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列維王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巴列維王朝由伊朗巴列維家族創建的一個王朝,存在於1925年-1979年。[1]
卡扎爾王朝因為英蘇勢力入侵波斯而變得衰弱,巴列維家族順勢推翻了卡扎爾王朝的最後一位君王艾哈邁德沙·卡扎爾,艾哈邁德沙·卡扎爾。
創建巴列維王朝是伊朗父子君王禮薩·汗(1925年-1941年在位)和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維(1941年-1979年在位)的執政年代。
1935年,其統治伊朗期間使用的國號為伊朗帝國。巴列維王朝時期的伊朗曾是中東地區最富裕和最強大的國家,而且背後還有美國和以色列的支持。
1979年,宗教領袖阿亞圖拉·何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巴列維國王李查汗的兒子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維,聽從美國的建議選擇流亡,這使巴列維王朝就此覆亡。[2]
禮薩·汗
禮薩·汗是巴列維王朝的開拓者和建立者,他帶領伊朗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進入現代國家。禮薩·汗曾是伊朗哥薩克師的一名軍官,
1921年2月,發動軍事政變,成為卡扎爾王朝的實際掌權者。
1925年12月,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出任國王。
禮薩·汗帶領伊朗人民擺脫了英國和俄國的殖民統治,他將土耳其的凱末爾作為自己崇拜的對象,效仿凱末爾在伊朗實施大力改革,推行富國強兵國策。[3]
禮薩·汗在政治、司法、經濟、社會、教育、土地等方面的改革,遵循了世俗化和現代化的理念,使伊朗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為巴列維的進一步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6月,德軍大舉入侵蘇聯,英國和蘇聯隨即成為盟友,兩國都視新啟用的跨伊朗鐵路是由波斯灣至蘇聯的重要運輸補給路線。由於禮薩·汗拒不驅逐德國人,英蘇兩國在1941年6月入侵伊朗,逮捕了禮薩·汗及將他流放。[5]
1942年,英蘇兩國的盟友美國派遣武裝部隊到伊朗協助維持鐵路的運作。在隨後的數個月內,這三個國家全面控制了伊朗的石油資源,並開闢了各自的補給路線。禮薩·汗政權突然崩坍,殘餘的政府權力亦遭到三國加以限制,李查汗的兒子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維在得到三國同意下繼位上任。
1942年1月,這些國家與伊朗簽訂協議以尊重伊朗的主權,並承諾會在戰爭結束後的六個月內撤軍。
1943年,美國在德黑蘭會議上重申會遵守協定。
1945年,蘇聯拒絕就撤離就伊朗西北部的東亞塞拜然和西亞塞拜然制定時間表,當地滋生的自治運動得到蘇聯的支持。與此同時,共產黨派伊朗人民黨在議會擁有代表,影響力強大,並逐漸變得好戰。政府不得不採取行動,派遣軍隊前往伊朗人民黨活躍的北部省份試圖恢復秩序。伊朗人民黨在德黑蘭的總部和伊斯法罕的支部分別遭到佔領和剷除。
1945年,由於蘇軍阻止伊朗軍隊進入北部省份,北部省份仍受到人民黨和蘇聯的控制。
1946年5月,蘇聯撤軍,但緊張局勢仍維持了多個月,這正是美國陣營和蘇聯陣營之間炮製的冷戰當中的其中一幕。
此後,伊朗的政局變得較開明,政黨得以發展。1944年的議會選舉是超過20年以來第一個真正具競爭性的選舉。外國影響力成為了各個政黨的敏感議題。英國政府附屬的英伊石油公司繼續在伊朗生產和營銷石油。在1930年代初,一些伊朗人開始提倡國家石油產業國有化,這個議題在1946年後變得越來越流行。
巴列維國王
1942年,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維繼承父親的王位,他希望沿用父親的改革政策,然而他很快便與老練、奉行民族主義的穆罕默德·摩薩台開展一場政治之爭。
雖然宣誓過作為立憲君主會將權力下放給議會政府,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維卻逐漸干預政府事務。他致力於恢復軍隊,確保軍隊作為君主的主要力量而置於皇室的控制之下。
1951年,伊朗議會以79票支持、12票反對通過任命穆罕默德·摩薩台為總理,摩薩台馬上便落實石油產業國有化,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維則擔心西方因此而實施的石油禁運會嚴重影響伊朗經濟而持反對態度。[6]
1953年8月,在英國和美國策劃的政變推翻了摩薩台,摩薩台被親蘇部隊逮捕,巴列維王朝才得以回復平靜。
穆罕默德·李查·巴勒維,是一個改革派,在任期內按照父親確定的方向大力推行改革,他的改革被稱為「白色革命」。巴列維的改革政策是按照西方國家標準進行的,目的是將伊朗建設成現代化、世俗化的國家。
比如,土地政策方面,凡是大地主的土地要重新分配給農民;實行普選,給予婦女與男人平等的選舉權;在教育、醫生、農業方面建立專業化的隊伍;將政府經營的企業出售給個人,並由勞資雙方分享企業利潤;改組政府機關,下放行政權力等等。
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女性
經過巴列維的改革,伊朗經濟煥發活力,經濟快速發展。伊朗石油勘探和開採業進入繁榮時期,油輪碼頭、大型貯油庫和石油化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1974年,伊朗的石油產量達到創紀錄的3.01億噸,成為中東地區最大的產油國。伊朗憑借豐富的石油資源,獲得豐厚的石油收入。除了石油產業以後,伊朗的採礦業、金屬冶煉業也獲得快速發展。
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14.3%。
1974年,猛增至40%。伊朗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1977年,伊朗人均收入已達2200美元。但是,巴列維的改革也觸動了很多利益集團的利益,比如伊朗宗教團體有很多土地,但是按照新的改革政策,他們的土地就會被剝奪;巴列維推行的世俗化政策,給予婦女與男人平等的選舉權,鼓勵婦女外出參加工作,這違背了伊斯蘭傳統的教義,遭到宗教人士的強烈反對。而且由於改革政策執行落實不徹底,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也出了很多問題。[7]
教士集團領袖何梅尼
伴隨著伊朗改革進程的推進和經濟的發展,伊朗政府官員和有權勢的人利用手中的特權謀取經濟利益,這也使政府領域存在比較嚴重的腐敗問題。所以,在巴列維推行改革的最後十幾年中,伊朗經濟雖然發展很快,但是民眾的貧富差距卻越來越大,這也引起部分民眾的不滿。
巴列維國王統治的最後幾年,伊朗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在中東地區可謂是首屈一指,但是伊朗國內卻出了很大的問題。宗教人士對巴列維政府的不滿和批評聲不斷,由於巴列維推行的世俗化政策遭到宗教人士的抵制和反對,巴列維國王對反對人士採取打壓政策,這激起更多的民憤。
伊朗教士集團領導人何梅尼號召民眾推翻巴列維國王,使伊朗重歸伊斯蘭教義治國,伊朗由此爆發了反對巴列維國王的抗議和示威活動。[8]
巴列維國王覆亡
巴列維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了30多萬人的軍隊,組建了秘密警察、情報組織「薩瓦克」。但是,面對德黑蘭上百萬人的抗議示威活動,軍隊也難以應付,伊朗街頭還發生了流血衝突事件,面對嚴峻的執政危機,巴列維國王也疲於應付,巴列維國王在美國的要求下選擇流亡海外。[9]
在巴列維後來的回憶中表示,這應該是他對美國人過於信任而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巴列維流亡海外以後,伊朗的宗教勢力趁機掌控國家政權,建立了新的政教合一的國家。[10]
2019年2月11日,世界的目光再次聚集伊朗。上萬名支持伊朗政府人士在首都德黑蘭集會遊行,紀念伊朗革命勝利40週年。[11]
伊朗與美國關係再次跌入低谷之時,此次大型紀念活動尤為受到外界矚目。
40年前的這場革命因何而起,對今日又有何啟示?[12]
參考資料
- ↑ 趣歷史 - 伊朗巴列維王朝是誰建立的?禮薩汗在位時做了些什麼?
- ↑ 快資訊 - 前伊朗國王禮薩·汗、禮薩·巴列維及前宗教領袖霍梅尼
- ↑ 禮薩·汗時期(1921~1941年)伊朗民族國家構建的路徑選擇與困境”
- ↑ 知乎 - 時代洪流下的英雄與梟雄:分析伊朗禮薩汗和土耳其凱末爾的
- ↑ Google 圖書 - 伊朗: 東西方文明的匯合點 - 第56頁
- ↑ 變成木乃伊的伊朗國王 - 獨立評論 - 天下雜誌
- ↑ BBC中文電視台-伊朗女性今與昔:伊斯蘭革命前後的對比
- ↑ 華文世界 - 霍梅尼為何要讓教士治國呢?他說了10個字,至今讓世界憤怒不已
- ↑ 知乎 - 伊朗的巴列維王朝為什麼被推翻?
- ↑ 壹讀-1979年的春天發生了什麼,伊朗巴列維王朝會被推翻?
- ↑ BBC中文電視台- 失民意者失天下 王朝覆滅前的世紀盛宴
- ↑ 看中國- 談古論今- 伊朗最美王后40年黑色革命百姓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