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布依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布依族
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

布依族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黄果树瀑布贵阳花溪安顺“龙宫”溶洞、盘江铁索桥等十几处旅游景点。

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广,现在通用汉文的较多。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享有“水稻民族”之称。红水河流域还是中国最重要的林区之一。

起源和历史[1]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同一个民族,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只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宗教信仰[2]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井有井神,村寨建有土地庙。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要供奉神竹,或生长奇特的古树、山洞,这些都被认为有神灵。有的还供奉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些意识特征。

明、清以后,佛教、道教、天主教相继传入布依族地区,民间有少数信仰群众。但是,“摩教”至今仍是大多数布依族群众信仰的传统宗教,它是一种介乎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布摩,并且已形成最高神祇“报陆陀”,布摩均尊奉始祖神“报陆陀”为开山祖师。在举行各种祭祖活动中,首要的仪式是恭请“报陆陀”莅临,以示整个祭祀活动的权威性。在摩教的意识中,“报陆陀”具有非凡的超自然力和智慧,能够洞察古今往来,解决任何难题。

摩教不仅有较为完备的祭祀经典--摩经,还有比较固定和规范的宗教礼仪。举行祭祀活动除了要履行一定的宗教礼仪外,还要辅以对摩教经典的诵读。典籍浩繁的摩经,大致可分为用于丧葬超度活动中的多卷本《殡之经》、《古谢经》等,也有用于驱邪祈福禳灾等目的相对应的种类繁多的各类杂经。

摩教初步形成的基础教义,即认为人间万物是由始祖神“报陆陀”创造,并能洞察宇宙万物的事态,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经过特定仪式和条件万物可相互转变,而且灵魂具有神秘力量,需要祭祀和崇拜,达到禳灾祈福的目的。人患疾病是由某种鬼魂作祟,通过举行某种仪式可以驱逐疾病,可以痊愈。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要通过仪式予以超度,才能使灵魂进入仙境。摩教中的浩繁经典,内容丰富,包含了布依族古代社会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乃至人们的社会交往和道德礼仪等等。

服饰特点[3]

布依族妇女几乎都是纺织和刺绣的能手。

妇女们常把自己精致的刺绣品(包括衣襟、袖口、花边、绣花鞋、帐沿、枕套、围腰、背带等)作为珍贵礼物或美好的象征。而在这些刺绣品中,妇女们对衣背花(即用于背小孩用的背带布)极为珍视,因为这种衣背花的刺绣,特别讲究针法和花纹图案的对称和工整。一幅衣背花往往要在熟练刺绣能手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完成,而且常常是在谈恋爱时就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纯挚的感情,绣织在这些精美的图案上面。此外,有些能干的外婆,每当在第一个外孙满月时,习惯上也要送去这样一幅刺绣的背带,作为庆贺小外孙健壮成长之喜礼。

布依族男女服装多喜用蓝、青、黑、白等色布缝制。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因为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出形式各异的特点:

如在八达河聚居区,七八十岁以上的妇女,仍保留有传统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的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攘绣各式的彩色滚边,习惯上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所绣织的花纹图案十分讲究,鲜艳美观,看上去两袖大小相同、长短协调,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格外醒目受看。当年老一辈多数均穿蓝黑色百榴长裙,有的也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上还要穿一双十分精美的翘鼻子满花绣鞋,俗称“猫鼻子花鞋”(布依语叫“海兰高”)。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正因为全身上下都是出自布依妇女灵巧的双手,因而筹集和缝制这一身服饰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布依妇女是否聪慧能干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年妇女的包头,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并在沿右按前下方处镶嵌二至三道带色的布边,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泡纽扣作装饰,两手袖口处仍保持了老一辈传统的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唯脚下的绣花鞋逐渐变成半月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变后的布依女服饰仍显得净洁淡雅、古朴庄重。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坦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银头智之间,显得洒脱大方、俊俏美观。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杂居区的布依妇女,特别讲究包一丈五尺长的头帕,普遍仍穿蓝、青、黑、白等色的右袄大襟上衣,少数也系围腰,下着长裤。

建筑特点[4]

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其中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讲究的,选择依山傍水处作宅基,不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

布依族建筑多以瓦房,石板房为主,铺成整齐的菱形或层叠鳞纹,房屋不仅不透风雨,而且古朴美观,屋顶举重若轻,安居而不压抑。

直到明清以后,随着汉人的不断迁入和民族间的融合,布依族建筑开始有了改变,但基本形式上依然保留着布依族传统的建筑风格。

传统节日[5]

布依族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布依族特色的文化,布依族节日主要有春节、清明、三月三、四月八、端阳节、六月六、七月半、中秋节、“吃新节”、重阳节等,其中以春节、六月六最为隆重。

查白歌节   

查白歌节是贵州省西南兴义县布依族的纪念性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兴义市顶效镇的查白场举行。该节是为纪念古时当地一对为民除害与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得名。   每年这几天,周围远近各县和毗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群众三四万人,前来参加歌节,规模宏大,气氛热烈,蔚为壮观。查白歌节主要的活动内容有歌节赛歌、认亲访友、吃汤锅、赶表和祭山等,一般连续3天,第一天是最好。

“六月六”节

有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各地传说不同,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在远古的洪荒年代,布依族的先人“盘古”,在劳动中积累了栽培水稻的经验,年年丰收,后来他与龙王的女儿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新横。一次儿子冒犯了母亲,龙女一气之下,返回龙宫,再不回来。“盘古”没有办法,只好再娶,一年的六月六日盘古死去,新横从此遭到继母虐待,几乎被害。他忍无可忍,便上天控告继母,并发誓要毁掉她栽培的水稻秧苗,继母知道后,万分后悔,终于与新横和好,并于每年六月六日,盘古逝世这天,杀猪宰鸭,做粑粑、供祭盘古,布依族人民因此每年六月六日都举行祭盘古,供祖先的活动,以示子孙延续、五谷丰收,年复一年,就形成了这个民族节日。

四月八

传说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所以也称"牛。王节"、"牧童节"。黔西地区也称为"秧"节","开秧门"。贵州荔波一带,每逢这个,节目要做黑糯米饭敬"牛王";望溪县要吃四色糯米饭;有的地区不但要做糯米饭还要杀鸡备酒祭祖,并用鲜草包糯米饭喂牛,给牛洗澡,让中休息一天,表示人们对耕牛的爱护和酬劳;个别地区还要举行斗牛、赛马等娱乐活动、米花节采花节又称"女儿节,是甘肃省文昙搏赠地区藏族人民的传统佳节。

饮食文化[6]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多将包谷加工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掺在一起煮成二合饭,也有的将嫩包谷磨成碎糊状,加上糯米包成包谷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布依族地区盛产名茶,都匀毛尖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优等奖。在布依族人制作的茶叶中,味道别具一格的是姑娘茶。此茶在清明节前由姑娘采回茶尖嫩叶,炒热后保持一定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片叠成圆锥体,晒干后经过处理,就制成了姑娘茶。此茶形状优美、品质精良,是茶中精品。

相关视频

布依族舞蹈《竹筒乐》

参考资料

  1.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起源于什么时期 讲历史,2018-02-20
  2. 布依族宗教 民族网,2011-11-04
  3. 布依族的服饰特点 民族网,2014-11-26
  4. 布依建筑的特点及风俗 搜狐,2017-07-21
  5. 布依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新浪,2016-08-24
  6. 风味独特的布依族饮食 新浪,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