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平城遺址 |
中文名;平城遺址 外文名;Site of Pingcheng City 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城北火車站一帶 保護級別;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號;III-215 分類號;V-35 所處時代;北魏 |
平城遺址,是北魏前期(398年-494年)都城,分宮城、外城和郭城三部分 ,分布於山西省大同市區北部的火車站一帶,其中宮城位於大同市區北部的操場城街 。
北魏天興元年(398年)-太和十八年(494年),鮮卑拓跋氏在平城(平城遺址)建都96年,歷經六帝七世,人口達百萬 。平城遺址北依方山,外靠長城,城,郭城周16千米,宮城內外建有天文殿、天華殿、紫極殿、東宮、西宮、萬壽宮等宮殿樓台大型建築60多座,發現了北魏糧窖遺址、北魏夯土台基遺址、北魏明堂遺址等遺蹟 。北魏明堂遺址(平城遺址組成部分之一)的發掘,對北魏平城布局及中國古代禮制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1988年1月13日,平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沿革
北魏天興元年(398年)七月,魏王拓跋硅稱帝,遷都平城(平城遺址),平城是在漢朝平城縣之基礎擴建而成 。
天賜三年(406年),道武帝在平城宮的南面建立雙闕、太廟、社稷壇,同時營建了外城 。
太和十年(486年),孝文帝下詔始建北魏明堂 。
太和十五年(491年),北魏明堂完工 ,由尚書李冰主持,采武周山之石修建,規模是北京天壇的3倍 。
正光五年(524年),中國北方六鎮起義,北魏明堂毀於戰火 。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徐達在平城(平城遺址)外城基礎上,去掉外城南邊一部分,建成大同城 。
1995年5月,大同市考古工作者在平城遺址南(同市區東南向陽街柳航里)建設工地上發現明堂遺址 。
1996年,大同市考古工作者對平城遺址內的明堂遺址南門夯土台基進行了部分發掘 。
2000年4月,山西雁北師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平城遺址內(馬鋪山之南、御河以東)的緩坡台地發現北魏墓葬11座,出土了陶俑和石槨、壁畫 。
2002年,全長900餘米的操場城東西街翻修拓寬馬路,大同市考古工作者對平城遺址內的宮城進行考古調查,出土板瓦、筒瓦、瓦當、磚、獸骨等遺物,揭示大同城北的操場城東西街地表下依次疊壓着遼金、北魏、兩漢文化層 。
2003年3月,山西省和大同市聯合考古隊在平城遺址內(大同四中北門後)發現大同操場城北魏一號遺址(北魏皇家建築遺址),為面闊9間雙斜坡踏道宮殿遺址 。
2007年,山西省和大同市聯合考古隊在平城遺址內一號北魏遺址東北150米處(翰林別院工地)發掘操場城二號北魏遺址,清理出50多個柱礎和5個圓缸形糧窖遺蹟 。
2008年,山西省和大同市聯合考古隊在平城遺址內(一號北魏遺址後)發現操場城三號北魏遺址,清理出北魏糧倉遺址、複式宮殿以及建築遺蹟和灰坑 。
2008年-2016年,大同市人民政府用磚包修復平城遺址城牆 。
2015年,大同市考古工作者對平城遺址內的明堂遺址進行第三次文物鑽探及發掘,探明了明堂遺址布局、功能和範圍 。
遺址特點
綜述
平城遺址北依方山,外靠長城,分宮城、外城和郭城三部分,宮城周長4千米;外城周長10,每面3門,共12門,門內樓堂館所林立,寺廟百所;郭城周長16千米;東西南北兩向各門相對,各有三條大道,三三相重在城內形成九衢(十字路口)十六坊(居民區),且衢衢相似,坊坊等同,形成棋盤形建築格局;南城牆完全為明代築,東西北三面是在北魏外城城牆上加厚包磚,磚內土牆分兩層,裡層深色的土牆是北魏外城城牆,外層淺色黃土牆為明代所築 ;宮城內外建有天文殿、天華殿、紫極殿、東宮、西宮、萬壽宮等宮殿樓台大型建築60多座 ;城北方山一帶為文成明皇后馮氏營建的永固陵、永固石室、思遠靈園、齋堂、石闕、靈泉殿、靈泉池、以及石窟寺、御路等在內的陵園;城南一帶有墓葬區,有大同電焊器材廠北魏墓群、北魏司馬金龍墓、北魏明堂辟雍遺址等 。[1]
明堂遺址
明堂遺址是平城遺址組成部分之一,位於平城遺址南(同市區東南向陽街柳航里),直徑約為290米左右,占地面積約7萬平方米,基邊長約43米 ,建築以東漢洛陽明堂為藍本,結合三禮,創造了靈台、明堂、辟雍三宮合一的形制,明堂附近還有太廟、太學、靈台、祭天圜丘、藉田、藥圃等建築,是北魏皇家建築群 ;整座明堂上圓下方,上部圓形的靈台以觀天象,下方為建築組合體,中央為太室,東西南北分別為青陽、總章、明堂、玄室以及左右配室,九室十二堂,用來祭祀以及排列昭穆的列祖列宗,宣政布政 。
糧窖遺址
北魏糧窖遺址,位於平城遺址內的北魏皇家建築遺址東北150米處,夯土台基上分布有50多個柱礎石和5個圓缸形糧窖遺蹟,5座糧窖由西向東一線排列,糧窖平面圓形,口大底小,整體呈圓缸形,直徑約10米,深度為4米左右,基址中的圓缸形糧窖數量較多,底部鋪木板,木板上殘存有穀物 。
夯土台基遺址
北魏夯土台基遺址在距離平城遺址內的北魏皇家建築遺址的10米處,面積約80平方米,有漢代到明代的瓦、瓦當、磚、石柱礎、土坯、屋頂裝飾構件等許多建築構件,出土遺物多為瓦當和文字瓦片,是漢代平城縣所在之地 。
文物遺存
平城遺址出土有北魏到明代的筒瓦、板瓦、脊飾、瓦當、文字瓦片、磚、石柱礎、土坯、屋頂裝飾構件等許多建築構件,出土瓦當瓦面的文字有"富貴萬歲""皇魏萬歲"、"大代萬歲"、"皇年萬歲"和"壽貴"等 ,以及出土了大量陶俑和精美石槨、壁畫 ,還出土三件鎏金銅高足杯 。
研究價值
平城遺址是北魏天興元年(398年)至太和十八年(494年)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北魏明堂遺址(平城遺址組成部分之一)的發現,為北魏前期首都平城的地理位置提供了準確的坐標,北魏明堂遺址的考古發掘,對北魏平城布局及中國古代禮制性建築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北魏平城遺址考古調查、科學研究、歷史研究提供了紀年坐標,解決了平城遺址範圍問題,為研究和探討北魏平城明堂奠定了基礎 。
保護措施
1988年1月13日,平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2008年12月15日,國家文物局《關於審批大同市操場城北魏糧倉遺址保護設計方案的請示》(晉文物發〔2008〕129號)得到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要求科學回填保護,避免園林化傾向 。
開發建設
2008年,明堂遺址公園被列入大同市歷史文化名城復興工程 。
2009年11月,大同市人民政府決定在北魏明堂遺址西南約180米處修建明堂遺址公園 。
2010年5月,明堂遺址公園在向陽街原址上正式開工建設,設計完全按照北魏明堂遺址的形制,參考歷史文獻及研究成果,結合北魏考古發掘,經專家多方論證完善,儘可能接近北魏明堂原有的風貌;主要建築有平城明堂遺址、明堂、圜形河道及東、南、西、北四門等 。
2016年,明堂遺址公園歷時6年完工 ;同年12月24日,明堂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
歷史文化
八十餘窖
平城遺址內發掘出來的北魏糧窖遺址,是太官所轄糧食"八十餘窖"中的一部分。《南齊書》卷五十七《魏虜傳》記載:"太官八十餘窖,窖四千斛,半谷半米 。"
花木蘭與明堂
平城遺址內的明堂遺址,是花木蘭拜見天子孝文帝的地方。漢樂府《木蘭詩》:"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堂辟雍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築之一,其中明堂是古代帝王頒布政令、接受朝覲、祭天祀祖的場所,辟雍是明堂外面環繞的圓形水渠 。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平城遺址,拓跋浚的皇宮在大同! , 快資訊 20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