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炭疽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山茶炭疽病
山茶炭疽病(学名: Colletotrichum camelllae Mass.)该病发生于山茶的叶部,主要发生在成叶或老叶。
此病是山茶的常见病之一,一般在6—7月间发生在花苗的叶片上,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初发时,在基部叶片边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病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大斑纹状排列的一层小黑点,慢慢蔓延全叶,最后引起叶片脱落。
基本信息
中文名:山茶炭疽病
拉丁学名:Colletotrichum camelllae Mas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种:山茶炭疽病
分布与危害
山茶炭疽病是庭园及盆栽山茶上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该病分布很广,美、英、日本等国均有报道。我国四川、江苏、湖南、云南、广州、天津、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发生,其中福州、昆明等市该病发生严重。炭疽病常引起早落叶、落蕾、落发、落果和枝条的回枯,削弱树势,减少切花产量。
症状
该病发生普遍,是山茶的重要病害。病重时叶片上病斑累累,降低商品价值。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缘或叶尖部着生褐色斑,扩展后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浅褐色,斑缘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点粒,近斑缘有轮状皱缩线纹。枝条发病:在叶柄基部及分枝处有凹陷溃病斑,绕枝一周后其上枝叶枯萎。
病原
山茶炭疽菌有无性态及有性态之分。有性态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ia (Ston.) Spauld et Schtenk.],比较少见。无性态为山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属半知菌亚门、腔孢菌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分生孢子盘直径150-300μm;刚毛黑色,有1-3个分隔,30-72μm×4-5.5μ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单细胞,无色,10-20μm×4-5.5μm。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4℃(20-32℃),最适PH值为5.6-6.2;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7-29℃。
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枯枝落叶内,在叶芽、花芽鳞片基部、溃疡斑等处越冬,病原菌无性态在侵染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病有潜伏侵染的现象。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但在自然界,病原菌可以从春季落叶的叶痕侵入,或从叶背茸毛处侵入。潜育期10-20天,从卷叶虫咬食的伤口侵入潜育期短,只有3-5天。据广州报道,山茶炭疽病5月份开始发病,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南京的报道和广州相似,5-11月份均可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炭疽菌的发生。高温烈日后遇上暴雨,常引起病害的爆发。土壤贫瘠、粘重容易发病。施用氮、磷、钾的比例不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均能加重炭疽病的发生。枝干上的病斑愈合后,如山茶生长在不良的条件下时,病害仍可复发。山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有差异。据国外报道,日本山茶、茶梅、南山茶等品种容易感病。国内尚无这方面的报道。 [1]
防治方法
1、加强肥水管理,做好苗圃开沟排水,防止土壤太湿,增强植株抗病行。
2、冬季结合修剪摘除病枝病叶,清除落叶,集中销毁。
3、药剂防治:可用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混喷0.3%~0.4%磷酸二氢钾溶液,可增强植株抗性。[2]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