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水和舍(符志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山水和舍》中国当代作家符志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山水和舍

在临高县域版图的最南端,有一座小镇静卧在波藏岭脚下,千百年来,她润物无声,不张扬,却承担了临儋澄三地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使命——她,就是和舍。今年国庆节,我与朋友相约再次来到了这座美丽的小镇,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和喧嚣,有的只是宁静与祥和。

临高佛子戏曲《根在临高》唱道:临高水土好,有文澜江流过,东南有多文岭,西北有高山岭……似乎没有点到和舍,就连最近微信、网络传唱一时的《么百漏》,你去哪?也没有唱到和舍,着实叫和舍人费解。

和舍镇地处一市二县四个国营农场的交界处,素有"临高南大门"、"岛西金三角"之美誉,国道海榆西线G225及粤海铁路西环线穿越境内,距省会海口市116公里、临高县城43公里,交通便利,且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和舍境内,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松涛东干渠,蜿蜒曲折,穿镇而过,滚滚向北流,还有饶龙水库和跃进水库在此蓄水,灌溉着琼北万亩良田,更让和舍有着另一种风格的山水乡野之美。尤其是那一条自北向南的海域西线G225国道,在没有开通西线高速公路的上世纪数十年间,多少给原本静寂的和舍带来了繁荣和生机。

关于这条渠和这条路我是熟悉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求学,我曾在和舍中心小学六甲班借读一年。这一年,也是我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第一年。当时的和舍墟,远没有现在的镇域规模,说白了就没有那么多的房子、街道,有的只是闹人的车鸣声,称得上的公路也就只有那条西线老路。当时学校周边,只有些许零零散散的农房,习惯了农场连队的静寂,夜深人静之时,我总被公路上的车鸣声搅得彻夜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得以习惯。按理说和舍有山有水,是不缺水的。但当年为节省水,洗澡洗衣我们都是跑去那条渠解决的。也就是这一年,我学会了游泳。如今想来,这里倒是有不少自己的童趣。但和舍境内及周边的波藏岭、美朗岭、大寒山、马鞍山等等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却知之甚少,也许我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太短了吧。

此次国庆节结伴造访和舍,用桌森文兄的话讲:除了游山玩水,实则是会友。

是的。和舍有山有水,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发展热带经济作物是得天独厚的。橡胶产业是和舍镇的支柱产业,虽近年来,橡胶市场低迷,但不管怎样,家有胶林,只要一开割,全家不挨饿。在工业上,和舍境内有5家橡胶加工企业,且有一家冠美是全省规模较大的私营橡胶加工企业。此外,还有冶金铸造、酿酒、建筑材料、木材加工等产业。

和舍人是热情好客的,王四海就是他们的代表。他人高马大,衣着朴素,皮肤黝黑,嘴上留有鲁迅式八字须,俨然一副农民模样,可问起他四海在和舍却是妇孺皆知。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沿着曲折的山路,驱车来到溪尾村。这不足30户人家的村落,位于波藏岭与美朗岭间,依地势而建,错落有致,有山有水,周边尽是胶林和原始丛林植被,是个天然的氧吧,这里才是名副其实的“岛西金三角”,一鸡鸣三地的地方。走进溪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榕树、老人和狗,大榕树虽不是独木成林,却也郁郁葱葱,老人和狗站在土坯房前驻足,或是欢迎,或是好奇,看着我们这些来客,不禁让我想起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难不成这里就是?走神之间,却忘了举起手中的相机将这一个场景给予定格,当我举起相机“咔嚓”时,狗已摇着尾巴走远,实则惋惜。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否见过仙龙,也不知他们的先祖们到此定居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但溪尾的美是自然柔和的。在这里,大片大片的绿便涌入眼底,四周的山坡郁郁葱葱,村路两旁则草木芬芳,柚子遍地;这里地处临、澄、儋三县市交界,历史上也曾经是闽南人、临高人和土黎人的过渡地带。出村时,路遇一老翁在悠闲着放牛,衣袋里装着收音机,佛子戏曲正听得入神,被我们问及也不恼,还友好地告诉我们不远处就是澄迈的村落,他会说客话、台北话、临高话等三四种以上的俚话,当然还有普通话。

告别老翁,告别溪尾村,我们继续走进四海的庄园,继续游山玩水……因为更美的风景、更美的生活、更美的山水就在前方。

2016年10月3日 [1]

作者简介

符志成,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居临高县临城镇,出版有《心路凡尘》随笔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