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常印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常印佛
出生 1931年
江苏泰兴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科院院士

常印佛,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地质勘查专家,长期致力于矿产地质勘查和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大型勘查和科研项目。

个人履历

1931年出生于江苏泰兴,曾在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学习。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64年以前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工作;1965-1974年,被地质部先后派往越南阿尔巴尼亚从事援外地质技术工作;1978年以后,供职于安徽省地质局(后改称地质矿产局),曾在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工作。

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安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被聘为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曾是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安徽省地质学会理事长,现为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长期致力于矿产地质勘查和研究,先后参加和主持过多项大型勘查和科研项目,取得了突出成绩。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被所在国授予二等和一等劳动勋章。

学术贡献

矿产勘查研究方面

1952年他参加了地质部321队由郭文魁院士主持的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勘探工作,随同陈庆宣院士从事外围区域普查,该项工作找到了贵池铜山铜矿和黄山岭铅锌矿,经后续工作证实均为中型矿床,已被开发利用。他参加了1953年铜官山"中间"地质报告的编制工作,又负责编制了1955年的"最终"地质报告,这两份报告都是矿山和冶炼企业首期建设的地质依据。

1957年以后,常印佛负责铜官山外围地质勘查项目的技术工作多年,该项目系统地开展了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找矿、勘探和地质研究,发现和探明了一批铜矿产地,包括狮子山和凤凰山等大型或大中型矿区在内,大幅度地增长了储量,开拓了新的找矿前景,为铜陵有色金属熔炼基地的扩建提供了资源保证。与此同时,通过沿江各省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已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铜矿带,而该带的矽卡岩型铜矿也成为我国重要的铜矿类型,明显地有别于该类型在世界范围铜矿中处于次要地位的状况,构成中国矿床和勘查工作的一个特色,常印佛是其中做出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此期间,他还组织实施了我国最早的一幅(铜陵幅)1:50000地质调查,大大提高了这一成矿远景区的地质研究程度,在地质部后来推行这项措施中起到积累经验和带动作用。在总结一些典型地区找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1985年他在地质部太原普查会议上提出了普查工作历史发展三阶段的划分方案和在重要远景区开展立体地质制图的建议,在主管部门的支持下,1988年在铜陵和大冶进行立体制图试点,虽因经费不继而中掇,但已初步显示了它在深部找矿中的意义。

矿产研究方面

矽卡岩矿床中经常见到一种似层状矿体,经典成矿理论解释为岩浆热液顺层交代成因。但对于一些地区沿上、下石炭统界面发育的含铜、铁、金、铅锌或钨铂的硫化物矿层,自20世纪印年代初以来,研究者中一直存在着同生与后生、内生与外生的争论。常印佛把所有这些成层的矿体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考查,并引入层控成矿概念,发现沉积作用和岩浆作用在不同矿床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差异,在典型的沉积矿床和岩浆热液矿床两个端元之间,存在着一整套过渡型矿床系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矿体最终就位机制上,都与一些岩浆作用有某种时、空和/或成因上的联系,并且往往或多或少地都有矽卡岩共生,组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矿床家族。为此,他于1980年提议建立一个新的矿床类型或亚型一"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定义为:在岩浆热力影响范围内,热流体系统在形成矽卡岩及后继的蚀变岩石的同时,通过交代、叠加、改造等机制,在层状岩石中形成并就位的似层状一层状矿床。这一认识越过上述成因争论,融"水"、"火"于一体,丰富和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由于这一类矿床在矽卡岩矿床中一般规模较大而稳定,一直是重要勘查对象,因此,这些研究成果,也有着重要实际意义。

区域成矿学研究方面

常印佛在铜官山外围勘查工作中,根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于1963年提出近东西向的铜陵一戴汇基底断裂带是区域主要控矿构造的认识,这在当时国内有关基底断裂(及深断裂)控矿的研究中,是较早的成果之一,并且已为后续的勘查和科研工作所认可,在找矿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关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研究中,常印佛和他的同事们论证了这一成矿带的主体部分位于南北两个基底的结合部位;在燕山期板内变形作用下,沿着这一结构性"弱带"发育成一条网络状断裂系统--长江断裂带,它可下切至中、下地壳界面附近,局部与深部岩浆房连通;在次级隆起区高钾钙碱性岩浆岩大量发育,伴有以矽卡岩型、特别是层控矽卡岩型矿床为特征的强烈的铜金成矿作用;而在次级撤陷区则有剧烈的橄榄安粗岩系岩浆岩活动,伴有以火山一次火山气液型矿床为特色的铁、硫的大规模富集;过渡区的岩浆一成矿作用也具有过渡型面貌;而在岩浆活动相对微弱地区,则出现低温型和沉积改造型铅锌银和菱铁矿等矿床;并由此建立了区内成矿的时一空一物质综合分布模式。通过以上剖析,提供了一个陆内成矿带的成矿模型。

主要著作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1955,主编,内部),《安徽铜陵狮子山矿区东、西狮子山铜矿床地质勘探报告》(1963,主编,内部),《某区内生矿化作用的几个问题》(1965),《中国主要类型铜矿成矿与分布的若干问题》(1976,第二作者),《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1980),《安徽安庆-铜陵一带铜矿普查工作的回顾与展望》(1985),《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1991),《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1998,作者之一),以上除注明者外,均为第一作者。

常印佛,刘湘培,吴言昌,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地质出版社,1991[1]

个人荣誉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在援外技术工作中,被所在国授予二等和一等劳动勋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