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屠善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屠善澄 照片网址

屠善澄(1923年8月12日-2017年5月6日),浙江嘉兴人。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1941年,屠善澄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后转入私立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毕业后,屠善澄回到上海交大电机工程系任助教,直至1948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返回祖国,投身航天事业。 屠善澄当时加入了正在筹备阶段的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他带领科技人员对国产电子管及极化继电器等元器件做了大量测试、筛选工作,从而研制出了DMZ-2、DMZ-4电子模拟计算机,满足了我国当时对电子模拟计算机的需求。 35岁的屠善澄提出了“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控制采用自旋稳定的方式起步,配合喷气或磁控作姿态调整”的发展思路,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控制系统提供了参考。1970年,在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的研制中,屠善澄担任控制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负责主持了系统的方案选择、设计及控制系统的研制,在几项重大技术问题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研制我国长寿命同步轨道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时,消旋轴承是“东方红二号”卫星的关键部件,屠善澄等在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成功研制出有中国特色的空间润滑系统,并用40套轴承在地面模拟高真空条件下连续运转10年以上。这项技术成果的取得,奠定了我国在空间润滑方面的研究基础。在1984年,我国首次成功实现同步定点试验通信卫星的入轨控制。 1985年,屠善澄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成为控制系统唯一的获奖者。1987年,屠善澄以首席科学家身份参加“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组,和专家们共同勾勒我国航天事业的总体蓝图,提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设想。 1991年,屠善澄发表了《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一文,指出“载人与无人自动化相结合开发利用空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载人航天的技术发展、经济可行性论证和最终确立载人飞船项目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另外,在“神舟一号”至“神舟五号”飞船的研制中,屠善澄高度关注研制过程,参与指导了很多关键技术的攻关,尤其是对控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