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橙 (中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山橙,中藥名。為夾竹桃科山橙屬植物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 Champ. ex Benth.的果實。植物山橙,分布於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行氣,消積,殺蟲之功效。主治胃氣痛,膈症胸滿,小兒疳積,疝氣瘰癧,皮膚熱毒,濕癬疥癩。
- 中文學名:山橙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捩花目
- 科: 夾竹桃科
- 屬: 山橙屬
- 種: 山橙
- 分布區域: 我國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採收時間: 秋季
- 用 量: 內服:煎湯,6-10g;外用:適量
- 毒 性:小毒
目錄
形態特徵
山橙,別名馬騮橙《海南植物志》。攀援木質藤本,長達10米。全株具乳汁;除花序被稀疏柔毛外,其餘均無毛;小枝褐色。葉對生,葉柄長約8毫米;葉片近革質,卵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9.5厘米,寬1.8-4.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漸尖或圓形,葉面深綠色而有光澤。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蕾先端圓形或鈍;花萼裂片5,卵圓形,被微毛;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筒長1-1.4厘米,裂片5,基部稍狹,向一邊擴大而成鐮刀狀或斧形,具雙齒,向左覆蓋,裂片比花冠筒短或等長;副花冠成5裂片伸出花冠筒喉部之外,鍾狀或筒狀;雄蕊5,着生於花冠筒中部。漿果圓球形,成熟時橙黃色或橙紅色。種子多數,犬齒狀或兩側扁平,干時棕褐色。花期5-11月,果期8月至翌年1月。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山谷、攀援樹木或石壁上。
相關論述
1、《本草求原》:「滋陰,消熱積氣痛,功同羅漢果。其殼,洗皮膚血熱毒,搽濕癬疥癩。」
2、《植物名實圖考》:「治膈症,煎其皮膚飲服之。」
附註
同屬植物尖山橙(竹藤、藤皮黃、雞腿果)Melodinus fusiformisChamp. ex Benth.與前種主要區別為果橢圓形,長3.5-6cm,直徑2.2-4cm,橙黃色。頂端短尖,基部圓形或鈍。果也入藥,有化氣、止痛之效。
別名
冬榮子《粵志》,屈頭雞《本草求原》,山大哥《嶺南採藥錄》,猢猻果、猴子果《全國中草藥匯編》,銅鑼錘《廣西藥用植物名錄》,馬騮藤、馬騮橙藤《新華本草綱要》,檎那(廣東)。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微甘,性平。
歸經
入肝、脾經。
功效
行氣,消積,殺蟲。[1]
主治
胃氣痛,膈症胸滿,小兒疳積,疝氣瘰癧,皮膚熱毒,濕癬疥癩。
相關配伍
1、治小腸疝氣、睾丸炎,山橙果1-2個,煎湯或煮肉吃。(《原色中草藥圖集》)
2、治瘰癧、咳嗽痰多,山橙果1-2個,煎湯或煮肉吃。(《原色中草藥圖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慎服。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果實圓球形,直徑3.5-8cm,外表橙紅色,可見深棕色斑紋,有光澤,基部常有宿萼。果皮堅韌,果肉乾縮呈海綿狀,白色與淡棕色相雜,剖開可見2室,有多數種子嵌入果肉內。種子扁圓形,長約5mm,棕褐色至黑褐色,表面密布斜細孔;種仁黃色,富油性。氣微香,味苦。以個大完整、色橙紅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