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居民消费水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所达到的程度。通过消费的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反映出来。居民消费水平,是按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即包括劳务消费在内的总消费进行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居民消费水平(元/人)= 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居民消费总额 / 报告期年平均人口。

简介

中新网12月9日电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1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3.0%,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1.9%,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1-11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1年同期上涨2.7%。根据计算居民消费的不同价格,可以计算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和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居民消费水平,后者便于观察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增长变化。为了观察居民消费的实物构成,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各种消费品的平均消费的数量和金额,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生存资料的基础上逐步向需要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方向发展的趋势。居民的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于衡量一国总收入的一种整体经济指标,经济扩张时期,居民收入稳定,GDP也高,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多,消费水平较高;反之,经济收缩时,收入下降,GDP也低,用于消费的支出较少,消费水平随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的GDP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将从协整角度出发,探讨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评价

协整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格兰杰(Engle—Grange)提出的,后来被众多计量经济学家所发展成为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ECM)。协整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某种线性组合可能是平稳的,从经济理论理解,说明这些经济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认识经济变量这种长期均衡关系,对于掌握经济规律、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协整理论克服了传统经济计量模型依靠差分后的数据来满足平稳性导致长期变化趋势信息丧失的弊端,使模型同时综合了系统的短期动态波动和长期稳定均衡,为经济分析和预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协整理论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建模。协整理论在中国经济领域的应用具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分析,商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协整关系研究,利率与汇率的协整分析,货币需求函数的协整分析等等。协整的出现是对传统线性回归的一个挑战,它在消费函数中的应用标志着消费函数进入一个新阶段。本文使用协整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尽管收入—消费两个时间序列具有随机性趋势项,但二者是否具有共同的趋势,从而保持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这里的均衡是统计意义上的均衡,而不是经济学中的均衡,它表明收入消费存在某些长期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短期内会被破坏,但偏离长期关系的偏差是平稳的。这正是本文分析收入—消费内在关系的核心。[1]

参考文献