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崇明学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崇明学宫,即明清“崇明县学文庙”,位于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鳌山路696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庙学合一的建筑群。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海潮侵袭,州、县治城被迫五迁六建,学宫也随之屡建屡圮。今之崇明学宫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知县唐世涵在城壕外东南隅重建,其后又经历多次修缮。

民国以降,崇明学宫曾被小学和其他单位使用。经过近年来的三次整修,逐渐恢复了当年的格局,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面积最大的孔庙。学宫主要建筑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崇圣祠、明伦堂等。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崇明区博物馆的所在地。

历史沿革

崇明学宫最早修建年代不详,根据清乾隆七年(1742年)崇明知县许惟枚在《重修崇明学宫碑记》之“学宫……有宋迄今历六百余年”一段推断,学宫应建于宋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崇明升为州,学校升为州学。延祐初年,议建文庙,有当地人捐椒园地。泰定四年(1327年),千户杨世兴捐建大成殿五间,学宫同时作为最高学府与祭祀孔子的场所。但此后不久,建筑就毁于潮水。至正年间迁建。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学宫降为县学。宣德年间,给事中彭璟请恢复学宫旧制。正统二年(1437年),典史刘清开凿泮池,架桥其上。正统五年(1440年),知县张潮建明伦堂。正统十一年(1446年),有木材顺海水漂至,知县王锐借此增修殿堂、门庑、厨库、仓廒、射圃、宰牲所、博文斋、约礼斋,以及儒学和学舍二十四间。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革天下礼制,添建启圣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学宫两次迁移。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范性相又建启圣宫、敬一亭及名宦祠、乡贤祠。万历六年(1530年)和十六年(1530年),学宫再次两移其址。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李官重修大成殿、两庑、棂星门及泮池等建筑,池上建桥,名为“飞虹”。两年后,知县张世臣筑起“万仞宫墙”,修东西庑与博文、约礼二斋。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县袁仲锡建腾蛟起凤、兴贤仰圣二坊,并在泮池左右增建“奋龙”、“飞凤”二桥。

天启二年(1622年),知县唐世涵改建学宫于城濠外东南隅,从此以后,再未迁徙。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三年(1664年)和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年(1747年)、十四年(1749年)、二十五年(1760年)和五十三(1788年)年以及道光七年(1802年),先后由知县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曹文焕、教谕郑镜清重建大成殿,并修葺各处。

清末停科举,兴新学,学宫渐废。民国二年(1913年)起,学宫内办起学校,崇圣祠、尊经阁等均为校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强占学宫,将儒学用作营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部队进驻学宫,拆墙建筑碉堡,照壁上的“万仞宫墙”四字被毁。1945年9月10日,大成殿和东西两庑毁于火。1946年后,学宫重新用作校舍,古建筑被改为教室、办公室、宿舍等。1966年起,学宫又被崇明县社队工业局、科委、农机工业局、制氧厂、农机研究所等单位使用,原建筑尚存东西两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崇圣祠、尊经阁以及东西庑。1981年5月,学宫被崇明县革命委员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5月4日,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以来,学宫先后经历三期修复工程,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孔庙[2]

视频

崇明学宫 相关视频

《上海建筑百年》第十四辑 崇明学宫
崇明学宫-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