓台塔外形轮廓和各部分构造式样均继承了宋代建筑风格是我国现存不多的著名古塔之一。传说中用来拴住平遥龟城下东门一条腿的便是此塔。

蔚泰厚 ,道光六年(1826) 由绸布庄改设为票号,是继日升昌票号后本县产生的第二家票号。

初创时财东为 介休县 北贾村侯培余及其本族 。投入银本5.75万两,每股5千两,计11.05股。咸丰六年(1856),重新整理股份。到光绪五年(1879),历经6账期计24年,银股发生较大变化。银本增至11.8万两,合银股23.6股。其中蔚丰厚北京分庄伙友 郝登鳌(本县郝家堡人)以"立本堂"

蔚泰厚票号首任经理 毛鸿翙以"毛忠恕堂"均投资入股,分别为2万两,4股银本。蔚泰厚为多方投资合股形式渐成。蔚泰厚是蔚字五联号实力最强的一家。因介休北贾村侯姓为五联号主东,故五联号业务联系紧密。蔚泰厚总经理有五联"总管"的雅称。其经营决策,影响蔚丰厚、 蔚盛长、 新泰厚、天成亨数十年。到票号进入危机阶段,蔚丰厚北京分庄经理 李宏龄(本县西源祠村人)倡议票号合组,成立银行,然一直受到时任蔚泰厚总经理毛鸿翙的反对,倡议被束之高阁,失去了票号同舟共济、共度难关的大好机遇。蔚泰厚票号自成立始,率其他蔚字四个号,长期与日升昌激烈竞争,虽互有损失,但由此推动了平遥票号业的发展。

蔚泰厚票号在平遥票号中占据重要地位。蔚泰厚票号在全国设有分庄33处。东北与西南分庄业绩较为突出。民国10年,蔚泰厚票号歇业。历时95年。

平遥建筑

平遥古城具有2700多年的历史,完整的保存了城墙,街道,店铺,民居,庙宇.文物古迹布局严谨,结构独具特色。古城建筑完全继承了封建"礼教"和"习俗",中规中矩,严格讲求 方正,端庄,经纬分明,中轴对称,恪守"礼制",充分展现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

平遥民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落组成,一般为“日”字形二进院或“目”字型三进院形式,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砖窑,墙面厚实坚固,冬能保暖,夏能遮凉。左右厢房为木结构 单坡瓦顶,坡向内院。大门对面都建有影壁,有的用砖雕,有的用琉璃瓦镶成各种吉祥图案。

建筑风格

平遥古城是合乎"礼"序等级的。在布局上,古城充分体现了"辨方正位"。小到四合院落,大到整个古城区无不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亦即"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面南为尊等一系列汉族文化传统的"礼"序与习俗的布局程式.

五方即东西南北中。四象指古代标志四方及四色的四种灵兽符号,即左青龙(东方,青色),右白虎(西方,白色)前朱雀(南方,红色),后 玄武(北方,黑色)。用这四种灵兽象征四方和四色,并应用于建筑与城市,大约始于周代。最先是用于列阵与行军时作为分队标志,"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礼记。 曲礼上》)招摇指旗帜也指天上的北斗星意思是说即使行军在夜间,还有北斗星作为方向盘。

四方之内,就是中,中是统治的象征。"古之王者,择国( 都城)之中而立"(《吕氏春秋。慎势》)象征帝王一统天下。州府县城的长官,也都懂得遵守"礼制"等级秩序在城区之内"择中"而立衙署,象征受命治理辖区的四方百姓。中轴线是城市的脊梁骨,是汉族传统 城市布局决定"礼"序的准绳。中国古城着重南向,一方面是由于 面南背北为尊的原因,同时还由于一日之中,正午的南方,太阳走到了最高点,阳气达到最盛。这和"象天法地"是分不开的。

平遥民居

平遥古城内传统民居,民宅很多,有400多处保存非常完好,3797处民居具有保护价值, 这些民居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民俗研究价值。 从保存最完整的传统 民居建筑来看,风貌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 严谨的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形式,有明确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多为二进院以上的大宅。中间多以矮墙, 垂花门分隔,平面呈"日"字型二进院,"目"字型三进院。规模再大的宅院,还包括左中右三路纵院并列(有的在左侧还包括车马院)。这些高门深宅,房舍内向,外观封闭,四周均筑成高直挺拔的石脚砖体的高出屋脊很多的围墙,如同城墙一般。这种强烈的封闭安全感,是中国传统的封建思想和观念的一个体现。

(二)平遥的四合院房屋,大体有几种基本建筑形式。一种是木构砖瓦房;再就是砖窑洞加木廊外檐;还有一种是下层砖窑洞,上层木屋合成的二层楼。所有这些,其中正房,厢房,前房,清一色筑成窑洞式者或是通通采用木构砖瓦式者均很少,而以两种建筑形式并存在一个院子里的例子为多。窑洞建筑形象古朴,内涵醇厚, 冬暖夏凉。这既象征 黄河的历史文明,而且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符号"。此外在城市大量修建砖窑洞建筑也是 这个城市致富的反映。平遥的窑洞民居全是砖的,而且有不少是磨砖对缝的。当时为了争比宝贵,往往不惜锦上添花,砖砌窑洞外面还要加筑一道木廊瓦檐,饰以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柱础等)及彩画等。窑洞民居的门窗一如"拱"的形状和大小。门窗通常做成木棂花格,窗户纸上喜欢贴上剪纸窗花,窗花虽微不足道,却等于给房子和院子加了一点味精,使民间风情美更加提味。豪华之家的窗户,在清末民初还用上了氟化山水 花鸟画和书法的玻璃。黄河中游人民过去习惯住火坑,平遥窑洞民居因此多在靠窗户的一边砌炕,白天炕上 日照采光最好。

(三)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长方四合院。厢房之间的距离小于正房的面宽,正房的两端被厢房档住一部分。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个别为"七间七檀"。这种窄长的院落,空间紧凑,有利于减少风沙侵袭,也有说象征"聚"。平遥四合院的木构砖瓦式房屋,与汉族文化地区,尤其北方的同式房屋大同小异,基本上同属一个体系。仅仅在屋面坡度较大,屋脊处理喜欢五脊六兽及屋内屋外讲究木饰装修,雕刻,彩绘等部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

(四)独特的风水墙,风水楼,风水影壁--这是平遥传统四合院,尤其是高档,中档民居几乎家家都有的建筑附加物,多数建在屋顶上。目的是为了风水好,祈求发家致富,子孙兴旺。因此这种建筑附加物的位置必须取中和高高在上。其形式又可分有多种,如:一种是加高正房正脊,做成高高的砖格。其次是沿窑洞的后墙,高筑女儿墙,再取中拔高做成更高的砖影壁式风水墙,做成一座独立的或三座分列的。另外也有在窑洞的明间屋顶上做成小庙式风水楼的。风水墙,风水楼,为了它的目的,所以都要超过邻居正房的高度,否则就属风水不吉。不少宅院另外还建有门神龛,土地龛和门前的影壁(即照壁)以及上马石,拴马桩, 石狮等。

(五)平遥传统四全院民居建筑,除形成大院落和街巷的群体布局外,还在城内东北角留有三座堡子式的街坊。壁景堡由并列的东,中,西三座"堡子"组成。东堡称 安乐街,中堡称 德清堡,西堡称新盛街。各堡外筑砖围墙,内有一条南北巷子,巷子左右排列二串四合院民居,标准不高,共有60多个院落。 和其它汉族文化地区一样,平遥民居建筑都是以"礼"为本的建筑。

冀氏老宅

位于县城内站马道街8号院,冀氏老宅的建筑格局,按五行八卦布置而成,宅院平面呈鲤鱼跳龙门状--五截四院,形似鲤鱼一尾。宅院坐东向西,宅门则坐北向南,辟于西南部,门厅3间,古朴凝重.全院自西至东,依次为硬山顶西厅5间,六柱式二门楼1座,硬山顶过厅3间,金鸡独立式内宅门楼1座,砖券窑洞式堂屋5间,前檐插廊,檐柱通天,上建硬山顶明楼5间(即栖凤楼)。楼的地平,高出原街道路面4、8米,从街道到明楼共有台阶17级。在堂窑之前檐墙上,以方木作梁,筑成方形门窗。每截院内之南北厢各有鹌鹑尾式单坡顶厢房3间. 厢房槛墙以上,皆筑槛窗,俗称"明装修".里、外院厢房,全为木板、格扇装修,数种棂花,风格有别.整座宅院布局严谨,造型简朴。

雷履泰旧居

位于县城内 书院街11号院,雷履泰旧居坐北向南,包括东 、西两院及后院 。坚实牢固的深宅高墙,朴实无华的建造工艺,表现出一位金融家丰厚的家财和务实的创业精神。西院内宅门辟于八卦中"巽"字方位,坐西向东 ,四合院内计硬山顶南厅3间, 临街高筑,五檩前后廊式;正厅3间,结构与南厅同;东西厢各有鹌鹑尾式单坡瓦顶房3间,举架甚高,出檐深长。 后院正窑5间带前檐,檐柱通天,窑上建木构楼房五间,栏杆饰件,现存完好,用料硕大,图案简朴。前檐雀替素面式,檐下原悬有贺匾,上书" 拔乎其萃 "。正窑门窗呈方形; 东西厢皆为明装修,棂花、窗扇现存完整;西院上空原有天棚罩盖,上系铜铃,以防盗贼。东院呈四进院落,宅门于后期拆除,里院计正窑5间,加前廊,每截院或大或小,各有东西厢房3间,现存基本完整,雷宅一大特色是高台基、高屋身、高举架。

侯殿元旧居

位于古城内沙巷街23号院,由中院、东、西偏院和后院组成。因中院主体建筑为七间七檩,按照院主身份,超越了清代关于建屋之制中的规格,故中院在建成仅四五年后自行拆除。现存建筑仅为闻名已久的 "七间七檩" 院之西偏院内宅以及后院 。此院规制与原有之中院相似,计正窑5间并有两小尽间, 前檐插廊,檐柱通天,上建木构硬山顶楼房, 面宽7间( 两尽间极小 )五檩前廊式。东西廊窑各5间 ,前檐插廊,通天柱挺立,木构楼房。全院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山瓦顶,木石雕刻, 古雅别致,庭院深深,水磨青砖砌墙。1982年,被平遥宾馆占用至今。

冀玉岗旧居

位于县城内葫芦肚巷7号院,街门在巷道内,坐北向南,前后两进院,东西原有偏院,共占地2000平方米。宅门两旁各有厢房3间,辟于八卦中"离"字方位,门顶建看家楼。今内宅门不存,往里即见"过厅"高筑,面阔5间,过道厅前院,东西厢房各3间,单坡硬山顶,前出廊.过道厅后院,计拱券正窑5间,东西廊窑各3间,均出前廊。正窑之上有木构楼房5间。前后两院,院心敞亮,房舍高大,设计大方,选料精良,具有三截两院过道厅的建筑组群,是本县传统式的富裕型家族居家庭院之典型代表。后为 中国共产党平遥县党校校址。

晋商文化

一、 山西票号资本的性质

票号主要是为工商业经营存放汇等银行业务的。根据 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从1982年在 太原召开 山西票号学术讨论会,到1992和1994年我撰写出版《山西票号史》、《中国银行业史》,都认定票号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属于生息资本的借贷资本。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的人认为票号是高利贷,有的学者硬说票号及账局、钱庄、当铺、印局都有是“ 货币经营资本”。高利贷资本和借贷资本,同属生息资本,两者是有严格区别的。货币经营资本和商品经营资本同属商业资本,票号怎能是货币经营资本呢?这是需要再讨论的。如果连生息资本和商业资本都区分不清楚,那对票号的研究还有什么价值呢?

二、山西票号发生发展的背景

票号的产生同其他事物一样,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就客观条件——即背景来说,是在明末清初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和民间书信不通的历史结束的时刻产生的。具体来说是: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工商业进入 工场手工业和大商业发展阶段,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出现了自有资本与生产经营所需资本不平衡的矛盾,即经营资本的困难。工商业为寻求解决资本困难的途径,企业之间相互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从而发生了商业信用,并有了工商汇票的流通;商业信用可以调节某些企业的暂时资本困难,但充其量不过是工商业自有资本的充分利用,并不增加工商业资本的总量,所以商业信用不能完全解决工商业经营资本的困难,向社会提出信用支持的需求,从而在康熙、乾隆年间发生了银行业——账局,为工商业发放贷款和办理存款。账局发生于京城、冀、晋等地区。没有账局的地区,江南典当铺为粮、棉、丝商人押物贷款; 广州上岸,外商借款给华商。这说明,工商业经营资本困难和需要社会提供借贷的普遍性。典当铺虽“子息取轻”为粮棉丝商提供贷款,但它最后并未转化为银行。

乾隆嘉庆以来,商品生产和商品量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因此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较快,年度之内有大量的货币在各城镇间流转,依旧沿用着起镖运现的结算方式。按说,大量货币的运来运去,商人是会要求改变运现方式为汇兑方式的,可是账局只经营存款业务而不经营汇兑业务,故而账局只设在一城一地没有分支机构。这是因为,国内民间尚处在书信不通的历史时代,故不具备经营汇兑业务的条件。

嘉庆道光年间,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商业普遍实际着总分号制,以及出外经商做工人群增加,通讯成为社会的普遍要求,从而促成 民信局的产生和发展,结束了我国民间书信不通的历史,为银行业经营异地汇兑业务是供了条件。民信局由 浙江 宁波商人创办和主要经营,发生于“嘉道年间”,传递书信之外,也捎寄包裹和少数银钱。民信局实行分支机构制,一家信局在许多城镇设庄,一个城镇有民信局几家到一二十家,故而能邮通天下。

这就是票号产生的最主要的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山西平遥县商人继承工商汇票的经验,于19世20年代(或道光初年)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山西票号——日升昌。日升昌之所以能起于经营异地汇兑继而经营存放款等业务,因其前身 西格成颜料庄是多地设庄的商业资本。在机构上具有经营汇兑的条件;而账局没有象日升昌那样也搞汇兑业务,是它的机构不具备条件。西格成颜料庄发生于何时不知,平遥城市楼下的碑刻和京城平遥颜料行会馆碑刻表明,在清嘉庆十八年(1813)和嘉庆二十四年(1819)都存在,而且信誉和经营规模优于其他颜料庄,说明日升昌只能产生于嘉庆之后的道光初年,不可能产生于嘉庆朝及其以前各朝代,故而历史上研究者说日升昌成立于乾隆、嘉庆等等说法,都是不可信的。

会议印发的“论文参考题目”之一是“山西票号发生发展的背景与意大利金钱商的比较”。我认为,票号与意大利金钱商是不同时代、不同性质和不同背景产生的组织,不存在比较的问题。如果比较的话我倒觉得把意大利金钱商和中国的钱庄作个比较是有意义的。

意大利金钱商大约产生于16-17世纪之间,它是基于国际贸易发展和各国金铸币的不同,货币兑换的需要产生的(这也是 德国、 荷兰等欧洲国家货币兑换商产生的共同背景)。意大利金钱商,开始是坐在一条长凳上为各国商人兑换货币的,但却被称为“银行”(意大利文:Banca),实际是马克思所说的货币经营资本。

中国从明代正统年(1436-1449)开始,国家实行银两和铜钱两种货币并行的货币制度。由于银两和铜钱两种货币行用范围不同,国内贸易与居民生活存在着两种货币兑换的需求,从而产生了钱庄,为商人和居民兑换货币,由商业资本的商品经营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货币经营资本。钱庄,最初被称为钱肆和钱桌。钱桌,从明 崇祯年间(1628-1643)出现,至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一直称其为钱桌,意在街上摆桌子兑换银钱的。嗣后,进入乾隆朝(1736-1795),才被称为钱铺、钱庄、钱店。说明有了固定的店铺和经营规模扩大。在北方广大地区,至清末一直称钱铺;长江以南,有的地方称钱庄,有的称钱店,也有同时称钱铺、钱庄的。

意大利的金钱商和中国的货币兑换商,尽管它们的称谓不同,但它们产生的货币兑换的背景和早期的货币经营资本的性质则是完全相同的,产生的时间上也不相上下,区别只是货币兑换的起因不同,说明不同国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产生货币兑换商带有普遍的规律性。

交通指南

平遥距离太原很近,地理位置决定了交通方便。一般都乘坐火车到达太原然后转车。也可以通过飞机在太原武宿机场转车到达平遥。已经开通了北京到太原的动车组,非常快就可以到达太原。

铁路:平遥火车站在县城的西北部。平遥县境内有同蒲铁路纵贯南北,向北可达太原、石家庄等地,向南可到临汾、运城等地。北京、太原、西安都有火车可直达平遥。从平遥火车站坐人力车5-10分钟可到达古城,价格约2-3元。

公路:大运公路从境内穿过,距北京、天津、石家庄、西安、开封、洛阳都仅有数小时的车程。在平遥和太原之间有公路相连,乘汽车往来大约只需2小时左右,票价25元左右,交通方便。到达太原后出车站坐611路(票价1元)到火车站下车,走300米即到太原长途汽车站。从太原长途汽车站有到各大城市的长途汽车。另从太原建南长途汽车站乘车可抵达平遥,每15分钟一班。

景区交通:平遥古镇不大,在古镇内一般不需要乘车,步行即可,城内也有人力黄包车,专为旅游者服务。

美食指南

平遥古镇的餐饮特色以面食为主,一早一晚常以小米稀粥、馒头、烧饼为主,中午则是各色面食,如打卤面、炸酱面、搓鱼儿等,调面的菜码齐全,味道适口。在明清一条街上可以品尝到平遥的当地风味小吃。特色小吃有碗托(鸡蛋加白面煮的),栲栳栳(莜面做的),过油肉,山药(平遥三宝漆器,山药,牛肉),冠云牛肉,此外,曹家熏肘、平遥牛肉等最具特色。

住宿指南

平遥住宿当然还是住在古城内最佳,古城内住宿很方便,当地居民开设的家庭旅馆、青年旅社,是背包客的好选择,那些古老方正的四合院,古朴的砖转瓦瓦,积淀着历史的轮回,处处彰显着品要的神韵,乡游网上可以预订,淡季价格比较便宜,但是在旺季与节假日一般需要提前预定。

购物指南

平遥县土特名产品种繁多,古城内的“明清一条街”两侧有建筑风格独特的各式土特产店,在新城区亦有古陶市场、购物中心等18个专业市场。

推光漆器

推光漆器以手掌推出光泽而得名,做法工序复杂,分木胎、灰胎、漆工、画工和镶嵌等五道工序,使用松木做出各种家具的木胎后,用白麻缠裹木胎 ,抹上一层用猪血调成的砖灰泥,上漆后再用水砂纸蘸水擦拭,再用手反复推擦,之后依次用粗砂纸、细砂纸、棉布、丝绢报、一缕人发,手蘸麻油 、手蘸豆油,掌心反复推擦而得。外观古朴典雅,经久耐用。一般黑色为木胎,红色、褐色为漆胎。

长山药粉

平遥县岳北村生产的长山药,条粗条长,皮薄质细,在晋中一带很有名气。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健身、健脾、养胃的滋补药品。

手工鞋

“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足”。手工布鞋最显著特点是透气、吸汗性强,并增强足部对周围环境的伸展性和适应性,进而实现对人体从足部到身体的保养。

剪纸

平遥的剪纸鼎盛于清代到民国,常见的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等等,图案种类有“麒麟送子”、“蟾蜍吹笙笙”、“喜鹊登梅”、“榴开百子”、“五毒协和”、“四合如意”。男婚女嫁图案多为“吉祥如意”、“百年好合”、“喜气临门”、“莲开并蒂花”等等,花样繁多,剪刻精细。吉祥剪纸图案,在我们汉民族浩如烟海,古城日常生活中亦无处不现,与其他艺术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平遥民间艺术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堪称为一道永恒的亮丽风景。

黄酒

黄酒用糯米酿成,其香味浓郁醇厚,酒性温和,既是一种妇孺老少皆宜的低度饮料,还是理想的烹饪调料。

六合泰枕头

据说, 慈禧太后西行至平遥,人困马乏,在品尝了当地特色食品、美酒后,准备就寝。但是出宫在外,一路颠簸跋涉,加之当时内忧外患,慈禧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在外侍候的平遥官吏急忙献上了当时平遥特有的“六合枕”,使得慈禧安然入睡。次日,慈禧顿感心旷神怡,便问此枕为何叫“六合”,得知“六合”乃指枕上有六个孔,而且各孔互通,代表了上下、东西、南北,寓意天下太平祥和。慈禧大悦,脱口说道“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啊”于是赐名为“泰”。从此,“六合泰枕”便传了下来!

小贴士

平遥境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其特征是: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昼夜温差较大,雨少风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气温渐降,雨量减少,温凉宜人,多晴朗天气,光照比较充足;冬季寒冷,多西北风,少雪。境内多年平均气温10.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5.5℃,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4.0℃。一日之内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3时~15时,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平遥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但秋季温凉宜人,更适宜旅游。另外由于春节的年味较浓,活动也丰富,故此时去也不失乐趣。

平遥古镇娱乐

平遥是山西旅游的热点之一,现代的娱乐项目应有尽有。夜里的平遥尽在灯红酒绿中,好戏开场的时间到了。夜总会、卡拉OK、迪斯科、酒吧、咖啡馆等等各种娱乐场所,在这里可以尽情地高歌、舞动,带走一天来的疲劳。此外,平遥大戏堂每天也会上演多种剧目,如表演唱、二人台、晋中秧歌等。白天古城各景点也上演着各式的特色表演,游客还可以参与其中感受古镇的魅力。

街边行为艺术

平遥古镇推出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演艺项目和体验互动项目,吸引游客。 走在古城南大街上,人们不时的会发现,身边多了两位身着古铜色仿古服装,手拿算盘、菩提扇的表演者,他们时而扮演威震四方的票号掌柜,时而扮演初来乍到的票号学徒工,时而模仿云游四海的活佛济公,他们生动逼真的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情,吸引着众多游人拍照留念。

平遥社火节

山西古城平遥是公认年味儿最浓的城市之一。从腊月初一(农历十二月初一)起,平遥人的春节就开始了。从腊月二十到元宵之间将近一个月都在闹社火,“天天有好瞧儿”,彩楼彩台、舞狮、流星锤、高跷、扭秧歌,能让游客体会到最地道的西北味道。

时明八音会

音会是民间器乐演奏组织。曲牌有粗犷激越的“火雷炮”、“十大反”等,有细腻悠扬的“节节高”、“戏牡丹”等。已经收集到的曲式有百余种。1980年,在八音会的演奏中又增添了部分西洋乐器。表演内容为:迎经法事、三安法事、请佛法事、串幡法事。八音会的演奏深受群众喜爱,民间婚嫁娶及其它喜庆活动均请八音会助兴。八音会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娱神、娱鬼,以及人自娱。赵时明的八音会表演形式独特,十余种晋剧乐器单人同台使用,吹拉打并举,文武场齐奏,同时穿插其左右手双笔书法表演,所到之处深受赞扬,并被广为传颂。[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