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巴中摩崖造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中摩崖造像

来自 携程旅行 的图片

本名 巴中摩崖造像

类 别 佛教石刻

造像创始时期 隋

地 点 四川巴中市

巴中摩崖造像始于隋,盛于唐,续于宋、明、元、清。全市现存摩崖造像近100处,1000余龛(窟),10000余躯。素有“石窟之乡”美誉的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大巴山南麓,与陕西汉中市紧密相连。巴中的摩崖造像以南龛最为重要也最为有名。南龛造像,始建于梁魏时期,盛镌于唐代。主要受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的影响。[1]

简介

中国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位于四川巴中市。环城四龛原各为一石刻造像群,东、西、北三龛开凿年代以西龛最早,内存隋大业五年(609)一龛。巴中摩崖造像的主要特点:一是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二是装饰华丽,色彩斑斓; 三是造型多样,风格独特; 四是技艺精湛,造像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精华造像

南龛103号—毗卢遮那佛(盛唐);南龛16号—如意轮观音像(盛唐);南龛83号—双头瑞佛像(盛唐);南龛64号—三世佛像(盛唐);南龛116号—西方净土变(初唐);西龛35号—西方净土变浮雕(初唐);北龛7号—窟顶飞天(盛唐);水宁寺1号—药师佛像(盛唐);水宁寺2号—释迦说法(盛唐);水宁寺3号—释迦多宝(盛唐);水宁寺8号—释迦说法(盛唐);千佛岩38号—七级佛塔(盛唐);千佛岩31号—释迦说法(盛唐)。

形态描述

巴中摩崖石刻以唐代凿建的为主体,今已残破,唯南龛保留了较多的唐代佳作。南龛位于城南古化成山,今存唐窟140 余龛,可以清楚地展示出从初唐到晚唐各个时期的风格和技法。造像约1800余身,集中分布在神仙坡崖壁上。

大小龛鳞比,前后佛像重叠,分为 3 层,密如蜂房,其中最大的龛是103窟,龛高5米,毗卢舍那坐佛通高4.45米。最小的龛为72窟双观音龛,仅30厘米×40厘米。大量单身观音像的出现为南龛造像的突出特点, 这些观音像都明显女性化,肌肤细腻丰满 ,体态婀娜多姿,容颜妩媚动人,曳裙飘舞。

此外,83窟之三佛衣式和手印均与一般佛造像相反,有如镜中所见。三佛中的主尊颈生二头 ,更觉奇特 。116 窟之天王足蹬草鞋,68、74、81三龛中之鬼子母穿地方时装,亦颇引人注目。龛楣装饰富丽而华美,以珠玉、莲花、璎珞、卷草、忍冬等组成多变的图案,衬托龛内造像。

另外,水宁寺造像也是巴中县保存较好的唐代摩崖造像。水宁寺,又名始宁寺,位于县城东南45公里处,已毁。现存11龛,126身造像,造像内容和题材与南龛相同,其中菩萨、胁侍弟子及飞天等形象刻画富有特色。

显著特点

83号龛的三佛,袒左披袈裟及手印均与一般造像相反,如从镜中所见,三佛中的中佛为双头佛,尤为奇特。68、71、81号龛中的鬼子母佛(南龛唐碑中对诃梨帝母的称谓)刻成 9个小孩簇拥着世俗服装的贵妇人席地而坐,116号龛的天王刻成脚穿草鞋等,均具有典型的地方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南龛石刻多用简练、概括的分层平面相叠来表现衣饰、头饰及璎珞等,并在平面施以精美多变的凹凸刻线以丰富表现效果。其中对佛、菩萨的面部采取大块面的处理手法,以减少阴影,对天王、力士及护法神等的身体各部分都用多块面、多细部的手法,使其肌肉暴张,孔武有力。南龛的龛楣,以双层双檐建筑和山花蕉叶佛道帐为基本形式,满布图案装饰。除石刻造像外,南龛还存有20余座摩崖浮雕舍利塔。

参考来源

  1. 巴中摩崖造像, 博雅旅游,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