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耶濟德二世
巴耶濟德二世(又譯巴耶塞特二世,1448年-1512年)是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他的執政時期是從1481年到1512年。巴耶濟德二世(12月3日,1447 - 1512年5月26日)統一了奧斯曼帝國,挫敗了一個叛亂,很快放棄王位之前他給他的兒子。他是最著名的斯萊姆即為疏散猶太人。從西班牙的阿爾罕布拉宮的公告後,他被羅馬皇帝和伊斯蘭哈里發安置在奧斯曼帝國。
巴耶濟德二世是個有領導能力的人物。
目錄
早年生活
巴耶濟德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第七代蘇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次子,他的生母是第三皇妃希蒂·繆克里姆哈通--蘇丹唯一一位舉行過婚禮的妻子(穆罕默德二世其餘6位皇妃都是受到冊封的後宮婢妾)。穆罕默德二世對於這段強加於自己的婚姻深惡痛絕,不但早早把繆克里姆哈敦打入冷宮,甚至對於身為嫡子的巴耶濟德也不假辭色。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年穆拉德二世不喜歡穆罕默德二世,穆罕默德二世也不待見巴耶濟德。根據現存的資料記載,巴耶濟德很小就被迫與生母分離,由後來成為皇太后的第一皇妃阿米娜·古爾巴哈爾哈敦撫養。和父親一樣,不幸的童年經歷造就了巴耶濟德陰鬱內斂的性格,也使他更渴望成為蘇丹。
王位時期
"出師未捷身先死"這句詩描述"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人生結局是非常貼切的。這位以征服君士坦丁堡開始聞名於世的"法提赫"蘇丹,在剛踏上出征羅德島的路途時於伊斯坦布爾城外的軍營中突然死去。和扶上馬再送一程的穆拉德二世不同,穆罕默德二世生前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更沒有着意培養哪一個兒子。蘇丹最鍾意的是第二皇妃古爾莎赫哈通所生的長子穆斯塔法(Mustafa),但這位王子卻在1478年先於父親辭世。穆罕默德二世素來有知人之明,儘管不喜歡巴耶濟德,但他實際上很欣賞兒子的才華,內心十分清楚他有能力成為蘇丹。大約是相信冥冥之中安拉定會為帝國選擇一個合格的統治者,他把巴耶濟德和傑姆兩兄弟分別安排在兩個距離伊斯坦布爾路程相當的省份任職,誰先回到伊斯坦布爾,誰就是新的蘇丹。
當時巴耶濟德在阿馬西亞當總督,傑姆在卡拉曼省。因為卡拉曼距離伊斯坦布爾更近,所以有學者認為穆罕默德二世是想把帝位傳給傑姆的,支持這一論據的還有傑姆的政治主張,一直以來穆罕默德二世都是奉行無限的擴張,而傑姆是全力的支持其父的這一主張,但是巴耶濟德更傾向於暫時歇止戰爭,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進行內部的改革修整,以恢復元氣。當然穆罕默德二世沒有直接選擇傑姆,說明他覺得巴耶濟德的主張仍有可取之處,所以給了他一個機會。
這裡還涉及到奧斯曼土耳其內部的兩大階級的鬥爭,即舊土耳其貴族和德米舍梅,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分別支持不同的王子,其中德米舍梅是支持巴耶濟德的。為了自己支持王子能夠成為蘇丹,他們開始阻撓對方王子。舊土耳其貴族代表是當時的大維齊爾卡尼曼奇,德米舍梅的代表是加尼沙里軍統伊斯哈克,後來伊斯哈克的計謀成功,延緩了傑姆進入伊斯坦布爾的步伐,而使巴耶濟德成為了蘇丹。也就是巴耶濟德二世。
傑姆失敗後,並不甘心,他抵達布爾薩,糾集手下和對朝廷不滿的土克曼人發動了叛亂,他宣稱自己是安納托利亞總督,而和巴耶濟德"劃江而治",即他統治博斯普魯斯海峽以南的屬於亞洲的土地,巴耶濟德統治以北的屬於歐洲的土地。
巴耶濟德當然不容此事的發生,他率領伊斯坦布爾的駐軍渡過海峽和傑姆作戰,並最終獲勝。兵敗的傑姆逃到馬穆魯克王國,導致奧斯曼土耳其和馬穆魯克關係陷入緊張。此時是1481年。
次年,傑姆組建新軍,從西亞一直逼近安卡拉,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不過傑姆還是失敗了,並逃到了羅德島,尋求聖約翰騎士團的庇護,之後至1495年,歐洲不斷派人來和傑姆磋商,欲藉助他爭奪王位,發動對奧斯曼的戰爭。1486年,傑姆還與教皇英諾森八世簽訂了軍事合作協議。1495年,傑姆赴羅馬會見教皇,正趕上法王查理八世攻擊意大利,而被逮捕。法王準備將傑姆送往巴黎,不過傑姆在途中病逝,徹底的結束了內戰。
內部改革
巴耶濟德二世在位時期,被稱為"帝國的鞏固時期",其原因在於他作為蘇丹後的政治路線,帝國之前的數代君主,都把開疆擴土作為第一目標,但巴耶濟德卻把內部發展作為首要任務。為此他削弱了德米舍梅的權利,加強中央集權,對稅收制度進行了較大的修改,他力圖平衡帝國內部各階級的利益,緩解矛盾,以使帝國能夠穩定的發展經濟。1495年,來自傑姆的威脅消除,巴耶濟德對內部改革的力度更是加大,除了制度上的變革,他更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所以他經常召集學者討論關於歷史、宗教等話題,又支持伊本·克麥爾撰寫《奧斯曼帝國史》,以評述歷代蘇丹得失,作為借鑑。
可以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早期的文化歷史是擺脫遊牧民族習性的歷史,而巴耶濟德大規模的文化改革在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初步形成了奧斯曼帝國獨有的文化骨骼,而其孫子蘇萊曼一世,最終建立起完善的文化體系。
戰爭成就
巴耶濟德儘管看起來像一位文治之君,但他在位時期,帝國的戰爭亦沒有停歇,除了早期和因傑姆而來的十字軍作戰,後來他還利用奧地利貴族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叛亂,發動了西征,幾乎攻占奧地利全境,不過這種征服只是短暫的。
之後,又與馬穆魯克作戰,但沒有獲勝。
接着帝國和威尼斯作戰,戰場是愛琴海,帝國本來是沒有太大優勢的,不過一場暴風影響了威尼斯海軍的戰力,使得帝國取得了優勢,威尼斯無奈之下只能求和,通過談判,巴耶濟德獲得了在愛琴海上的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作為回報,他給予威尼斯一定的貿易特權。
與薩法維帝國的衝突,對於信仰什葉派的薩法維帝國,巴耶濟德一直保持着容忍的態度,當他們屠殺遜尼派教徒時,巴耶濟德僅僅作出譴責,不過當薩法維帝國愈發過分,而煽動帝國邊境的土克曼人的叛亂時,巴耶濟德終於出兵了,主帥是他的長子艾哈邁德(美國學者斯坦福先生的《奧斯曼帝國》認為艾哈邁德是長子,但我國學者黃維民先生的《奧斯曼帝國》認為考爾庫德是長子)。艾哈邁德很快取得了勝利。不過沒有進一步作戰,而入侵薩法維帝國的本土,即波斯地區。
王位之爭
巴耶濟德有四位兒子,分別是艾哈邁德、考爾庫德、塞利姆和塞黑沙赫,塞黑沙赫於1511年去世,此時巴耶濟德身體已經極度惡劣,其他三位王子開始了激烈的爭奪。其中艾哈邁德和考爾庫德是在宮廷中結黨私營,但是塞利姆卻在邊境上作戰。不過事實證明,遠離首都的塞利姆通過一系列對格魯吉亞的征服取得了軍方的支持,反而比在首都斗得焦頭爛額的兩位兄長,獲得了更多的籌碼。也迫使巴耶濟德最終立塞利姆為繼承人。1512年,迫不及待要改變帝國內治政策的塞利姆,回到伊斯坦布爾,指使醫生在巴耶濟德的藥物中下毒,毒殺了自己的父親,成為了新一代的蘇丹(對此爭議較大,也說巴耶濟德是自然死亡。)[1] ,即塞利姆一世,他展開了帝國的東征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