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平水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平水韵是中国的一个学术名词,属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原为金代刊行的供科举考试用的韵书,是当时及之后文人创作诗歌的用韵依据。因最先刊刻于平水(今山西临汾),故名(一说因刊刻者之一刘渊是江北平水人而得名)。押韵是诗歌的重要艺术特征,从上古至隋代,诗歌押韵遵循自然的音韵规律。隋代统一天下,融合南北文化,陆法言(562—?)等人折中南北官话音系,编写了《切韵》一书。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中有诗赋,《切韵》等自然成为诗歌创作的用韵标准。北宋在继承《切韵》的基础上,编纂、颁行了《广韵》和《礼部韵略》作为官韵。《广韵》《礼部韵略》有 206 个韵部,然而,在唐宋时期的诗歌创作中,实际使用的韵部大约只有一百多个。金代采用诗赋取士的制度,其官韵以北宋韵书为基础,对其中的韵部进行了合并。在这个大背景下,金、南宋并存期间,金王文郁刊刻了《新刊韵略》,共 106 韵;宋刘渊刊刻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共 107 韵。这两部韵书的韵部基本一致。原书虽已亡佚,但它们确立的“平水韵”是对唐、北宋诗韵的直接继承,而且更为简洁,方便文人学习和使用,因此成为元明清三朝乃至今天写诗押韵的重要依据。

引例1

江南监本,免解(jiè)进士毛氏(晃)《增修礼部韵略》,江北平水刘氏(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互有增字。今逐韵随音附入,注云“毛氏韵增”“平水韵增” (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凡例》) (江南国子监刻本,有免解进士毛晃编纂的《增修礼部韵略》,有江北平水人刘渊编纂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其中韵字各有增加。现在依照韵目次序和读音,将这些字附在后面,并注明“毛氏韵增”“平水韵增”。)

引例2

近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颐庵老人曰:“ 稔闻先《礼部韵》,或讥其严且简。今私韵岁久,又无善本。文郁累年留意,随方见学士大夫,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既详且当。不远数百里,敬求韵引。 (许古《〈新刊韵略〉序》,见《皕(bì)宋楼藏书志》卷十七“经部” ) (最近平水管图书刻印的官员王文郁,携带新刻韵书来面见颐庵老人,说:“一向听说有人讥讽原先的《礼部韵略》设韵严格而注释简单。现在都是私下流传的韵书,年代很久了,而且没有好的刻本。我多年来留意此事,随时随地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对此书精心校勘,又少量增加了一些注释,详细而且精当。我从几百里远的地方过来见您,请您为这部韵书写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