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區復興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川區復興鄉是白銀市平川區下轄的一個鄉。地處平川區東南部,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西南與會寧縣毗鄰,北靠種田鄉。全鄉總土地面積104.94平方公里,現轄西川、上漢、漢口、山李、川口、李溝、甘澇7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復興鄉現有獨立初中1所,在職教師49人,在校學生449人;完全小學1所、村級教學點5個,在職教師63人,在校學生145人。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12人;村級衛生室7所,從業人員7名。[1]
中文名稱: 復興鄉
外文名稱: fuxing pingchuan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
下轄地區: 西川、上漢、漢口、山李、川口、李溝、甘澇
政府駐地: 復興鄉漢口村
電話區號: 0943
郵政區碼: 730915
地理位置: 平川區東南部
面 積: 104.94平方公里(2017年)
人 口: 5212人(2017年)
氣候條件: 大陸性乾旱氣候
著名景點: 機修梯田、上漢城堡等
車牌代碼: 甘D
概況
復興鄉位於平川區東南部,東經105°15′-105°26′、北緯36°18′-36°27′。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源縣接壤,西南與會寧縣毗鄰,北靠種田鄉。面積104.94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上漢村,距城區60千米。地處乾旱山區,海拔最高2263米,最低1921米,平均海拔2092(一說1940)米。雙(鋪)劉(寨)公路穿境。
沿革
1953年設復興鄉,1963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06.1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漢口、山李、李家溝、甘澇、西川、川口、上漢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漢岔口。
1973年從種田人民公社析置為復興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鄉。現下設上漢村、西川村、川口村、漢口村、山里村、李溝村、甘澇村等七個行政村,共1678戶,8042人。 1984年3月成立復興鄉計劃生育服務站。 1984年8月成立復興鄉財政所和民政所。 1984年8月成立復興鄉農機管理服務站。
1988年5月成立復興鄉農機農經站、畜牧站、林業站、農機服務推廣站。 1997年5月成立復興鄉水利水保站、文化站、廣播站。
1998年8月成立復興鄉司法所。
2002年6月機構改革,復興鄉內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加掛經委牌子)、社會發展辦公室、計劃生育辦公室、人民武裝部;復興鄉直屬事業單位有農業科技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教育管理中心、財政所、衛生院。(平機編委發56號)
2003年4月成立白銀市平川區復興鄉勞動保障事務所;(平機編辦發5號)
2007年5月關於成立白銀市平川區復興鄉社會保障服務所;(平機編委發10號)
2011年2月28日機構改革,復興鄉內設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加掛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牌子)、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內設人民武裝部牌子);復興鄉直屬事業單位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加掛財政所牌子)、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牌子)、農村文化服務中心、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含服務所)。
地理環境
復興鄉地處平川區東南部,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西南與會寧縣毗鄰,北靠種田鄉,全鄉總土地面積106.1平方公里。海拔最高2263米,最低1921米,平均海拔2092米。年平均氣溫6℃—6.9℃,平均無霜期90—170天,年日照時數2614.4小時,年降雨量在150㎜—200mm之間,屬大陸性乾旱氣候。地下水資源和自然資源貧乏,植被稀疏,覆蓋度低,植物群落結構簡單,以農業生產為主。平均海拔2092米,境內地勢崎嶇,溝壑縱橫,植被稀疏,覆蓋度低,植物群落結構簡單,自然條件艱苦。
行政區劃
復興鄉現轄西川、上漢、漢口、山李、川口、李溝、甘澇7個行政村,36個村民小組,1658戶、8043人。現有10個黨支部、297名共產黨員。
社會
鄉機關現有幹部職工70人,其中科級幹部16人,一般幹部54名;村幹部28名(大學生村官5名)。獨立初中1所,在職教師49人,在校學生449人;完全小學1所、村級教學點5個,在職教師63人,在校學生145人。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12人;村級衛生室7所,從業人員7名。有五保對象44戶56人,低保對象511戶1681人。新農合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社會養老參保率達到65%,計劃生育人口自增率6‰以內。綜合文化站1座,位於上漢村北溝社,有專職幹部3名。X-33線雙界柏油公路過境18公里,砂化鄉村道路38.8公里,硬化通村公路5.2公里。衛星電視、廣播通訊信號覆蓋全鄉。
當年人口出生率為7.7‰,計劃生育率為87.93%,總出生性別比為97%。有二女結紮戶65戶,獨生子女領證戶75戶,為67戶獨生子女領證戶落實養老儲蓄3.84萬元,享受國家獎勵扶助金17人,享受區獎勵扶助金193人,主動節育享受1萬元獎勵二女戶18戶(其中當年2戶)。全鄉共納入低保戶509戶、1681人,其中一類81戶、162人,人均補差107元,二類210戶、695人,人均補差80元,三類131戶、525人,人均補差65元,四類87戶、299人,人均補差45元,每季度發放低保金36.16萬元;38戶、49人五保對象年享受供養金5.8萬元;優撫對象17人,其中在鄉老復員軍人7名,年人均享受優撫金3990元;帶病回鄉退伍軍人6名,年人均享受優撫金2550元;「三屬」3名,年人均享受優撫金6907元;八級傷殘軍人1名,年人均享受優撫金4607元。新農合參合人7640人,參合率95%。有34名殘疾老人享受老齡補助,人均每年300元。全鄉共有殘疾人298人。截至目前大病醫療救助27戶、6.4萬元;
黨委下設10個黨支部,其中村黨支部7個,機關黨支部1個,學校支部2個。共有黨員297名,其中女黨員46人,農民黨員212名,35歲以下98名,大學及以上87名。鄉機關有幹部職工82名,村幹部21名。新一屆鄉黨委委員7名,其中:女性、30歲幹部和農民委員各1名。鄉紀委委員3名。黨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7.3歲、紀委班子結構平均年齡28.7歲。現有科級幹部15名,平均年齡39.8歲。選舉區黨代表13名,其中:各級領導幹部5名(劉曉非、紀秀蘭、趙志蓮、王學瑞、曹通),占38.5%;各方面專業技術人員1名,占7.7%;各條戰線的先進模範人物7名,占53.8%。選舉區人大代表7名,其中下派代表2名(展天寶、陶麗麗)。
經濟
復興鄉春旱而秋雨較豐沛,適宜洋芋、洋姜、玉米等秋糧和燕麥、蕎麥等秋雜種植,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豆類、洋芋、玉米等。2011年,全鄉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4.1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4.06萬畝,夏糧0.32萬畝(小麥面積0.12萬畝,畝播量10-15公斤,夏雜麵積0.2萬畝,豌扁豆畝播量8-10公斤);秋糧3.74萬畝(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3萬畝,畝播量1.5-2公斤;洋芋2.24萬畝,畝播量100公斤;蕎麥0.1萬畝、畝播量3-4公斤,其他作物0.1萬畝,包括燕麥、畜草等畝播量10公斤),油料播種面積0.1萬畝(畝播量2-3公斤)。預計糧食總產量達150萬公斤,農業總產值達290萬元。共施農家肥2.8萬方(畝用量1500公斤);各類化肥565.7噸,其中:磷肥264噸,尿素62.8噸,二銨44.4噸,複合肥147噸,玉米專用肥47.5噸。
2009年實施了集貿市場改擴建工程,占地面積,3100平方米,其中商鋪面積1500平方米。復興鄉汽車站、畜牧站投入使用。
先後引進資金1200萬元,並通過重點扶持和引導,撬動民間資金250萬元,提升改造和擴建乾隆磚廠、西川三粉廠、三立養豬廠、馬鈴薯倉儲等企業7家,就地轉移剩餘勞動力常年就業180餘人,為農民增收奠定了產業基礎。全鄉個體工商戶發展到95戶,集鎮人口增加到450餘人。
建立寧波廣博集團等勞務輸出基地3個,年輸出富裕勞動力2100人(次),其中:鄉政府有組織的年輸出勞動力400人(次),戶均勞務輸出1人以上,年創勞務收入940萬元以上。
文化
全鄉36個社均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有獨立初中1所,教職工46人,在校學生581人;小學學校9所,教職工72人,在校學生252人;有衛生院1處,醫護人員16人,有村衛生所4所,個體診所7家。鄉文化站位於上漢村,設有圖書閱覽室、中老年人娛樂室等,配套安裝體育建設器材20件套;在西川、山李、川口、李溝4個村均建設了村文化站;全鄉有秦腔自樂班等民間文藝組織3支,各村均建設了農家書屋,藏書3.5萬套。
交通
X-33線雙界柏油公路過境18公里,砂化鄉村道路38.8公里,硬化通村公路5.2公里。衛星電視、廣播通訊信號覆蓋全鄉。全鄉共有村社道路196公里,X-33線雙界柏油公路過境16公里,鄉村道路砂化48.8公里,硬化8.5公里。
視頻
走進白銀平川復興川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