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蜗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巨型蜗牛,俗名褐云玛瑙螺、花螺、菜螺、东风螺、法国螺等,又称非洲大蜗牛,是腹足纲软体动物,为陆栖蜗牛。巨型蜗牛原产非洲,分布于世界各地,由于其繁殖迅速、食量大,并且会传染鼠肺线虫病,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入侵物种。
简介
巨型蜗牛,也称褐云玛瑙螺,软体动物。原产于非洲东部,是世界上个头最大的陆生蜗牛,外壳可长达20多厘米,因此也被称为非洲大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的环境中生活。巨型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有时被人们当做一种食物食用。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为非洲东部,但到21世纪已经广泛分布于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分布于桑给巴尔、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斯里兰卡、越南、柬埔寨、老挝、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沙捞越、日本以及中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台湾等地。
台湾在日本占领时期的1932年(或作1933年)由台北帝国大学日籍教授下条久马一以食用因素自新加坡将非洲大蜗牛引入台湾。但因为缺乏计划且繁殖力强而供过于求,全境均可发现其踪迹。台湾料理“炒螺肉”即是取食该物种。
形态特征
成体壳长一般为7-8厘米,最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重达800克。
壳略呈纺锤形,高约8厘米,质稍厚;螺层约六、七层,螺旋纹与生长纹相交错,体螺层大,螺旋纹不明显;壳面白或黄色,有红棕色条纹或焦褐色云状花纹;无厣,遇到干燥或冬眠时分泌乳白色粘液膜以封闭壳口。[1]
生活习性
生活环境 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环境为陆地,主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
夜行性 巨型蜗牛昼伏夜出,畏光怕热,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极为敏感,当湿度、温度不适宜时,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护膜,封住壳口,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
食性 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为食。因此在大部份的地区都被视为入侵物种。
各种绿色植物及糠麸均可作为巨型蜗牛的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莴苣等阔叶植物饲喂;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叶、各种瓜果皮渣等;秋天气温低,食量减少,可喂些菜叶、薯片等,不吃青草、杂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葱、韭、蒜。
繁殖 巨型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人工养殖只要温度、湿度适宜,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从出壳到性成熟一般需6个月时间,交配受精后15~20天即可产卵,把卵产在洞穴内。卵粒绿豆大小,外包一层白色发亮的膜,每次产卵100~200粒,8~15天可孵出幼蜗牛,自然情况下一年约生产5-6次。
生活史 约4个月就能长为成体,但长为成体后仍会缓慢成长。在饲养环境下,寿命约5-6年;但最久可能可到10年。
危害
一只母蜗牛每年可产下1200颗卵,并且疯狂吃石灰来补充钙质,促进外壳发育。在非洲巨型蜗牛的入侵地,不仅当地农作物受损严重,它们还会吃石膏及石灰等建材而破坏房子,并在墙面留下拖行过后的恶心屎痕。
巨型蜗牛一旦被老鼠咬过,大脑里就会长出许多长达6厘米的肺线虫。人们若误食后,便会引发脑膜炎,导致头痛,麻痹,痉挛,甚至死亡。
这种蜗牛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世界100种侵略性物种名单。
非洲巨型蜗牛侵袭美国佛州
2013年4月,美国佛罗里达州遭遇成千上万只硕大如鼠的非洲巨型蜗牛入侵。当地农作物受损严重。当地的巨型蜗牛输入于1966年,当时,一个孩子从夏威夷带了三只蜗牛回到迈阿密,结果在7年内,它们就成了为数17000只的庞大族群。当地政府每年花费百万美元对付蜗牛,但目前总数已超过11万只,每到雨季过后,它们又会爆炸性成长。巨型蜗牛以及天坑、巨蟒的出现,使佛州陷入一场灾难大乱斗的局面。[2]
参考文献
- ↑ 科普|巨型蜗牛出没,请避让!微信
- ↑ 巨型蜗牛入侵南宁,这种蜗牛可以吃吗?搜狗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