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丘書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巴丘書事 |
作品名稱:巴丘書事 創作年代:南宋初年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作 者:陳與義 作品出處:《全宋詩》 |
《巴丘書事》是南宋詩人陳與義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首聯以《三國志》起首,奠定詠史的基調;頷聯描寫眼前之景,寫得氣象開闊;頸聯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際遇;尾聯反用孫權使魯肅屯巴丘事,表達內心的情感。全詩沉鬱蘊藉,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1]
巴丘書事作品原文
巴丘1書事
三分書2里識巴丘,臨老避胡3初一游。
晚木4聲酣洞庭野,晴天影5抱岳陽樓。
四年風露侵遊子,十月江湖吐亂洲6。
未必上流7須魯肅8,腐儒9空白九分頭。
巴丘書事注釋譯文
注釋
巴丘:今湖南嶽陽,歷代兵家戰略要地。 三分書:即《三國志》,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故事。
胡:指金人。 晚木:秋冬的樹木。 影:指日光。 吐亂洲:秋冬之際,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許多不規則的沙洲。
上流:三國吳的主要領地在長江下游,巴丘對它來說,乃是上流。
須魯肅:因蜀將關羽鎮守荊州,吳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與關羽對抗。魯肅:三國時期東吳戰略家,周瑜死後繼任都督,統領軍馬。
腐儒:迂腐的讀書人,詩人自我嘲諷之詞。
譯文
我在《三國志》里早就認識了邊防重鎮巴丘,而今年歲老邁,只因避難才得以初次一游。
聽到寒風吹刮樹木的颯颯聲響充滿了廣闊的洞庭原野,又見慘澹的日光籠罩着這座古老的岳陽樓。
四年來的風餐露宿、輾轉奔波使我的生活飽受侵擾;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縱橫錯落的沙洲。
唉,朝廷未必會派魯肅這樣的良將鎮守上游,我這個書呆子卻空自焦急幾乎全白了頭。
巴丘書事創作背景
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金兵侵擾徐州、泗州、揚州等地,宋高宗趙構棄揚州,奔鎮江、秀州,最後抵杭州。詩人從鄧州避難來到巴丘。面對江山形勝,詩人慨嘆南宋當政者疏忽了戰略要地的戰備,造成戰局一再被動,於是寫下這首詩。
巴丘書事作品鑑賞
首句「三分書里識巴丘」引用《三國志》說明巴丘的重要,為題目「書事」打下埋伏。詩人讀《三國志》時就認識巴丘的重要,總想能親臨其地。緊接「臨老避胡初一游」,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游充滿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游,接下即寫所見景色及感受。「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上句寫秋冬風急天高的聲勢,「酣」字用得活,這句是耳聞,寫聲。下句寫眼中所見,視線由廣闊的洞庭野收至岳陽樓。「抱」字也用得活,這句是目睹,寫色。上句給讀者一種動亂危迫的感覺,而下句卻表現日影緊抱岳陽樓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點,又使讀者從動亂中透出一線安定的希望。兩句相連,使讀者從景色引起更多的聯想。
第五句「四年風露侵遊子」接「臨老避胡」而來,詩人從宣和七年(1125年)離京師到陳留,因金人入攻,輾轉奔波,已經四個年頭,「風露」二字既是自然界的風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敵騎侵擾。「十月江湖吐亂洲」寫洞庭水落,湖裡出現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生動險勁,「洲」上着一「亂」字,也隱寓世亂之感。尾聯「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反用孫權使魯肅屯巴丘事。巴丘處在東吳的上游,是邊防要地,須得魯肅這樣的良將,方能把守。表面是說,現在未必需要魯肅這樣的人鎮守上游,自己是書呆子。卻為上游無人而急得頭髮幾乎全白了,但是「空」急無補於事,從結構上是回應首句。可是細細琢磨,這兩句大有文章。題目是《巴丘書事》,卻沒有寫出什麼事,原來所謂「書事」,就是讓讀者從這尾聯中去體會。這年七月,抗金老將宗澤在開封連呼三聲「渡河」,氣憤而死。這是因為宋高宗採取逃跑政策,不敢親冒矢石,北復中原。《三國志》寫周瑜至巴丘病重,上書孫權舉魯肅以自代。這裡暗以周瑜比宗澤之死,但朝廷不知起用魯肅這樣「智略足任」的人才,言外之意,隱然有以魯肅自負的味道。但不便明說,所以隱約其詞,說「未必」,說「空白」,都該從反面理會。又怕讀者不易理解自己的苦心,所以題中着「書事」二字,使讀者聯繫當時形勢,思索得之。宗澤死在七月,但消息傳到流亡中的陳與義耳中,已是十月,所以詩人用「書事」二字以為暗示,使讀者探索其難言之隱,憂國之情躍然紙上。
這首詩抒寫亂離,憂心國事;首尾呼應,中間兩聯意境雄闊,對仗精妙而又富於變化,「酣」「抱」「侵」「吐」四字,尤精彩、生動,聲調,音節,洪亮、沉着。全詩由敘事起,中間寓情於景,最後以議論、感嘆收結。聲情跌宕,氣韻雄深。
明·胡應麟《詩藪》:周尹潛:「斗柄闌干洞庭野,角聲淒斷岳陽城。」陳去非:「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二君同時,二聯語甚相類,皆得杜聲響,未易優劣。
巴丘書事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一1138年),字去非,號簡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屬河南)。
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尤近於杜甫,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