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幅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幅巾
来自百度的图片
幅巾

中文名称 :幅巾

拼 音 :fú jīn

定 义 :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

解 释 :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 是指用整幅帛巾束首。多裁取一幅即长度和门幅各三尺的丝帛做成。 从额往后包发,并将巾系紧,余幅使其自然垂后,垂长一般至肩,也有垂长至背,用葛布制成,称为"葛巾",多为布衣庶人戴用。用细绢制成,称为"缣巾",多为王公雅士戴用。 宋代以后,深衣幅巾是士大夫家冠昏、祭祀、宴居、交际服。 古代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的释菜礼,儒生都穿戴幅巾深衣祭祀孔子。原先的幅巾作四方形,使用时有前幞后,包住发髻,于脑后缚结。北周武帝对其作了改进,于方帕上裁出四脚,并将其接长,形如阔带,裹发时巾帕覆盖于顶,后面两脚朝前包抄,自上而下,系结于额,前面两脚绕至颅后,缚结下垂。在幅巾的基础上演变出了幞头

引证解释

  • 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后裁出脚即称幞头。
  • 《东观汉记·鲍永传》:" 更始 殁, 永 与 冯钦 共罢兵,幅巾而居。"
  •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 及 见康柴车幅巾,以为田叟也,使夺其牛。"
  •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敛以时服"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 《傅子》:" 汉 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
  • 唐 王绩 《赠李征君大寿》:孔淳辞散骑,陆昶谢中郎。幅巾朝帝罢,杖策去官忙。
  •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幞头巾子》:"今 宋 朝所谓头巾,乃古之幅巾,贱者之服。"
  • 宋 刘克庄 《沁园春·送孙季蕃吊方漕四归》词:"岁暮天寒,一剑飘然,幅巾布裘。"
  • 《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 西门庆 那日不往那去,在家新卷棚内,深衣幅巾坐的,单等妇人进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袁绍幅巾单衣,引八百余骑,奔至黎阳北岸,大将蒋义渠出寨迎接。

历史

幅巾,是指用一块帛巾束首。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幅巾之名早见于《后汉书 郑玄传》:"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据汉人扬雄《方言》:幅巾之名自关西秦晋之郊日络头,西楚江湘之间日陌头,自河北赵魏之间日缲头。《三国志魏志 武帝纪》亦有记载,裴松之注引《傅子》:"汉末王公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晋书》记,"后汉末,王公名士以幅巾为雅,是以袁绍、崔钧之徒,虽为将帅皆着缣巾"。 这种厌弃冠冕公服,以幅巾束首的风气,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后汉书·鲍永传》:"悉罢兵,但幅巾,与诸将及同心客百余人诣河内。" 李贺《咏怀》诗:"头上无幅巾,苦糵已染衣。"唐宪宗元和时人刘肃《大唐新语》记载:"昔袁绍与魏武帝战于官渡,军败,幅巾渡河,遁相仿效,因以成俗。初用全幅皂向后幞发,谓之'幞头'。"《封氏闻见录》巾幞条日:"近古用幅巾,周武帝裁出脚,后幞发,故俗谓之幞头。"宋人俞琰(1253-1314)《席上腐谈》卷上记:"幞头起于周武帝,以幅巾裹首,故日幞头。幞字音伏,与幞被之幞同,今讹为仆。"司马光《书仪》卷六《丧仪二》:"布四脚其制如幅巾,前缀二大脚,后缀二小脚以覆髻,自额前向顶后以大脚系之,大暑则屈后,小脚于髻前系之,谓之幞头"。幅巾在宋明时期亦是流行的头巾之一,士大夫常喜戴之。朱熹拜祭先祖和孔子也穿戴幅巾方履。 屈大均遗嘱写道:"吾死后,以幅巾、深衣、大带为殓。大带书碣'明之遗民'。"

幅巾制作系法

用黑缯六尺许,中屈之,右边就屈处为横巾取,左边反屈之自巾取左四五寸间斜缝,向左圆曲而下,遂循左边至于两末。复反所缝馀缯,使之向里以巾取当额前,裹之至两髻旁,各缀一带,广二寸,长二尺,自巾外过顶后,相结而垂之。

明代幅巾

明代幅巾多为学者所带,总体形制一样个别细节也是有所差异的。一般来说穿深衣的时候带幅巾,在明代有幅巾深衣一词。韩国幅巾主要是受到明代幅巾的影响而形成的,韩国幅巾儿童还有学子们戴的比较多,一般士大夫戴的比较少。[1]

视频

汉服开箱:155小个子戴上明制幅巾,一秒感觉要出家了

参考资料

  1. 明制女性幅巾佩戴介绍,哔哩哔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