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崇信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东部,东经106°50′至107°10′,北纬35°1′至35°25′之间。东靠泾川、灵台两县,西与华亭市接壤,北连平凉市崆峒区,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全境南北长41.5千米,东西宽35千米,总面积849.47平方千米,气候属暖温、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冬春寒冷干燥,夏秋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0.7℃,日照2296小时,降雨量400-500毫米,无霜期190天左右。

2008年年末崇信县辖2个镇、4个乡,县政府驻锦屏镇。总人口10.6万人。

旅游景点有梁坡遗址、于家湾墓群、武康郡王李元谅墓、武康王庙、仰韶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龙泉寺、五龙山、唐帽山、老爷山、公刘园、文化三馆等。[1]

历史沿革

崇信在夏时为西戎故地,商为昆戎旧壤,周为芮鞫鲜原,春秋为义渠戎活动区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属北地郡。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置安定郡,属安定郡。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属魏国雍州安定郡。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26年)属雍州安定郡,东晋十六国时,元帝大兴元年(318年)属前赵。

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神 四年(431年),属泾州平凉郡阴盘县。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属泾州阴盘县和良原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关内道泾州安定郡阴盘县和良原县。

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以崇信城、东西赤城二镇、永信镇合置崇信县,治今锦屏镇,属秦凤路凤翔府。

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属陕西行中书省平凉府。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邑人宁于中率众归附,属陕西行中书省平凉府。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

民国元年(1912年)3月,属甘肃布政使司陇东道(旋改泾原道)观察使公署。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属甘肃行政公署陇东道尹公署。

民国三年(1914年)5月,属甘肃巡按使公署泾原道尹公署。

民国五年(1916年)7月,属甘肃省长公署泾原道尹公署。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属甘肃省政府泾原行政公署。

1949年7月26日崇信县解放。7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师从灵台进入崇信。8月8日,中国共产党崇信县委员会、崇信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4月,属甘肃省人民政府平凉区专员公署。

1955年3月属甘肃省平凉专员公署。

1958年4月4日,撤销崇信县并入华亭县,12月20日撤销华亭县,原崇信县(除神峪人民公社)辖区划归泾川县。

1961年12月15日恢复崇信县。

1968年2月属甘肃省平凉专区革命委员会。

1969年10月属甘肃省平凉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9年11月属甘肃省平凉地区行政公署。

2001年8月平凉地改市后,属平凉市人民政府。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08年,崇信县辖4镇2乡,79个行政村,410个合作社。4个镇分别是:锦屏镇、新窑镇、黄寨镇、柏树镇。2个乡分别是:黄花乡、木林乡。[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地区东部,东经106°50′-107°10′,北纬35°1′-35°25′之间。东靠泾川、灵台两县, 西与华亭县接壤,北连平凉市,南与陕西省陇县毗邻。

地形地貌

崇信县地形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1085-1728米。

水文状况

泾河的主要支流汭河、黑河、达溪河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其中汭河总长120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671平方公里,平均径流量1.96亿立方米。

气候特征

崇信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

春季,大地回暖,土壤解冻,冷暖交替,气候多变。3月初雷,雨水始多。正常年份第一场透雨(日雨量大于10毫米)于4月中旬出现。5月气温升高,并有暴雨出现。季内常来寒潮降温,造成"倒春寒"及霜冻灾害。降水不足,气候较干燥,刮风天气多,土壤失水跑墒明显,春旱常有发生。故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夏季,炎热多雨。平均气温21.2℃,常以雷阵雨为主,降水较多,是全年光、热、水量丰富时期,又是暴雨、冰雹、干旱多发期。初夏6月是气候性相对少雨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中旬往往出现高温伏旱天气,俗称"卡脖子旱"。

秋季,气温下降快而平稳。9月为全年降水量次多月份,季平均雨日26天,以连阴雨为主。空气凉爽湿润,清晨多雾,日中晴朗。中秋时节气候温和,天高气爽。10月以后降水明显减少,霜、雪来临。

冬季,北风盛行,寒冷少雪,气候干燥,大地封冻,河溪皆冰。季平均气温--2.6℃。以1月最冷,极端最低温度--19.9℃,最大冻土深度60多厘米。80年代以来出现暖冬天气,有利作物生长,但病虫害滋蔓。[3]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4年崇信县已探明煤炭储量13.7亿吨,含煤面积74.8平方公里。铁矿藏位于县南35度西,直距18公里。矿体产于下侏罗统含煤岩系中,呈结核状,6个含矿层。主要含矿于第3层,平均厚2.42米,含矿系数6吨/立方米。矿石为菱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地质储量3.01万吨。尚未探明储量的矿物有陶土、石灰石、铜、硫磺、油母页岩等。

水文资源

截止到2012年,崇信县年水资源总量2.73亿立方米。泾河支流--汭河、黑河、达溪河由西向东贯穿县境

土地资源

1975年,境内有6个土类,21个土种。1990年,总土地面积127.48万亩。

人口民族

截止到2010年,崇信县有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等7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口最多,回族次之;主要分布在锦屏镇、新窑镇;崇信县总人口10.6万人。[4]

经济概况

综述

2008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4576万元,同比2007年增长15.3%。分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9673万元,同比2007年增长6.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5352万元,同比2007年增长22.6%;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551万元,同比2007年增长10.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935元,同比2007年增长15.1%。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5.9比57.0比17.1。

2012年,崇信县全年生产总值完成31.62亿元,可比价同比2011年增长1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790元(人口按10.27万人计算)。

第一产业

2012年,崇信县全年农业总产值(现价)完成7.46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3.4%。全年粮食产量达到6.1万吨,同比2011年增长4.8%。油料产量0.76万吨,水果产量2.48万吨,蔬菜产量9.5万吨。

全年畜牧业总产值(现价)完成2.39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30.6%,肉类总产量0.74万吨,比2011年增长2.2%,

第二产业

2012年,崇信县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8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4.42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2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15亿元,同比2011年增长13%。

第三产业

2008年崇信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14%。2009年崇信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2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16.3%。

2012年,全年共接待各类游客85万人(次),同比2011年增长20%,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5]

交通运输

2014年崇信站完工,建筑面积543.86平方米

2009年,崇信县境内设公路干线8条,其中省道1条即崇甘公路公里,境内长64.25,为三级公路。崇信县县城距省会兰州42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80公里。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0年,崇信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 %,共有在校学生17381 人。

2012年,崇信县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 %,共有在校学生16188 人。

社会保障

截止于2012年年末,崇信县卫生机构数15个,卫生机构人员37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8.1万人,参合率达到99.1%。

文化事业

截止于2012年年末,崇信县有演艺公司1个,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各1个,乡级文化站7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79个。[6]

民族文化

社火

社火是春节期间城乡盛行的群众性的游艺活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多以古典文学名著为底本,参考历史剧人物的脸谱、服装、头帽化妆"身子",进行表演。各村之间明比暗赛,争奇斗胜,以其情节奇特、人物众多、脸谱复杂、装饰奇异者为上乘,观者如潮。崇信社火有地摊、高跷、马社火、车社火四种表演形式。

弦子腔

弦子腔,也叫老眉户、曲子戏,是在民间小调清唱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因以弦子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当地群众叫弦子腔。

根雕

根雕,崇信民间工艺美术,反映在刻与雕上主要有建筑上的砖雕,用于上房、大门码头;木雕,主要用于旧式门窗。用于观赏实用的木雕有盘龙笔罐、鲤鱼旱烟盒及用两枣木雕刻的小猴等点缀品。

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每逢佳节或新婚之禧,各种质朴美观的窗花就出现在农家洁白的窗纸上,或透明的玻璃窗上。柏树乡的剪纸以金、银纸剪出线条,再拼贴上各色彩纸,显得玲珑剔透,富丽堂皇,更适合现代人的欣赏眼光。[7]

风景名胜

龙泉寺

崇信龙泉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芮河北岸,距崇信县城1公里,背依风翥山,山高300多米,沟壑纵横,松柏成荫,有著名的龙吐彩虹奇观。

武康王庙

武康王庙,位于祟信县城东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绍圣四年崇信知县事王需重新庙貌。明洪武三年县民李斗等人迁建城内。后因塑像主次不当,改为寝宫,另在寝宫前重建正殿。原有一组建筑,明崇祯六年因兵荒殿亭俱毁,仅存寝宫。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又重建拜殿。武康王庙大殿为木结构,坐北向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

三异柏

三异柏,又名三义柏,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锦屏镇朱家寨子。树龄700年左右。此树高12米,胸径1.1米,树身庞大,树冠呈扁圆形,枝柯繁茂,伸展弯曲。每个枝杈上都生长着三种不同形状的叶片,分棉柏、侧柏和刺柏。[8]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